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发布时间:2018-11-09 17:46: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目解说

1937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12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8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二、作者简介: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记者。他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4月到1935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2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三、创作背景

19319月,斯诺以《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斯诺渴望到中国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请求帮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了确认口信。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在延安,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四、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通过这段经历,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五、主题思想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六、作品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政治意义: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在报告文学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在国外和国内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七、纪实作品读书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重点一: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再次,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最后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第二课时:专题探究: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毛泽东: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都拥护他。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12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专题二: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

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⑴四渡赤水 ⑵巧渡金沙江

⑶强渡大渡河 ⑷飞夺泸定桥

⑸爬雪山 ⑹过草地

5、长征的历史价值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长征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忠诚爱国、坚定不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简述《西行漫记》中的红军精神。

答: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和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第三课时:阅读练习

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美国)作家(国家),该书原名(《西行漫记》)

2、《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3、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省最后到达(陕西)。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四个事件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

6、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7、在陕北,埃德加·斯诺采访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除毛泽东外,还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志丹、徐海东)等,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少年时代,试图从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就共产党人而论,可以归结为孙逸仙博士和国民党接受两大革命原则。第一个原则承认有必要采取(反帝政策),第二个原则要求在国内实行(反封建反军阀政策)。

9、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10、红军长征一共经过(12)个省份,爬过( 18 )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 6 )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11、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

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12、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什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3、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14、简述一下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

答: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地方去了。

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

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并于26岁时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192519261927年进行了北伐。

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15、简述斯诺听到的的贺龙的革命经历?

答: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是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性格急躁,但是他很谦虚。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

贺龙是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对打倒地主的运动的镇压,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16、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答:一、天性极端温和;

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三、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17、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

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18、共产党定义什么人算地主?高利贷和土豪算吗?

答:共产党定义的地主是大部分收入来自出租给别人种的土地而自己不劳动的人;按此定义,高利贷和土豪属于这一类。

19、简要回答张学良在南方同红军打仗以后,对红军以及战斗的认识。

答:①.他们所打的“土匪”实际上是由抗日爱国的能干指挥员领导的;②“剿共”这件事情可能要继续好几年;③ 一边同红军打仗,一边要抗日是不可能的;④ 而在这期间东北军却在同自己毫不相干的战事中很快消耗兵力,土崩瓦解。

20、简述一下“白匪”与“赤匪”的含义?

答:白匪,用国民党的名词来说就是民团,国民党为了要镇压农民起义,纷纷组织民团。就是作为保甲制度的一个有机部分进行活动的。赤匪用苏维埃的名词来说就是游击队,赤匪是国民党对游击队的敌视称呼。

21、中国人民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

答: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22、斯诺探求出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以及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斯诺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

23、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答: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24、《西行漫记》共12篇,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第一: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第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第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第四: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25、简述斯诺说:“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了新的方向”,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斯诺所说的“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实际上就是说的历史上有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12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26、张学良是如何改变思想,相信国内统一战线建议的合理可行的?

答:(1)被共产党打了败仗后,成千上万的东北兵投向了红军,被俘虏的东北军将领被释放后,对红军有诚意要停止内战,用和平民主方法统一中国的想法很赞赏;

2)东北军全军都有反对与红军作战的情绪;

3)张学良本人也受到强烈的左倾影响;

4)王牧师给张学良带了一个谈判方案,张学良又见了周恩来,经过长时间的详细讨论,张学良相信了红军的诚意,相信国内统一战线建议的合理可行。

27、长征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忠诚爱国、坚定不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简述《西行漫记》中的红军精神。

答: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

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习 “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谜。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 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

2 产党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

3 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课时,《长征》专题探究。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 “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课后作业(任选其一):

1、搜集、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籍等资料。

2、阅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3、阅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作者:陈云)。

第三课时,读后感写作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点,可以是红军中的一个人,一个故事,或者战争与生活的一个场景,或者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作为读后感的切入口;接着确定读后感的中心,画出思维导图或者写作提纲;然后当堂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个片段;课后扩充成篇。

第四课时,举行读书汇报会。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作主题发言:

1、我最喜欢(敬佩)的红军。

将领或战士皆可,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人物的主要经历、主要性格或品质,并说清楚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2、我心中的长征。

可以从宏观的视角解读,也可以从微观的视角观察;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分析我对长征的认识,可以用感性的方式抒发我对长征的情感……

3、我所了解的苏维埃。

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苏区的创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外交、生活等,可以综合各方面说,也可以只讲其中一方面。

4、难忘的西北之旅。

要求以斯诺的口吻,讲述在红色苏区采访的主要经历、感受,要有具体的、

最难忘的人、事或场景。

5、魅力四射的报告文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可以从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多角度叙事手法、叙议结合等角度出发。

课前各小组交流,组员依次发言;选出各组代表上台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84c2d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c.html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