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红楼梦

发布时间:2014-08-22 16:44: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著铺垫教学分析

——林黛玉形象再探

大沥高级中学 吴丽梅

【摘要】:名著教学注重课前铺垫,以此营造教学氛围,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作为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这一形象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无论外形上还是人物内心,作者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林黛玉又非众多文化内涵的简单叠加,她有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历代读者的眼光。

【关键词】:铺垫教学;红楼梦;林黛玉;形象;文化意蕴

高中语文必修4选入了《红楼梦》第33回,编题为《宝玉挨打》。名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有难度,这与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学生接触得比较少,所以在传授过程中不能急功,而基于作品的重要性,也不能够笼统带过,因此课前的铺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于千头万绪中理出线索是教学的关键,现就《红楼梦》的铺垫教学作具体分析,主要以介绍人物林黛玉为例。

一、作品人物形象体系构成

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红楼梦》,而《红楼梦》的伟大却不仅仅在于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败过程的社会真实,而且还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如贾宝玉、王熙凤等无与伦比的鲜明的艺术典型,而林黛玉则是这一系列艺术典型中塑造得极为成功者之一,同时这一形象也是《红楼梦》人物画廊中性格极难理解、世人颇有争议的典型:她以其清灵卓异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特征,在精神生活领域被人倍加赞叹、敬仰,在世俗生活里又使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我不敢说欣赏《红楼梦》的人都欣赏林黛玉,毕竟宝钗、黛玉孰优孰劣,长久以来就是红学界的一大公案。但无可否认的是,知道《红楼梦》的人肯定都知道林黛玉,甚至未读完或未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名字也不会陌生,由此可见,对林黛玉这一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析,显然是有助于对《红楼梦》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认识的。

二、从历史评价谈起

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之一、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很难想象没有林黛玉的《红楼梦》会是什么样子。在历代的尊林文化人中,他们对林黛玉的态度除了共同拥有的怜惜与同情外,更多的是赞美与冷静客观的推崇,而后者,往往又占了多数。特别是在近年的研究中,从之前的一味推崇,到现在客观冷静的分析,是一个飞跃。50年代后期出现的“封建叛逆者”是近几十年来林黛玉研究的主旋律,何其芳先生更是明确提出“一对叛逆者”说,他认为宝黛爱情“不幸结局之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①,这种双重叛逆的双重悲剧说,本人是认同的,对于林黛玉的形象特点,不能笼统的用“叛逆者”来说。

我们不妨回到老问题上,也来权衡钗黛二人。容貌举止方面,宝钗丰满健壮,黛玉瘦削孱弱;宝钗稳重,黛玉婀娜。性格上,宝钗圆融宽平,黛玉孤傲尖刻;宝钗随分从时,藏愚守拙,黛玉目无下尘,锋芒毕露;宝钗曲,黛玉直;宝钗冷,黛玉热。而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有惊人的表现,所谓“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薛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致贾府上下对她的称赞众口一词,至于林黛玉,大家尽管口中不说,但骨子里却是多有保留的。黛玉表面虽尖刻,但心地却是忠厚的,甚至带几分傻气,而宝钗宽平背后,则隐藏着城府,带几分心机。要说口角锋芒,黛玉固然,但宝钗又岂是肯让人的?

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人的天平上,任情率性是一种美,美在能够保持自我,真心不泯;律己宽和也是一种美,美在能够较多地克服本我,与世俗达到很好的和谐统一。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是良好天赋与良好教养的共同产物,而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连同它们的全部可敬可悲又似乎统统被曹雪芹揉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中:薛宝钗体现的是一种认同精神,认同于封建社会的一切“礼”,认同于人际关系中的平衡与实利原则,进退有距,刚柔得度,其冷峻的自我控制简直就是现代化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必备素质。林黛玉则是天然的,灵性的,一己而洁癖的,讲的是但求不负我心,她的情是任性的,自我的,充分的,同时也是人类所渴望却永远难以企及的,是感天动地的。值得注意的是,被分别揉入她们性格中的,是任情率性和律己宽和的“全部可悲可敬”,也就是说,她们身上都不乏美而不美,善而不善的一面:从不负我心来说,宝钗不及黛玉,从为人处世来说,黛玉远不及宝钗,我叹黛玉可怜,人怜宝钗隐忍。到底孰优孰劣,则主要取决评判者的价值取向了。

钗黛无疑是优秀的,她们美丽,聪明,高贵,灵性,难分轩轾,另一方面她们又是迥乎不同的,代表了两种极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从单纯的情感角度考虑,一个男子应该会爱上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的女子,但林黛玉是无论如何无法在世俗中生存的——作者在描绘心中理想人格的同时,是充满痛苦的,林黛玉之于封建社会的叛逆,也是痛苦的。于是,作者笔下那些苍凉人生的梦幻在领引我们回归纯粹自我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人类世界的悲哀。而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理智与情感,怎样去面对世俗与梦想,怎样去面对主流与另类,又怎样去面对现实与崇高?这一切或许就是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带给我们的永恒的思考,也许就是钗黛形象难分高下的关键所在,也是林黛玉形象永恒价值探讨的意义所在了。

二.回到林黛玉本人

诚如冯其庸先生所说:“林黛玉与贾宝玉一样,完全是中国小说史上创新的人物,在此之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同一类型的形象。但是,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理想,经过曹雪芹崭新的思想而孕育化生出来的……。”②文学史上只有这一个“林黛玉”,她具有深厚广阔传统文化内蕴的同时,又有令人难以抗拒的个人魅力,负载着前人所不能负载的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从外而内,非一般的美

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要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要与其他同类形象鲜明地区别开来,除了它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社会内涵外,从这一形象外部表现出来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学内涵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在欣赏一个艺术形象时,首先也总会从外表入手,然后由表及里,逐渐认识它的实质。

林黛玉神话般的前身吸引了读者。在她还没有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无比的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林黛玉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空灵、缥缈以及那种融于血水的悲剧神韵。第3回林黛玉刚到贾府,作者通过王熙凤的“嘴”和贾宝玉的“眼”,描绘了她神仙似的气质,而也是这次宝黛初会,让林黛玉有了“颦颦”一字。之后37回结海棠社,探春又赠她“潇湘妃子”的别号。这些虽是从外面附加于人物的标志,但却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人特质,《水浒传》中众多英雄的绰号就是最好的例子,林黛玉的这一字一号就是与她蹙眉和爱哭两大外部特征紧密相连的。同时,源远流长的西施捧心而蹙的传说和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故事,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些特征的含量,或者说,成为黛玉形象外部特征的深层文化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蹙眉、爱哭外部特征相连构成“林黛玉型”的另一特征是她的多心、灵慧。黛玉的灵心慧性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多才,而是天性所赋,也是教养所得。通常我们都认为,宝钗博识,以学力胜,黛玉颖悟,以才气胜。黛玉作诗,从不苦思冥想,如海棠初会,别人都在潜心苦思,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头玩笑,不经意间,却早已得句。她的“咏絮才”并非饱学之士的刻意苦营,更多的是颖慧少女的一种即兴捷悟,试看她对戏曲的感悟,看她读《西厢》时种种神情心态,看她教香菱学诗时对诗词的独特见解,她虽说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对“留得残荷听雨声”却是情有独钟,可见她对李诗独创的艺术境界仍有深刻的领会。她是用她多窍的心去读,去悟,她的读书并不是为了成诵,而是要将诗书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化成心灵的一部分,这不单是才学,更多表现为一种才气。放在她房中的满橱满架的书,日夕滋润着她,养育着她,当大家忙于“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时,她却是点起袅袅幽香,或抚琴,或低吟,甚至于月洞窗下调鹦鹉,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庄生蝶”,千古高风、孤标傲世的“陶令盟”,便潜移默化地融解在她的血液中,使得自幼颖悟的林黛玉,获得一种十分相宜的文化土壤。

(二).由始至终,摄人心神的个人魅力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从各个角度——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传说的、社会的、民俗的,对林黛玉进行远铺近垫,充实映照。在其背后站着一系列人物形象,包括上文提到或未提及的,如西施、湘娥、洛神、谢道韫、李清照、比干、庄生、陶渊明等,他们或姿容秉性与林黛玉相近,或以其才情修养滋润林黛玉,但林黛玉并不是这些形象内涵的简单叠加,她身上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1. 风露清愁,诗人气质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女子。客观上,从“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林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之中,从“魁夺菊花诗”到“焚稿断痴情”,她的一生行事都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她虽投身于肮脏不已的贾府,但作者借元春归省一笔建造了一个桃花源般的大观园,更让林黛玉住进充满诗情雅趣的潇湘馆,为她营造了一个适合其性情的生态环境。潇湘馆内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竹涌风动,月影移墙,曲廊鹦鹉咏叹,湘帘垂地处,袅袅幽香,竹影映入纱窗,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院中千杆翠竹又仿如主人的身影——和平恬静的氛围构成凄清幽美的诗意画境,馆中的一切生活方式,无不体现着主人的高洁幽雅。而与林黛玉相关的情节,也多尚虚尚空,充满诗情画意:香冢边葬花的倩影,花丛中哭泣的娇声,月洞窗下闲调鹦鹉,芙蓉池畔慢添诔文……这许多入诗入画的情节,共同构成林黛玉“世外仙姝”的气质特征,体现了她超逸绝俗的诗人气韵。

主观上,林黛玉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境的渗透力,这是林黛玉诗人气质的表现。对于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为平凡的事物,林黛玉只要一接触,就立即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痛苦的灵魂和悲观的命运。她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动人心扉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其实就是她的切身体会,一种不能自制的诗兴,如醉如痴,“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诗人不需硬作,只要闯开思绪,那灵秀幽香则通过笔端口角自然流泻而出,临霜对月,沉吟抒写,花美,人美,景美,情美,诗更美。

面对现实生活,她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诗人的气质让她有一种超越环境的力量,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命运感。看她的《葬花吟》,在满园花枝招展、秀带飘飘之际,独有黛玉产生了“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伤感,从花落到春尽,从花事到人事,从今年到明年,从当下到永恒,林黛玉的思绪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她渴望“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质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诗的境界和诗的氛围中,她燃烧自己炽热的情思,充分展现了自身的风神秀骨,出尘脱俗。

在《红楼梦》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林黛玉作为其中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其个性特征有着丰富而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她的任情任性、不矫作、不屈从、孤高自许、敏感而自尊,就连她特有的多疑、小性儿、悲愁和痛苦,若不融合在她敏感的诗人气质里,也不可能具有那样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2. 晶莹剔透,对现实认识清醒

林黛玉到贾府后,既不当家理事,也不读书上学,既无父母亲人探望,也少交际应酬,发生在她身边的多是琐事细事,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她比别人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心生活,这种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与其诗人气质相结合,让她对周围的客观现实有着比别人更为清醒的认识。

黛玉与宝玉同为封建主义的叛逆者,又是知己,性情上自有相同之处,但作者更多的写出了他们相异之处。宝玉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怀着浪漫诗人的激情,常常被热情模糊了视线,沉浸在诗意的遐想中,当美被毁灭时,他甚至相信心造的幻影来安慰自己。林黛玉眼中的泪儿虽多,但并没有模糊她的视线,反而更多更早地看到美的必然毁灭。作为一个诗人,林黛玉始终站在现实的土地上,她葬花的举动虽然具有浪漫的气息,但总体上仍是偏向现实主义的。她对环境那种近乎病态的灵敏的感悟,使她对环境有一种逼仄感,强烈的自尊和孤傲的性情又加重了这种感觉,因此,她整日被悲凄的情思所折磨,当这种情思达到一定饱和度,而又恰好勃发了她的艺术灵感时,她就作出了撼人肺腑的诗句,《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五美吟》就是最好的证据了。在父亲亡故后,她更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是一个真正没家可归的孤女,尽管住的是外婆家,是亲如“见舅如见娘”舅舅家,但对封建人际现实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使她明白,那终究不过是寄人篱下而已。于是她总是高高立于别人之上,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过分敏感。正因为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她才会在贾府中找不到归属感,才会在美如仙境的大观园中依然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才会在百花争奇斗艳、众人赏花追蝶之际,独自感叹花落时逝,才会以一个弱女子的身份向黑暗的现实社会提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诘问,并且不惜以自我封闭的方式——“一抷净土掩风流”,向现实提出抗议。

3. 柔弱而坚韧,强烈的自我意识

不喜欢林黛玉的人,多少会提及她的敏感、多疑、小心眼、狭隘、任性、孤标傲世,而恰恰是她的这许多“不足”,表达了她率性的自我,体现了她强烈的自我意识。

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但她的敏感多疑、狭隘尖刻又常常带有个人性质。第7回周瑞家的帮薛姨妈分送宫花,别人谢过就收下了,唯独黛玉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乍看之下,她的确挑剔、小心眼,但透过表象,可以感到她时时处处作为独立个性的自我。本来扬才露己为闺训所不取,但林黛玉似乎并不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她不但饱读诗书,才气横溢,而且总想展露才智;香菱学诗,本来作为宝钗的人,拜宝钗为师并不为过,但宝钗非是不能,而是不为,黛玉却一口答应香菱的要求。林黛玉读曲,说酒令时犯忌,逞才,教诗……一切都是她自由个性的流露,她很少抑制自己的才情去适应封建礼教的模式,而是较多地放任自己才情智慧,喷发强烈的自我意识。她对宝玉的爱表现出来的疑心、小性儿,对宝玉的试探、嗔怪,也是这种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她为了自己的心,往往无暇顾及人言物议、庭训规范,而是率性地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她不像宝钗那样过分压制自己,把自己修养成封建文明的典范,也不像探春那样小心翼翼维护宗法家庭主子的威仪,更不用像凤姐那样为权欲财势而机关算尽,她只为自己的心,单纯而又执着,不附带任何条件。

以上三点,交错纠缠,形成了林黛玉独特的人格魅力。她具有天赋的聪明善感和诗人气质,却偏偏生长在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教条的社会中,因此,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大量的苦恼是来自不能解决责任与欲望之间的冲突——责任,是指满足传统社会视为重要传行的自我克制和服从;欲望,则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的冲动。而这种苦恼,使林黛玉在闪烁着诗意与理想光彩的同时,又充满了叛逆的精神,更是充满了痛苦——一个痛苦的叛逆者,曹雪芹赋予林黛玉这一新的因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所有的才女。

三、结语

美的东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持美的品质,给人以美感。林黛玉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美”的实质,她打动人的并不是多愁善感、哭哭啼啼的病态,也不是其与宝玉凄美绝伦的爱情悲剧,而是她高贵的品格,是她的人格美,几经婉曲几多美丽,凄美得令人不忍遽别。斯人己成虚幻,情境犹旧依依。林黛玉以其性灵之美诉说着人生的蕴藉,从缘起的美丽到消亡的凄绝,让人经验人生,领悟审美之极致,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女子形象艺术典型的绝唱。

而通过对这一人物如此详尽的了解,学生对作品主旨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在文学殿堂中感受到美,而名著教学的课前铺垫正能创造这样一种美的享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论〈红楼梦〉》,《何其芳文集》第五卷,何其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02

②《林黛玉薛宝钗合论》,《论红楼梦思想.》,冯其庸,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3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概论》,冯其庸、李广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0

2、《论红楼梦思想》,冯其庸,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说“情”——红楼艺境探微》,李希凡,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5、《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和造型特色》,吕启祥,《红楼梦学刊》第33辑,,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925c1fb307e87100f6960b.html

《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红楼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