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2015-05-12 17:51: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最近,由于自己工作岗位的变动,比较关注饮食方面的知识,逐渐领略到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东西南北、高山平原,每一道美食的背后,承载了不同的环境气候、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历史文化,一道菜浓缩了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仅仅从菜名方面就有很多故事和传说。

关于美食的典故,我大概将其分为一下几大类:

一是皇帝落难类。典型的有陕西的“羊肉泡馍”,河南的“刘秀麦仁粥”。羊肉泡馍与大宋皇帝赵匡胤有关。传说赵匡胤曾落难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路过一家经营卤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让其把身上带的硬硬的干面饼掰碎,浇了一勺滚热肉汤,并放在火上煮透然后让他食用。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完,感觉其为无与伦比。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带着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店铺,每人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馍,大家都称赞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皇上吃泡馍的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

麦仁粥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关。刘秀与王莽争雄中原期间,曾被王莽追赶,逃至伊水之滨的一个农家小院,人困马乏之际,喝过刘大嫂熬煮麦仁粥,精神大振,击败王莽,登基称帝,刘秀坐了天下,重喝刘大嫂所煮麦仁粥,称其柔软粘稠,甜中含香,润肺滋肝,回味悠长,亲赐为“刘秀麦仁粥”之名,并封为贡品。于是麦仁粥因为刘秀而名扬华夏,传承千年。

二是宗教传说类。典型的有“腊八粥”,“佛跳墙”等。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路途,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粮食都快吃光了,于是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果仁,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至于佛跳墙的传说就比较诙谐。传说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一道名菜佛跳墙就此诞生。

三是秀才学子类。中国自古以来就比较崇尚读书,所以有很多美食名称与秀才学子有关。典型的有“过桥米线”、“三元蹄膀”。传说云南蒙自县城有一书生,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子一日三餐均送到书斋,路上要过一座桥。但从家里把热饭送到书斋,饭菜就凉了半截,妻子觉得很过意不去。一日,宰鸡煨汤,煮米线,精心调制,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到在南湖桥上,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表面看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大感奇怪,食之,热息腾腾,味道鲜美。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于是隔三差五妻子便送过桥米线给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书生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

至于三元蹄膀的得名与三个状元有关。明朝嘉靖皇帝兴建元佑宫的时候,曾命令三个状元和一个探花组团去巡视。当时古郢州有个姓张的厨师,开了一个小酒店专营烧菜,其中红烧蹄膀风味独特,很有名气,于是四人便慕名结伴前往小酒店品尝。此菜色泽红亮,咸中透甜,肥而不腻,四人拍手叫绝,交口称赞,从此这道菜便声名远播。因为有三个状元一起赞赏,后来人们称这道菜为“三元蹄膀”,并一直流传至今。

四是歪打正着类,典型的有四川的“永川豆豉”、潮州美味“来不及”。永川豆豉是明朝一位姓崔的女子发明的,她跟丈夫在城东河边开了一家小饭店。一天,崔氏带着孩子在蒸黄豆,黄豆刚起锅,有官兵打此路过,崔氏害怕官兵趁兵荒马乱之际抢劫,慌乱中将满满一簸箕黄豆倒于后院的柴草下,然后化妆成丑陋的老婆婆带着孩子逃了出去。半个月后,崔氏回到小饭店,突然闻到后院奇香扑鼻,打开后院门搬开柴草,黄豆变成了生霉发酵的“毛霉豆”。崔氏本想扔掉毛霉豆,但又觉得扔了可惜。于是,崔氏将毛霉豆洗净,加盐装在坛子里,以留着饥荒时家人佐菜下饭用。次年开春,崔氏打开坛子后,发现毛霉豆变得色泽晶莹、光滑油黑、入口即化、咸味回甜,惹得家人争相食之。之后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传开了,凡是到永川的商人,都以吃崔氏店里的豆豉为荣。

至于来不及这道菜更是滑稽可笑。据说明末清初时期,潮州意溪有一陈姓富户人家,一日正午从省城来了一位同年赴京城赶考的朋友,匆促中急忙招呼家厨准备午宴。家厨杀鸡宰鸭之后,主人依然嫌菜肴太少,让再加一道菜。但家中离市集太远,二则集市恐怕已散,家厨正在发愁之际,猛然看见园中的香蕉,灵机一动,割下香蕉,略为加工,烹制出一道香喷喷的菜肴来。客人从未吃过这样的菜,品尝之后,外酥内嫩,香甜可口,赞不绝口,忙问主人这道菜的名称,主人也不清楚,便把家厨唤来询问。家厨便如实说是因为来不及到市场购买肉菜,见到园中有香蕉,便就地取材,临时烹制出来的。客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来不及,来不及,就把这道菜称为‘来不及’吧!

五是名人传说类,典型的有“东坡肉”、“宫保鸡丁”“灯影牛肉”等。相传,苏轼被贬以后,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期间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因为苏轼自号“东坡”,于是人民把他送来的肉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宫保鸡丁这道菜据说与晚清名臣丁宝桢有关。丁宝桢原籍贵州,在赶考途中,有一天不幸落水,被一农家相救。中举以后成为朝廷大员,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回到救命的农家进行答谢,这一农家主人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来招待他。他非常喜欢这道菜的口味。于是在他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烹制的炒鸡丁,由于其入口鲜辣,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广受大众欢迎。于是这道菜肴就逐渐广为流传。由于丁宝桢官至“太子少保”,于是人们成这道菜肴为“丁宫保”,其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灯影牛肉据说与唐代诗人元稹有关。其在通州任司马时,常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有一道牛肉,其色泽油润红亮,味道麻辣鲜香,质地柔韧,入口自化而无渣,食后令人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更让他惊奇的是,成菜肉片较大,薄如纸,呈半透明状,用筷子夹起,在灯的照射下,红色牛肉的丝丝纹理在墙壁上显出清晰的影像来,十分好看。这使他联想到当时长安盛行的“灯影戏”(即皮影戏),兴之所至,当即称之为“灯影牛肉”。人们尊敬元稹的清正廉洁,因他的赞誉,该菜引起轰动,一举成为名菜。

六是御赐钦点类,顾名思义,由皇帝御赐的名头,典型的有“狮子头”、“一品烧饼”等。狮子头用扬州话说即是大斩肉,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杨广下江南,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肴倾倒朝野。其中葵花斩肉即为大肉丸子。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有一次,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韦陟高兴地举酒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一呼百诺,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一品烧饼的得名与乾隆皇帝有关。相传乾隆皇帝登基后去蓟州(现天津蓟县)游玩。游遍了盘山,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爷,一看到行宫御膳的饭菜就没了胃口。当时只是三等侍卫的和珅为讨好皇上,打听到这里的小吃曾受到康熙帝的赞赏,于是立即叫地方进贡后亲手奉送给皇上。当乾隆品尝到这形状扁圆、外层裹满芝麻的烧饼时顿时龙颜大悦,赞不绝口连声说道:“好,够一品!”,一品烧饼便由此得名。从此皮酥层多、风味独特的一品烧饼就成了乾隆皇帝的御膳点心,诸多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也纷纷以一吃为荣。

七是美女彩头类。中国人凡事喜欢讨一个好说道,即为好彩头,所以连菜名也讨好彩头。中国有四大美女,菜品也与四大美女挂上了关系。典型的有“贵妃鸡”“昭君鸭”“西施舌”等等。贵妃鸡因为用肥胖的母鸡为原料而得名,比较好理解。而昭君鸭则与昭君的生活习惯有关系。传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后吃不惯面食,于是厨师就将粉条和油面筋一起用鸭汤煮,甚合昭君之口味。后来人们便用粉条、油面筋与肥鸭汤烹调成菜。称之为“昭君鸭”。

至于西施舌是因为蚌肉与人舌头相似,用蚌肉做的菜,为了好听期间取名西施舌。民间和貂蝉有关的菜有泥鳅钻豆腐,以泥鳅比喻奸滑的董卓,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入冷豆腐中,结果还是逃脱不了烹煮的命运。

八是原创人名类。比较典型的有“麻婆豆腐”、“老婆饼”等。相传清朝年间,四川成都靠近郊区的万福桥,有个叫陈春富的青年和他的妻子刘氏,在这里开了一家专卖素菜的小饭铺。成都附近彭县、新繁等地到成都的行人和挑担小贩,很多人都喜欢在万福桥歇脚,吃顿饭,喝点茶。刘氏见到客人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刘氏烧的豆腐两面金黄又酥又嫩,客人们很爱吃。刘氏做这道菜,除了注重调料的搭配,更注意掌握火候。她烹制的牛肉烧豆腐,具有麻、辣、香、烫、嫩、酥等特点,很多人吃起来烫得出汗,全身舒畅,吃了还想吃,因此招来不少回头客。 刘氏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下几颗麻点,来往的客人熟了,就取笑叫她麻嫂,她也从不见怪。后来年纪大一点,人们改口叫麻婆。她做牛肉烧豆腐出了名,于是就成了"麻婆豆腐"

老婆饼,顾名思义老婆做的饼。相传在广州,有一间创办于清朝末年的老字号茶楼,以各式点心及饼食驰名;某日,茶楼里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带了店里各式各样的招牌茶点回家给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后,不屑地说:“茶楼的点心竟是如此平淡无奇,没一样比得上我娘家的点心冬瓜角!”这位师傅听了之后心里自然不服气,就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给他尝尝!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面粉,作出了焦黄别致的“冬瓜角”;这位潮州师傅一吃,风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称赞起老婆娘家的点心!隔日,这位潮州师傅就将“冬瓜角”带回茶楼请大家品尝,结果茶楼老板吃完后更是赞不绝口,问起这是谁哪一间茶楼作的点心?师傅们说:“是潮州老婆作的!”于是老板就随口说这是“潮州老婆饼“,并且请这位潮州师傅将之改良后在茶楼贩卖,结果大受好评!“老婆饼”因而得名。

中国美食典故还有很多很多,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苏州的“叫化鸡”等等,不能一一列举,也不能简单用我的八大类来囊括全部的,每一道菜的背后几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我们在各地旅游的时候,不仅要享用美食,还要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故事,这样做了,物质和精神食粮兼而享之,岂不美哉!

201372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1956e59b6648d7c0c7464f.html

《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