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猪肉价格周期波动原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8-08-08 18:44: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市场经济下猪肉价格周期波动原因与对策

  养殖成本是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直接因素

  猪肉生产成本主要由仔猪、饲料、医疗、人工和经营等几大类。采购或者自养仔猪成本占整个生猪生产成本的30%左右,仔猪价格同时受仔猪料价格、母猪存栏量、疾病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其中供求关系是影响仔猪价格的重要因素,当市场行情较好时,仔猪价格会有较大幅度提高,会进一步推高猪肉价格。饲料成本占出栏生猪总成本的大约60%,是影响猪肉价格的重要因素。而饲料的主要成分为玉米和豆粕受气候影响较大,自然条件适合玉米、大豆的生长,产量增加,价格降低,反之则会价格升高。饲料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当生猪存栏量较低时,对饲料的需求会降低,从而会抑制饲料价格。但是,由于猪肉供应满足不了需求,会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等到生猪存栏量升高以后,饲料价格会升高,但是猪肉价格反而会降低。医疗、人工和经营成本虽然也影响猪肉价格,但是总体变化不大,对猪肉价格的周期波动贡献较小。

  生猪供应量是推动猪肉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

  供求关系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生猪生产属于供给侧。疾病是影响生猪产量的重要诱因。2000年以来,我国猪肉消费量平均以年均%的速度在增长,需求持续保持旺盛,养殖户饲养意愿肯定应该持续增高。但是,由于疾病会导致在某个时间段内生猪生产量减少。比如2005年四川爆发猪链球菌病,2006年我国南方相继爆发高热病,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我国多个省取发生流行性猪腹泻,导致母猪、仔猪和生猪存栏量减少,直接导致生猪产量大幅降低,从而推高猪肉价格。政策因素影响生猪产量。因生猪养殖业不仅影响广大消费者生活,而且涉及整个产业链的就业问题,政府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出手补贴是情理之中的事。比如,2007年和2008年国家分别发放亿元和亿元生猪养殖补贴,2013年国家又给规模养殖企业发放了专项补助,直接推动了生猪产量,导致供应量增加。但是有些政策又会降低生猪产量。比如,随着2015年新环保法的实施,养猪业环保监管愈加严格,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大量设立禁养区和限养区,导致生猪存栏量大幅降低。比如,重庆涪陵区生猪养殖户由于猪场被拆,退出养殖产业的近50%,浙江部分地区退出的养殖户业达到30%。该政策推动2015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猪肉价格迅速上涨。人为主动调整生猪产量。养殖户根据市场情况或是恐慌心理主动调整生产计划。在猪肉价格高时,养殖户会增加生猪存栏量,而当市场需求减少猪肉价格增加时,养殖户则会主动减少生猪存栏量。由于我国规模化养殖比例还比较底,大量中小养殖户对市场的判断不全面不准确,导致生产计划短期效应明显,影响猪肉供应量的稳定。

  市场需求改变是加剧猪肉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对猪肉的需求持续稳定增加。但是由于消费习惯和食品安全问题会引起猪肉需求量的短时变化。首先是消费的季节性波动。由于民间习俗每年春节前,会出现消费高峰,居民大量采购猪肉制成腌制品进行储存。春节期间家庭聚会多,宴请多,也会大大增加猪肉需求量。但是春节过后会出现需求的明显减少。此外,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等突发性事件也会短时大幅度影响对猪肉的需求。比如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和2013年发生的黄浦江死猪事件,导致人民对猪肉安全产生疑虑,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了%,猪肉价格下降了%。公共安全事件也会显著影响猪肉消费需求,2003年非典疫情导致社会活动明显减少,市场活跃度大幅降低,猪肉需求量也相应急剧下降。

  综上所述,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多,彼此之间有的完全独立,有的又有较高的关联度;有的正相关,有的负相关;有的直接影响猪肉价格,有的有一定的滞后;在每一次猪肉价格升降过程中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因此,每次出现大幅猪肉价格波动后再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往往难以达到目的,有时反而起反作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采取措施提高生猪养殖效率

  生猪生产成本是影响猪肉价格的根本因素,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户的利润空间,扩大了成本与售价之间的缓冲带,减少猪肉价格波动频次和幅度。目前我国生猪生产效率较发达国家还较低。据测算,我国生猪养殖成本约为每公斤12元,而美国则约为8元。造成我国生猪生产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有饲料成本高,饲料转化率低和仔猪繁殖成本高等原因。前面分析表明饲料成本占猪肉成本的六成以上,目前美国玉米每斤元,比国内低元,饲料成本比国内低30%。另外,统计显示美国肥猪饲料转化率早已达到:1,远低于我国的31,国内猪肉成本又提高了33%。同时,我国仔猪繁殖成本也较高。在我国每头母猪能提供的仔猪数仅为头,远低于发达国家20头至25头的水平。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科技水平低。国内应该大力发展生猪育种水平,研究生长周期短、饲料转换效率高的新品种,同时提高养殖场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减少浪费,提高猪肉产出率。

  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规模化养殖比例,促进消费升级

  很多平抑猪肉价格的政策措施在西方发达国家有效,但在我国却难以发挥作用。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猪养殖业以散户养殖为主,参与调控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到2015年我国年生猪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例仅为45%,其中10000头以上的比例不到10%。广大饲养散户没有超前规划意识,生猪生产随行就市,价格涨了就扩大生产,价格低了就恐慌性减少生猪存栏量。这种生产模式一方面导致养殖户本身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有时甚至加剧市场恐慌,推动价格波动。没有规模化养殖,生猪生产效率就难以提高。我国猪肉消费占到世界的50%,但是至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猪肉期货市场,养殖规模过小,养殖户过于分散是其中重要原因。此外,分散养殖对应的是分散屠宰和销售,对市场波动过于敏感。据统计,从2000年以来,我国猪肉消费量持续稳定增长,猪肉年平均供应量也基本满足需求。但是这十几年来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发生了四个周期,波动幅度最高达到100%。第三,规模化养殖有利于猪肉产品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猪肉需求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猪肉仍然以鲜肉为主,肉制品产量只占全部生肉上市量的15%,而发达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50%。通过提高猪肉深加工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调节猪肉供给,还可以促进整个产业抵御上下游价格波动。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规模化养殖,鼓励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方式形成规模,也可推动企业将地区分散的养殖户通过合作方式形成集体养殖,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确保养殖规模和供应量的稳定。

  合理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生猪生产和抑制价格波动

  完全市场行为必然导致价格波动,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政策手段来有效抑制价格波动。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动态猪肉储备。目前国内也有猪肉储备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猪肉消费量巨大,靠政府通过采购储备量有限,难以实现平抑肉价。应该通过深加工方式适度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条,让猪肉在生产流通中实现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储备,避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直接强传导。其次,尽快建立国内猪肉期货市场,推动国内猪肉市场有序发展,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直接交流互动,形成稳定明确的生产预期,维护市场稳定。第三,通过环保、免疫检验等政策手段,适度提高猪肉生产门槛,促使中小养殖户转型升级,推动规模化生产,提高生猪生产抗风险能力,从供给侧维护价格稳定。第四,推动生猪生产和饲料生产的联合互动,稳定饲料主原料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平抑两者之间的价格博弈,减少由于饲料成本引起的猪肉价格波动。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高产、抗病的新仔猪品种,提高生猪生产的饲料转换效率,全面降低猪肉生产成本。猪肉价格波动是一个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经济过程,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作为市场主体的养殖企业一方面要做好市场预测,科学制定生产计划,避免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政府部门应该帮助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和机制,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来抑制猪肉价格波动。

  作者:卢宇平 单位: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

  [1]潘方卉,刘丽丽,庞金波.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与成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1)

  [2]李宝仁,姚熙嘉.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罗如意,方热军.浅谈中国养猪业现状及提高养殖效率的方法[J].湖南畜牧兽医,201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4db64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2.html

《市场经济下猪肉价格周期波动原因与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