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化与美学

发布时间:2014-03-30 09:07: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举例说明文化与森林、森林文化的关系

2. 举例说明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 举例说明文明进步与森林兴衰的关系

4. 举例说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5. 举例说明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6. 举例说明森林美及其感受

7. 专业学习中的森林文化与森林美学现象、内容

8. 林学与森林文化、森林美学

9. 学习本课程的评课意见、建议和改进。

一、 举例说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艺术领域包罗万象,但归根结底来源与自然,森林作为自然的一大部分,其在艺术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森林文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森林文化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人为本,以物为载体,以情作浆,寓意其中,力求达到物随人意,人物相通的境界。这里所讲的“物”,不仅泛指森秫中的一切生物,而且还把与森林相连的山石泉瀑等森林自然景物也囊括其中。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最早是从对物的利用开始的,而后在相依相融之中。逐渐发展到以物拟人、喻物抒情的境地。因此,森林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森林,是森林文化的核心与本质。它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更多的是物的形态,如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等,同时,又赋予物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应该说,森林文化本身包含着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积累与提炼,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 

   中国文学艺术里面含有很多森林内容。我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团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作品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离不开森林和园林的环境。千姿百态的森林景观、花草树木成了他们笔下借物抒情的工具,并融人其名篇佳作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以草木花果作为传递感情之信物,如折杨柳以送捌,插莱萸以思亲,借餐草喻忘忧,托红豆寄相思等等;以飞禽走兽的啼鸣引发幽思愉悦之情,如猿啼凄凉、杜鹃啼血、鸳鸯戏水、莺歌燕舞等等。打开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可以看到无数文学艺术大师被雄奇秀丽的山林泉石之美所陶醉。他们的情感在森林之美、自然之美的熏陶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创作出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流芳百世的水墨丹青。 

   森林给古代诗人墨客们提供了许多的灵气,使他们在豪气万丈的气魄中挥洒诗篇,或在森林的呵护下柔情蜜意、对酒当歌,靠森林中舒适的环境激发出他们的万丈诗篇,而这些诗篇又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诗人有许多的名句反映了森林和人的关系, “峨嵋天下秀”是因为峨嵋山林葱茏、线条柔和流畅,充分展示了树木构成的景观魅力。宋朝黄庭坚: “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反映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征。宋之问的“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反映了洛阳颖川森林与人工建筑相融合的美妙景色。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勾画出了山林的清远渺深和诗人雅洁幽独的心绪。

    森林是人们贴近自然、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最理想的场所。森林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教科书,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在森林里,可以从领略大自然的点点滴滴之中,接触到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以及景观学、造园学、生态学、仿生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能得到美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熏陶和享受,在启迪中感悟真谛。森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着远古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由森林文化而引伸出来的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森林美学、森林旅游文化等若干分支,构成了森林文化完整的架构体系。

    森林以其独特的形体美、色彩美、音韵美、泉瀑美、山石美、峰峦美、草地美、空气美,对人们的审美意识、性格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给予人类及各个民族性格、文化的形成以特殊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千百年来,人们种竹、赏竹、用竹、爱竹、画竹、咏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留下了许多以竹为题的诗词丹青。体现在竹文化中的竹子,沉淀着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竹文化的发展,竹工艺、竹食品、竹建筑、竹服饰、竹器物、竹文房、竹工具、竹乐器、竹园林、竹盆景等凝聚和荟萃了多彩多姿的文化艺术精品,点缀了城市景观,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43森林文化与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至今1700多年的历史。茶文化的精神集中表现为雅俗共赏。其雅,可与琴棋书画相伴;其俗,可进茶馆饭庄和寻常百姓之家。茶文化是人类所戗造的以茶为物质媒介的精神财富。其内涵包括:茶史、茶诗、茶词、茶道、茶艺、茶树栽培学、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艺。中国茶道吸取儒、佛、道三教文化中的精华,讲究“和、静、怡、真”四谛。其中“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如果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饮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它包括茶艺的技能、品茶的艺术,以及茶人在茶事过程中,以茶为物质媒介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茶艺讲究人、茶、水、器、境、艺、“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齐美并进,才能使茶艺在种茶、制茶、赏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以艺示道”,弘扬茶德,表达茶理,揭示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花是美的象征,是人类在大自然中最早和最常见的审美对象。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花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亲密无间的伴侣,溶入了生活,溶入了文化。人类对花木最早的价值取向是观赏性,逐步发展到以花拟人、以花喻事、以花寄情。花文化植根于森林文化之中,源于自然,美在自然。千百年来,人们栽花、赏花、爱花、咏花、绘花、写花,孕育出了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花文化。

    城市园林同森林及森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园林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浓缩和体现了森林的自然景观。南方以“秀”取胜,如苏州园林、扬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北方以“雄”著称,如北京皇家园林;而地处江淮的扬派、徽派园林,则以“秀”与“雄”两者兼得而闻名于世。 

二、 专业学习中的森林文化与森林美学现象、内容

森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华文化中包含许多与森林有关的意象和文化。 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某些方面表露了人与森林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这种文化思想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经营森林、利用森林的方法方式。 

我国许多著名的传说都与森林、山水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国的森林文化早早地渗透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国的宗教思想基本上根植在山脉森林之中,而这些山脉由于赋有宗教的灵气,森林得到完美的保存,人气、山脉与森林相得益彰,完美的凝聚在一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正是这种意境的反映。

    森林文化孕育并诞生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之中。它以森林为载体,将丰富多彩的物质成果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客观而朴实无瑕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在不断重复地充分得到物质与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而这种无数次升华积累所形成的文化,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其自身。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森林文化总是以其固有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侧面。 

     森林文化对予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彩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日常生活,而且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文学、艺术、教育、伦理、道德、习俗、宗教等各个方面。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仅仅是森林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人类在生产实践和对自然的感悟中发明了文字。而当这些文字由篆刻于甲骨、 竹简到跃然纸上的时候,人们不禁为东汉蔡伦的伟大发明而赞叹。纸是森林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正因为纸在传播文化、知识、信息中的特殊作用,现代社会把人均纸的年消费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旗文化教育程度和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文学作品中,常把物变成人,使事物人格化,通常叫做拟人,也叫移情。《诗经》的表现手法除了直言其事的“赋”就是“比”和“兴”,拟人与比兴的关系密切。比是以具体物象作为比喻以表达作者心中本有的某种思想感情,兴则是作者心中本无所主,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发而引起某种深藏的情思。如《桃夭》就是用了比兴手法,触物起兴,以茂盛的桃树和艳丽的桃花的桃之夭夭来比拟赞美新嫁娘的美貌和善良勤劳的美质。《氓》的主人公假托桑树,以桑叶的鲜润比喻自己的年轻美貌,又以桑叶的凋落自喻因劳累色衰而遭弃的境遇,更以斑鸠贪食桑葚会昏迷比喻自己当初不该沉溺爱情。树木中较多用做比兴的典型是杨柳,《诗经·采薇》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反衬士兵离家和思归的心绪。唐诗中言及杨柳的主要是象征春天和表示离别(包括朝代更迭)。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王昌龄的《闺怨》是写在家守闺的少妇因丈夫外出猎取功名而发出的离别之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女主人公由美好的欢悦心情转为“悔教”的绵绵情思,正是依依柳丝所引发的。

森林美学特色在中华文化中得以体现,这即是文化和美学的融合。森林的美学特点不仅是在一般人的自我感受,在森林中得到的情操陶冶,而且是融入文化之中得以流传万世。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给我们带来美学感受和文化内涵的森林所面对的困境和前途。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使人类能够重视森林这一个体的发展,森林是需要人类维护的,人们在开发利用森林的时候,一定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人们为了保护森林文化资源,可利用某种手段,强制进行保护。如国内著名的森林公园一般都在积极地争取“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期望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开发森林文化就是要保存原汁原味的自然特色,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将人们的活动融合在自然的森林环境之中。 

森林文化的旅游开发森林中富含负离子,负离子号称“空气中的维生素和生长素”,对人的强身健体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森林又是自然中的一块净土,对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全国开展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森林都是各地重点开发的对象,怎么合理有序的开发,提高森林文化旅游的品味和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2000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生态环境游”主题,就非常注重森林旅游的环境容量。

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为人类原始文化的创立提供了场地。人们从森林中走出来,带有浓厚的怀恋森林的情绪。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森林休戚相关。森林哺育了人类,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和森林的反复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森林美学也给予人类社会美的享受,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处处开始建设这种森林美学特色的景观,这是人类得以修身养性的必要基础。 

三、 学习本课程的评课意见、建议和改进。

我是首次接触到森林文化与美学这方面的学习,对学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建议学校多开这样的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来学习。不用太注重成绩,最为林业大学最好是能够倡导大家都能感受到林学这门课程的文化氛围和勃勃生机。建议学习内容多贴切一些常见的数目森林和森林美学现象,对生活有所帮助,对以后从事工作的同学在这方面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bbbbacb8f67c1cfad6b890.html

《森林文化与美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