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 - 中国传统服饰

发布时间:2013-11-27 22:34: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传统文化之

中国传统服饰

园林10-2 李焓

学号:100314216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其服饰的发展历史,在古代神话、小说、诗词、绘画和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录也随处可见。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也不断的演变着,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变化,同意朝代不同时期也有显著不同。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从远古至近现代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窥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1、服饰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情感,视生命在一切事物之上,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服饰作为保护身体的物质,不单是保护身体不受伤害,还有一种不可淫乱的意义。除了唐朝女性服饰,中国大多数传统服饰在穿戴上都不能过多暴露自己的身体。对妇女的要求可以说到了极其严格的地步。就是认为女性的任何部位如果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的后果。因此在服饰的设计制作上,一般地说都采用宽松的款式,使一些突出的部位变得平坦,如乳房、臀部、肩膀、大腿等。

中国传统服饰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穿着得太过暴露或穿着不当都是不礼貌的,或者可笑,或者使人误解。有的地方穿衣服不戴帽子是不礼貌的,而且不能随便脱下帽子,进屋也不能脱帽子;也有的地方,进入室内不脱帽子反而是不礼貌的。汉族在帽子上也有不少规定,如:不能歪斜地戴帽子、不能带两个帽子等。

2、服饰创作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服饰不管是朴素或华丽、粗犷或细腻、单纯或艳丽,都存在着追求完满的观念。无论是装饰品还是服饰,都可以的追求完满。服装的穿着要整齐成套,上装下装要调和。所有的服饰要有机配合 ,小到一副耳环,在色彩、样式上都要配合的完整无缺。有的地方的女子必须穿裙子,不穿裙子只穿裤子会被当做下人女婢看待。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所追求的不仅是感性的,而要在理性上也符合生活逻辑。对服饰的穿着理想,以生活上的需求为最基本的准则,如安全、保护、稳定、美观、尊卑、性别、长幼等。这些服饰穿着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

1、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古代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采用这种上一下上的着装形制,认为这种服饰象征着天地秩序,郑重场合时穿的礼服大都如此。

2、衣裳连属制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中讲:“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就是用衣服把身体深深的遮蔽起来,这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关。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强调男女有别,两性之间不可随意来往,表现出极强的禁欲主义倾向。深衣由上衣下裳连接而成,属于礼服中的第二等,功能完备而又不浪费,风格上也朴实无华。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

1、华夏服饰的起源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胡服的出现在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的确立

以袍为官服始于东汉,而此前的官服都是上衣下裳。官服必有冠,所以叫做冠服制。

到了汉代,深衣变形为曲裾袍——一种有三角形前襟和圆弧形下摆的长衣。同时还时兴直裾袍,也就是直襟的长袍,也叫“襜褕”。刚有直裾袍的时候,是不允许把它当做礼服使用的,也不准穿着出门或是在家接待客人。因为汉代以前,中原人的裤子是没有裤裆的,像是现在婴儿的开裆裤。如果外衣裹得不严,这种裤子就极易露丑了。随后,由于中原人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密切交往,合裆裤逐渐为中原人所接受,并逐渐推广开来,直裾袍也才渐渐当做礼服使用。

4胡服的流行及汉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审美标准由朴实转向富丽,妇女重视修饰。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裲裆和裤褶就是所谓的“胡服”。所谓“裤褶”,就是上衣下裤的服饰。裤褶的上衣有开衩,下裤是合裆裤。这种裤装最初是很合身的,细细的,穿起来相当利落。但是传到中原以后,有些人认为显露着两条细腿立在那里简直不合体统。有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将上衣加长,袖口加宽,裤管加肥,这样看起来就和群裳差不多了。可是裤管太肥,遇上泥泞荆棘之路就麻烦了,于是又有人想出了个好办法,用丝带将裤腿系住就两全其美了。这就是“缚裤”。

“裲裆”是胡服的另一代表形式。《释名》中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可知裲裆就是没有袖子的坎肩,或称背心。中国南方人称其马甲。这几种说法都很形象生动。“坎肩”就是将衣服肩膀一下的部分砍去。“背心”就是只护住前心后背。“马甲”则是因为战马身上的铠甲,只挡护躯干,不保护四肢。裲裆的说法虽已很久听不到了,但是作为坎肩、背心、马甲却沿用至今。

5、隋唐盛世的服饰万象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盛世唐朝中最夺目的要数女装,以及妇女那变幻多样的发髻、配饰和面妆。唐朝的妇女不必恪守传统规范,她们可以穿袒露胸背的宽领衣服,也可以吸收其他国家的服装风格穿出异国情调,还可以穿胡服男装骑射,并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

6趋于保守的宋代服装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7、异族统治下的异国风情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8、旗袍的起源

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而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

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清代女子服饰之经典就是“旗袍”,也就是旗人之袍。满族女子穿袍而不穿裙,由于骑马的缘故,袍的两侧有开衩。满足女子也不缠足,她们的鞋极有特点,是一种在鞋的中间有高跟的样式。木地下一般装有34厘米或高至15厘米的木跟,跟像花盆的叫“花盆底”,跟像马蹄的叫“马蹄底”。

9、文明新装与改良旗袍

民国时期,沿袭下来的清代服饰受到欧美时尚的影响,样式和品种逐渐发生了变化。中上层社会的男士除了长袍、马褂、布鞋,戴瓜皮帽以外,也穿中山服、西服、皮鞋,戴礼帽。一般民众着土布长衫(以蓝灰为主)、土白布短衫裤、棉长袍、面滚身短袄、棉背心、大裆抄腰裤。中上层社会的女士小姐穿各种面料的旗袍、西式连衣裙及高跟鞋,下层女性则穿花布中式衣褂、绣花鞋为主。

旗袍原本腰身平直,而且很长。1921年上海的一批女学生率先穿起了旗袍。初兴的样式是一种蓝布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袍长及踝,领、襟、摆等处不加镶滚,袖口微喇,看看上去严冷方正。这种样式已经走上街头,就引起了城市女性的争相模仿。此后旗袍不断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长度、腰身、衣领、袍袖上多有变化。


参考资料

《中国服饰》 五洲传播出版社…………………………………………………………华梅[]

《中国传统的服饰图鉴》 东方出版社………………………………………………李薇[主编]

《中国民间服饰艺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安毓英 杨林[编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e0ccb371fe910ef12df8bf.html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 - 中国传统服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