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2500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语》读后感2500


读《论语》有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
《论语》太磅礴,太宏伟,其中饱含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基石。此书作为一部巨作,可谓句句箴言、字字珠玑,其阐释的修身立德、为人处世及定国安邦之道是我们所有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因此,仅仅用几千字显然不足以表达出阅读《论语》后内心的感触。所以,我就具体谈谈《论语》中令我感受较深的几句。
《论语.泰伯章》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便是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这句话中体现着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告诉我们:作为读书人,必须要有“积极入仕”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同时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
正是凭借着这种“弘毅”精神,千百年历史中,历朝历代的儒士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勇敢承担起了肩上的责任。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微博力量,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顽冥、教化苍生;为了追求那“和谐社会”和“太平盛世”的至高境界,实现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的“大同世界”,他们前赴后继,无怨无悔。
有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无不道出了读书人应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了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韩愈当年被贬海南后,家破人亡,前途未卜,然而当他看到当地百姓野蛮落后的生活方式后,不忍遗此一隅,先后驱逐鳄鱼、释放奴隶、修建水利、大兴教育,留下了“八月为民兴水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青史美名。元代明相张养浩一生以致君泽民为政治理想,为官清廉,勤于王事。朝政腐败之时,他选择归隐,纵使朝廷六次请他出山也毫不动心。
然而在第七次征召时,恰逢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他断然“散其家之所有”,

星野赴任,救济赈灾,直至身心俱疲,积劳而终。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桑,正因有“弘毅”的精神,正因有无数这样的人心中怀着坚强意志和仁道理想,艰苦卓绝,奋发向上,为社会承担起了应尽的责任,中华文化的圣火方能传递至今。因此,纵使责任沉重而久远,也要迎难而上。
再看儒家先圣孔子,他又何尝不在坚守这一精神呢?周室衰微,国家分裂,诸侯逐鹿中原,割据混战,百姓水深火热,社稷有累卵之危。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毅然怀着“克己复礼”的理想,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不禁又想到《论.宪问》里的一句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胸怀,一种气魄,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当世少有的智者,孔子何尝不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何尝不知自己发出的萤火微光无法照亮这黑夜苍穹?
但光芒微弱自有力量,哪怕微弱。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诸葛亮何尝不知“英雄无法造时势”?但这依旧挡不住他五月渡泸、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面对大厦将倾的宋王朝,又何尝不知自己是独木难支?又何尝不知投降后便是荣华富贵?
可他坚韧不拔,宁死不屈。正如他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写下的“孔曰成仁,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用生命践行了他的不朽宣言。类似的故事不计其数,他们为理想而生,为实现心中的抱负而活,他们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精神。
相比之下,同样有着深远影响的道家思想推崇的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这必然有其自身的道理,毕竟人无法胜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许就如同”蚍蜉撼树”,“螳臂当车”那般自不量力,到头来也只能沦为笑柄。但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便等于凡事无需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
幸运的是,孔子不因是否能成功而做,而是应该做就去做,也许“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天道规律,但终究事在人为。正因为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我们才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我们才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伟大壮举;我们才有为追求正义和真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情怀。也许生活中布满荆棘坎坷,也许我们曾无数次面对失败挫折仰天长叹;也许我们曾无数次向往那“清净无为,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亦或是那“远离尘世,万事皆空”的西方极乐。纵使这一切是如此美好,也只存在于虚幻的乌托邦中。

与其这样,何不勇敢扛起肩上的责任,在这世上闯荡一番?不为荣华富贵,不为青史留名,只为实现心中那份崇高理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值人生的青春年华,意气风发,热血沸腾,如蓄势待发的火箭直冲云霄。纵使前路漫漫,道阻且艰,纵使有九九八十一难,也要奋勇前行。精卫填海,百折不回;夸父追日,至死方休。习总书记说过:“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许我们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也许我们最终也没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但当我们白发皤然之时,仍可以仰望青天,回忆人生曾经的精彩。可以对每个人说:“至少,我努力过。”正所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如今再看《论语》,愈发感到它的博大精深。《论语》作为一个民族两千多年的信仰,其贡献远不止小学课本上的“三人行”和“学而思”,它融合了“仁”、“义”、“礼”、“智”、“信”等诸多元素,它被写进课本,镌刻在神州楼阁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规家训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了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它所凝聚的儒家经典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在和将来,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明古国,并支撑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一步步走到了时代的今天。
如今世界,信息爆炸,物欲横流。当我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失去定位时,是否还能想起两千年前诞生在尼山的思想源泉?这便是儒家思想,穿越了两千年的苍凉与混沌来到现代,正期待着用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度绽放光芒。在日益看重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当代中国人急需摄取的精神食粮,对于如今的我们建立精神里程碑,更是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的智慧必然能让当今的中国再度横空出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巅峰。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作者简介:
李昭平,男,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XX级本科生。学习勤奋,爱好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历史。
文字丨物理与光电学院李昭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a740a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4.html

《《论语》读后感25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