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导读

发布时间:2018-10-22 12:4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长征》导读

作者简介

王树增,男,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19522月生于北京,1970年入伍。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作品概述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觉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第一章突出重围1934723日,已经在根据地转战了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了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根据地外围的局势日益恶化,他们必须在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于是,红六军团就成了伟大长征的急先锋。

第二章绚丽之梦 由于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出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长征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三章十送红军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这部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都将成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百姓送红军……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

第四章路在何方 193410月,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其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付出沉重代价,红军血染湘江,红军路在何方?

第五章山河苍茫 193411月,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在不断的移动作战中,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团在此处会合,艰苦转战并顽强生存着。

第六章橘子红了193411月,中央红军已经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国民党军准备在湘江和潇水之间与红军决战的意图和部署,中央红军决定继续西进,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在国民党军调动完毕之前渡过湘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第七章血漫湘江湘江一战,红军从瑞金出来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无数倒下的红军将士再也不能追随党的队伍了,他们再也不能看到我们的队伍越了老山界,横穿乌蒙,飞跃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不能看到我们的胜利。但是,他们在湘江留下了一腔热血和铮铮的铁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染红了军帽上的那顺闪闪的红星

第八章恭贺新年 19351月,新年来临之际,作为长征征途上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没有触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所面临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做出了决定;而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则为红军北上遵义打开了通道,为红军长征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九章夜郎之月 1935115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第十章残阳如血 1935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以两个团的兵力歼灭黔军六个团,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第十一章巴山蜀水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328日至4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

第十二章金沙水畔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十三章喜极之泪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并得到了彝族同胞的大力支持。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5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第十四章黑暗时刻 1935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

第十五章北斗高悬 19359月,一个个胜利果实在不断证实,毛泽东继续北进,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在临近苏联边界的地区创造根据地,以便获得援助,尔后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而事实也证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的方针是极端错误的。

第十六章天高云 19359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六盘山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使之名扬海内外。

第十七章北上北上红二、六军团历尽千难万险于1936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以红二、六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肃斗争。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第十八章江山多娇 1936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读者既能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搜集并披露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我宁可不写。《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c2ac4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0.html

《《长征》导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