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在学院任课教师时间:



大学生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2019111日到1130日,根据教学要求我通过参观方式,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思想认识,取得了不少收获,现报告如下:
2019112日,我很荣幸以仪仗队队员的身份参加学校的沂蒙山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成长了不少,学到了不少知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更加深刻。让我充分认识了沂蒙红嫂,学习沂蒙红嫂精神。
沂蒙老区学红嫂精神,接受传统教育归来,思绪万千,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话语把我仿佛带进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明德英老人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沂蒙好母亲王换于”对她的儿媳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朴实无华的言行,崇高的人格魅力。“沂蒙大姐”李桂芳带领三十二名小脚妇女在齐腰深的河里,肩扛门板为解放军战士抬起浮架,她们大部分没有留下照片,还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没有留下名字,我们统尊称为“红嫂”。这些妇女有的怀有身孕,有的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我的眼泪一次次地流下。在1944年部队急需补充兵员时,梁怀玉第一个站出来喊:“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他~”后来她恪守诺言,嫁给第一个参军的人,在那个年代,一个姑娘为了革命的胜利,毅然把自己的婚姻幸福交给了党交给了革命。
新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主体都分在临沂市境内、是全国



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光柔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溪党政军进驻沂蒙山区,开辟沂家抗日根细地。自19385月起,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西支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一-一五师、八路军第一组队、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先后进驻沂家,开创以沂蒙山为中心的革金根据地。为了发展壮大沂家模掘地,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沂蒙山区建立了各级组织,深入发动组织群众,-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零酵众.团结带领诉蒙人民,网仇政汽、抛头颅.酒热血,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八百里沂蒙大地。在长达12年的革命战争中,420万元蒙人民不畏现难困苦不怕流血辅性,有120万沂蒙儿女揭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将士血萧新素酒现出一大批可歌可过的英横人物和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沂蒙红规,水深情、形成整不可福的革命力量。
走进纪念馆,看着展室内一幅幅珍贵的画面,一幕幕栩栩如生的人物、场景,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沂蒙红嫂”故事展现在每个人的眼前,所有民警听讲严肃认真,无不被抗战时期,沂蒙老区人民那种坚忍不拔,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听到感人深处很多民警不由自主地拭擦着滚动的泪水。
参观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和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把大家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党员干部们共同追寻那逝去的战火硝烟,共同领略那撼人心魄的战争场景。透过沙盘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声



光电情景模拟,真切感受到沂蒙人民踊跃支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通过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了解了我党在沂蒙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感受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随后,党员干部们来到了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一参观了9个展室,仔细观看展品,认真听取讲解员关于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等模范典型以及在沂蒙山区战斗、生活过的将帅们的介绍,无不为沂蒙红嫂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感动,无不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所激励,无不为军爱民、民拥军的深情厚谊所震撼。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人口有420万,其中120万人支前,20万人参军党员干部们深切感受到了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纷纷表示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村边的抗大一分校旧址报告厅,党员干部们听取了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的报告。大家有的神情庄重,有的眼含泪水,有的凝眉沉思。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报告让党员干部们认识到了什么样的人是无私奉献的沂蒙母亲,什么样的精神是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
纪念馆用大量详实的历史史料、图片展现了当年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炮的孟良崮战役的壮丽画卷。展示了沂蒙人民为民族解放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战役厅以时间先后为序,展示了战役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支前厅展示了沂蒙人民、特别是沂蒙红嫂踊跃支前的情况。英烈厅展



示了部分英模人物、战斗英雄的事迹情况。
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
1984年修建的纪念碑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边长20米、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托的周围是红色围墙,象征着高山下的花环。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
跟着导游,我们一路向前,细心地听着。我们刚入大门的时候,是一个高高的纪念碑的形象,左、右、中正好形成了一个“山”字,然后我们看到了镶嵌着1947000个子弹的那堵纪念墙。它有19.47米高,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1947年的战争。然后我们参观了纪念馆,观看了作战图,尽管对于我们来说,有点看不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作战形势有多么的激烈和艰难。
“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六姐妹是指张玉梅,公方莲,伊廷珍,杨桂英,冀贞兰,伊淑英六位老人。冀贞兰老人至今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见到陈毅的情景。“骑一匹马过来,打着绑腿,不知道他是谁,很和蔼的一个人。”老人说,当时看不清他是什么首长,而且匆匆忙忙的,快要打仗了,压根不知道他会是陈毅。后来有一天,六姐妹接到通知去蒙阴的指挥部。在那里,冀贞兰再一次见到上次骑马的那个人,很亲切地询问姐妹们这些日子



摊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什么困难没有。冀贞兰说,问完情况,那个人就笑着说,给你们起个名字吧,说叫大嫂呢,你们还有没结婚的呢,叫大姐吧,还有结了婚的,干脆就起名叫“沂蒙六姐妹”吧。冀贞兰这时知道这个人是个大首长,但还是不知道他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很多年后,在孟良崮纪念馆里看到陈毅的照片,冀贞兰觉得面熟,旁边的人告诉她那就是陈毅。据老人回忆,当年一听说要打仗,六姐妹就合计一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炮声隆隆,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为支前忙碌。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们起五更睡半夜,有时候通宵不休息,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把5000多斤粮食从野店运回村里加工成煎饼,又送回去。运不确饮比此700名后行近如且20多里路,给部队洗了800多身衣服,做了300多双鞋....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19476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这个模范群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走出情景厅,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粟裕将军的墓,我们只是从小就仰慕将军大名,威震南北,如今真实地站在他的墓前,于是我们集体向这位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做出突出贡献的将军鞠躬行礼。
通过此次活动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当年革命



战士的辛酸和艰苦,让我充分学习到了沂蒙红嫂精神,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会将此次活动所学、所想、所见、所感充分的利用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f48f9d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1.html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课程社会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