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理趣扬州行

发布时间:2019-02-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情景理趣扬州行

时间:2018.11.24-12.03 地点:扬州大学文学院 人物:甘肃各市州99名学员
培训:国培计划2018甘肃省“三科”教师培训项目

淮左名都,孟冬时节,从大漠黄沙到小桥流水,2955公里,参加在扬州大学一次培训。虽不是烟花三月,但在这十天的培训学习中,从情、景、理、趣皆有所得。
一、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敦煌—兰州—南京—扬州,辗转到来,已是晚上十点。到报到的宾馆,想着时间已晚,又是冬天,负责报到的老师可能已回家休息了。可到地方一看,扬州大学文字院的金老师、齐老师还在等着我们培训老师的到来,心中很是温暖。
后来,在培训的十天里,热心细致的金传胜老师,温婉动人的齐心苑一直伴着我们,给我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以极大的帮助。其实,两位年轻的博士比我们培训的大部分老师都要小。学校给我们安排的班主任是我们老乡,张立兵教授,甘肃通渭人。张教授安排我们的学习内容,更为我们介绍扬州的风土人情。
徐林祥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在他的身上没有专家的孤傲,有大家的风度。他借助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邀请了语文教学领域的各位专家来给我们进行培训:钱宗武,国际《尚书》学会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
科带头人,人称钱尚书;郑桂华,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上海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义堂,西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顾之川,中语会理事长,人教版语文教材主编;刘元,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育通讯》杂志社副社长、主编。一听这些头衔就让我们对这次培训充满了期待。
这次培训是一次有温度的培训,虽是冬天,心中温暖。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会将这次学习的温暖感受带回去,做一个有“温度”的语文老师。
二、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关于扬州的诗句很多,这次培训除学习之外,去了廋西湖、大明寺、个园、朱自清故居等。扬州城不大,没有高楼,与长三角那此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感觉时间在这儿停滞了。去的那些天,多雾,将景物掩映于大雾之中,对在西北大漠呆久了的我们,别有一番景致,更符合我心中杏花烟雨江南的想象,可惜不是烟花三月。
因为培训安排紧,没有空余的时间,再加上扬州下午黑得早,培训结束后天就黑了。只有一天下午因扬州大雾,飞机无法降落,专家来得迟了,方才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去了美丽的瘦西湖。但不管怎样,朱自清故居是必须要去的。细雨、青瓦、深巷,沿着幽长的巷子,慢慢走向朱自清先生的故居。湿漉漉的巷子,幽深,悠长,让人无法不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拐角处,电线杆上一块牌子——“朱自清故居 安乐巷27号”,牌子上还有朱自清的头像,那个我熟悉的戴着眼镜的。
故居门小,院子也不大,三进式带拐弯。抵不上扬州盐商大户个
园何园的一个小角落,但它有隐藏在市井深处的安静。安静,这就够了,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数间屋舍,三四小天井,青瓦的檐头,隔开风雨隔开日夜。
看到东厢房墙壁上悬挂的朱自清父亲照片,不由得想起了《背影》一文,文中那位慈祥的父亲,为给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卜的背影,让人润湿眼眶。穿堂后院是序厅和展厅,伫立着朱自清塑像,展示了朱自清的生平简介和有关事迹介绍。站在这冷清且有点寂寞的小院,和曾经文中相识的先生,再一次亲近起来。
朱自清,通过参观其故居才得知是因贫病英才早逝,享年51岁。毛主席曾经赞扬他是中国真英雄,真豪杰,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外国佬的救济,其爱国气节和民族精神值得学习。他的一生是清贫的,不管是文章还是为人都堪称世人典范,并且他一生的光荣事迹以及优异的文学造诣带给了世人无穷的学习价值。要离去时,几度回眸,深院不知名的花树,已有些树龄,清风过处,树叶摇曳,似轻轻翻书声,又宛若先生细腻的情思……
访名校活动去了四所学校,三所城内,一所公道学校为乡村学校。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竹西中学。诗意的名字,温婉的校长(教体育出身,后来教政治,现为特级教师)娓娓道来学校的故事,她的理念是“做有温度的教育,建有故事的校园”。她说到,我们应该善待那些学习给一般的孩子,好学生都远走高飞了,这些一般的孩子就是留在我们身边的人,以后你去市场买菜、商场买东西,你对这些孩子的态度决定以后他们对你的态度。听了令人深思。

三、理----学,然后知不足

徐林祥教授,国培专家。讲座主题是《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回顾了语文课标的变化,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提出,意味着课程观的转变:课程即问题,教学即研究。
钱宗武老教授,国际《尚书》学会会长,抱病而来讲授,讲到兴致高处,连画带写,据形索义,把枯燥的训诂学与语文教学结合,学有所得。
顾之川先生,烟笼寒水月笼纱,扬州城迷失在大雾之中,造成航班延误。老先生晚上七点到校进行讲座,他从教材统编的意义入手,分析了现在社会上“泛娱乐化”的倾向:流行歌曲肯德基,手机电脑净化器,娱乐享受麦当劳,明星戏子无忧虑。说到教育的缺失: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信仰、敬畏、英雄气概。教授还说到当代部分大学生在认识上的一些偏差: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用钱理群的话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列举这些现象老教授有点怅然,但他后来引用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原话: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认识到教材的重要,语文的重要。他说到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应把好三关,即“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观”
顾老师高屋建瓴讲解语文是什么、语文的使命、语文教育的任务
等。尤其是收束时谈到教师的神圣使命,讲者掷地有声,听者深有所思。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听完意犹未尽,觉得时间太短了。
石义堂,西北师大教授,讲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整体感知。石教授谈到现在语文教学中的“泛人文化”现象,提出应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避免重人文性、对语言品味淡化的弊端。他结合《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践,以一个“异”字统摄全文,使我们对这篇经典名作又有了整体的把握。
这次培训安排扎实,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的培训环节,将院校集中研修与一线优质初中考察试教相结合。1128日早晨,去了扬州树人中学,恰逢扬州市初中语文学科作文教学专题研讨会在这儿举行。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所以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早晨听了两节作文指导课,一节课讲到作文选材的方法,一节课讲到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教师有法,学生得法,作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唤求知、促求成,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使学生体验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让我看到了活活泼的作文课堂。两节课后,扬州大学附中的陈中老师做了《观察真实生活,发现新鲜素材—明晰中考阅卷要求,反思当下作文教学》的讲座,他以同一题材文章,从不同角度选材写作,得到不同的等级评定入手,进而提出从生活中去积累鲜活真实的材料的观点。
刘远主编讲座内容为《漫谈语文教学论文的写作》,我原想刘主编会从编辑的身份与投稿的角度讲教师发表论文的技艺,可在讲座中越来越感受到刘老师不仅为一编辑,更是语文教育之大家。以下是摘录其讲座部分内容:1.论文研究和论文写作应伴随我们的一生,成为
我们教育生活的重要部分。她会使我们智慧地生存,享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和快乐。2.论文有多种形式。就教学论文而言有:教学评论、教学随笔、教材分析、调查报告、图书评论、经验总结、文献述评等。3. 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诗
他引用了教育杂文作家吴非的《通过封锁线》:某月某日,有教授和我谈作文教学。教授对我说的“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感兴趣,问,到高三,你怎么教作文?--这个问题只有内行才问得出来。我就说了具体措施,无非是正路子与野路子,例举十来条俗招,比如最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心段落放在什么位置为宜,怎样写好一段漂亮话,哪些修辞方法容易引起注意,引用什么人的话比较有量……教授皱着眉头边听边摇头,像是看到了假恶丑。他摇头摇得我很不高兴,于是对他说,我们换一换位置,你来教高三,我来教大学,皱眉头摇头谁不会?你来尝尝滋味儿,保证你也会觉冤屈。
是啊,皱眉头摇头谁不会?可是如果我的学生半夜里要通敌人的封锁线,我能教他大声咳嗽吗?我能教他边走边唱吗?高考的规矩那么多,是很难大摇大摆地通过的。批评高考作文,谁都能说几句闲话,可是只要他到阅卷现场看一看,就会受到教育,就像上了一回前线的演员,一下子想开了。
我平时倡导学生"自由地写"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不得不教他们一些俗招,以帮助他们通过"封锁线"。我看不起高考,但是我的学生要上大学,我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们获得进大学的门票(这个说法很俗气,但是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说得郑重其事,也未免太没见识了)。能通过"封锁线",到了"解放区",就是成功。既然我没法阻止你造铁丝网建碉堡挖壕沟,那你凭什么要求我拿
"良民证"通过?
……
语文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批评家或许会站在一边说,你们干嘛不去炸碉堡堵枪眼呀,这么消极?我只好回问批评家一句:“你告诉我:鬼子在哪里?" 他谈到很多语文名师的课堂,对于漪、魏书生、余映潮、韩军等的课堂实录非常熟悉,住手拈来。他还谈到很多新的语文教学流派,如生命语文、简约语文、青春语文、诗意语文,虽然我对这些流派不以为然,但如果一点儿也不知道,说明我们真的落伍了。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N次学习培训后最深的感受。
他讲到,很多名师的出身都不显赫,上课好使之立身,写作使之成果显性。他提议从我们最熟悉的实践性研究入手写作,听了他的讲座,我感慨,有时候我们走得匆忙,真的忘记了当时为什么出发,找到当初写作的初心,写作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基于语文课堂,而不仅是为了发表,为了获奖,这样方得始终。
四、趣——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趣之一:黄厚江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版编者,苏州中学副校长)将课标喻为红著、炒菜、营养糊,说双基是面条,三维目标是炒菜,核心素养是营养粉,妙趣横生;
王栋生,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前面刘远主编在他的讲座中就引用过他的一篇文章《通过封锁钱》。王老师讲道“教育
必须培养对阅读的敬重。教师首先是阅读者,然后才是教师。“阅读应当是教师的生命方式。”“学生跟着真正的读书人学习”是最好的教育状态。他说,“教师的一堂课,背景是他全部的知识和智慧,他读过的书都会起作用;非但如此,他的全部生活经验都有可能体现在课堂上,——因为他面对的是‘学习者’
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不跪着教书》: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作文杂文家,他敢于说话,文字犀利,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思想深刻又不流于说教,充满理趣。他说“语文教师读写能力不强,导致在一些学校丧失学科地位。”他还说“学校里面最可怕的是一群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着”。他说有记者写他“刻苦钻研”,他故作生气状说,你这是说我不聪明呗,我是高兴地做我喜欢的事,何来“刻苦”二字。他调侃自己是“早稻田大学”毕业,因下乡8年,28考上大学,32岁毕业,早早就上了稻田大学。
邗江实验学校副校长蒋德厚,给我们灌了一肚子的心灵鸡汤,中这句话我印象深刻:学生看世界的窗口很小,犹如一张卷起来的纸变成一个孔。从孔里看世界自然不全面。教师的责任就是把纸展开,拓宽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成就学生。他现在还带几个班的历史,为了讲文字的演变,他亲自利用自家装修后的材料制作了竹简。

趣之二:扬州炒饭,红烧狮子头,烫干丝,蟹黄包、藕粉团子等美食。
歌吹扬州,不虚此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03cc5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2b.html

《情景理趣扬州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