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解读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52016学年第学期




形势与政策思政部本科各专业
王冬凤

二○一五年八月

讲师
形势与政策教案
标题: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解读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四个全面”分别从何而来,深刻领会“四个全面”
具体内容与科学内涵,并从总体上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以及本质意义。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建设大局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更好的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2教学难点:“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2课时)

备注:通过视频先了解“四个全面”具体指的是哪四个“全面”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人民日报首次权威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而引入本专题的学习。
导入之后简单阐述本专题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四个方面:“四个全面”的提出过程;“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四个全面”的提出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但是“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来的。具体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重申“一个全面”重申“一个全面”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问题的决定》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
第二阶段: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实现了两个全面三个全的跨越。
第三阶段: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2014124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迈上新台。至此,三个全面上升为四个全面
从以上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提出有一个明显的时间轴。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这里再次总结“四个全面分别提出的时间与会议:2012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10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四个全面首次并提是在201412备注:再次总结强
调“四个全面”提出的
月。
依次时间顺序,让学生
2014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对“四个全面”的提出
有个清晰的时间脉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要重点强调“四个
三个全面2014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全面首次并提的时间升到了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地点场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

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

一次,意义深邃。

“四个全面”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的提出,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同时不仅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二、“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
通过前面我们知道,“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在其提出的过程逐渐清晰。
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四个全面”分别指的是?同学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提问:那么他们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又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这一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深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系统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一)深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等于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等于人均收入3000美元。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

备注:通过提问,加
深学生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理解其全面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石凹解决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的问题。
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
全面小康。贫富不均,一部分地区人民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只是物质上的富足也不是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是居民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改善,
包括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文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六大领域。
一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能够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
二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
三是实现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组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
四是让人民群众在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
五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六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二)系统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那么这个背景很重要的就是面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上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说全

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个动力就来自于我们未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任务。
那么这里面有两大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第一个就是中国发展遇到两大陷阱,要想跨越这些陷阱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其中

第一个陷阱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均收入无法跨越一万美元的门槛,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一种停滞的状态。
习近平说,对中国而言呢,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

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那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知道习总书记多次谈到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比如说2013112日也就在我们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十来天,习近平在人

备注:对于“修昔底德陷阱”这一
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就明确讲,我们词,大部分学生都比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是抱有信心的,中国不会落入所谓较陌生,难以理解。
所以要多做阐述。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再一个就是习总书记还谈到一个陷阱就是“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于是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由于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斯巴达冲突的结果会是灾难性,像雅典和斯巴达冲突那样,两个强国都走向衰落。




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于2014122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发布,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强国

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中国能够成功的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而要完美跨越这一陷阱同样也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国内和国际问题,实现中国与其他各国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习近平讲我们是和平崛起,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陷阱,当然除了我们说大国关系,构建新兴大国关系之外,很重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来避免,也就说我们要从深化改革的角度,让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的是内生性增长,而不是更多的向很多方面,我们可能

过度的依赖外部世界的资源,如果我们强调内生性增长了,我们对世界的资源依赖性降低了,我想也有助于我太平洋足够宽广,能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的共存与合作。
20122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对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明“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2013413日习近平会见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时,强调中美要探索构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习,再次强调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习近平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中等发达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强调“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既昭示了中

国梦的光明前景,也指出了西方大国应抛弃二元对立观,避免在世界制造冲突、隔阂与对抗,导致两败俱伤,而要走和平共荣的道路。西方大国更应反思历史、接纳中国,适当做出调整和让步,若针锋相对则难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遇到了了难题,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背景。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也就是破除这些难题,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扫平障碍。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所要重点破解的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一个难题就是经济社会的“高血压”问题。
“高”,就是经济发展中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耗能,创造同等数量的GDP我们所消耗的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是美国的2.2倍,是日本的3.6倍,相应的带来高排放、高污染,包括我们最近这几年连续遇到的雾霾问题,还有高成本,投入高,产出低。
“血”,主要指生产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甚至包括一些踩踏的事故,上海出现的踩踏的事故,导致人的非正常死亡。
“压”,经济社会发展压力非常的大,经济增长的压力,经济结构的压力还有社会结构性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等等。
第二个难题就是要突破利益藩篱问题。
2012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第一次提出来我们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0137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工作,再次强调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指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三个难题就是制度天花板问题
天花板现象是指在干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便会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状况。要解决天花板问题,让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人能够有创业的积极性,更多的人才有成长的空间,必须通过改革打破这些天花板。
第四个是社会流动性问题



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叫做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
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的现象,也就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社会底层的人向上流动在减弱,比如在教育上、就业上就出现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改革,就业体系的完善,要打破社会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堰塞湖,从而激发社会活力。
第五个难题就是要解决特权的问题
特权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在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大搞特权。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影响,仍然存在着某些领导干部搞特权的现象。搞特权也就是特殊化。
同样也要通过改革打破各类特权的隐身衣、金钟罩。(比如中央重新定义公务员“好日子”享受特权福利不复返
第六个问题就是腐败高发易发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落马的副省级以上官员达到百位之多,说明我们的腐败处在一个高发易发期,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扎紧制度的笼子等手段,走出这个腐败高发易发期,为建设一个廉洁的中国,政治清明的中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改革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把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首要目标?因为中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两大明显的优势。一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成熟定型成大事,活力四射干大事,我们的制度能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这些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通过完善这些制度,让这些制度,已经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没有发出的优势让它变成现实的优势,我们这个制度优势确实


是独特的。
二是我们的制度能摆脱利益集团的纠缠。制度能不能摆脱利益集团的纠缠,就说很多的利益集团来绑架你的时候,能不能绑架得了,绑架不了你就可以,如果制度都被人家都绑架完了,不是被这个党,就被那个利益集团绑架完了,你想集中力量办大事谈都谈不上,所以正是由于我们的制度有两大特点,为大多数谋利益,再一个能够摆脱利益集团的纠缠,所以我们能够动员国家的力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办了很多的大事。
第二个目标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1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文章,阐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含义。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总结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社会的治理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
1)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是公共治理,也就是说治理是大家的事,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的事。吸引最大多数人参与政治过程、政府决策,是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现代化的治理还应当是善治,也就是不断废除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法律法规。10多年来,我们的治理就是沿着这样的理念发展的。2003620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公布,40天后,实施了20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根


19578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8次会议批准颁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而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2)国家治理权力的更替是平稳有序的。国家治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权力交接问题,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就是实现了权力制度化的平稳交接。改革开放36年来,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顺利实现了三次权力交接。这种顺利交接有着制度安排和要求。例如我们实行的是“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江泽民在2004年卸任中央军委主席时指出:“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三位一体这样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形式,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妥当的办法。3)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意味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在新时期政府的角色是领航员,是供设计师,是供给者,是设计师,是开拓者,是服务者,是维护者。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坚持两条绿线和四条红线。两条绿线是职能绿线和政绩绿线。四条红线是安全生产红线,生态红线,法律红线,耕地红线。
(三)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2014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就依法治国专门做出的一个《决定》,所以这个《决定》本身就是我党依法执政的一个纲领,一个宣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包括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高校的法治实施体系,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五条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在中国的实际出发。
全面依法治国过的实现保障是:全民守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科学立法。
(四)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背景
执政考验,改革开发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党的建设中面临长期的复杂的各种考验。同时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治理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党的面前。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途径、严峻的考验。
1)思想上从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理想信仰是共产党的精神之钙;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2)组织上从严
民主集中制。要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是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习近平。
3)作风上从严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狠抓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4)反腐倡廉建设从严
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5)制度建设从严
从严制定严肃保执行。中央组织部出台《配偶已移居国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有关事项的通知》
三、“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20152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逻辑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要准确“理解“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必须掌握三个关键词:总目标,姊妹篇,领导核心。
关键词一:总目标(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二:姊妹篇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关键词三:领导核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也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驱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四个全面”的本质意义
1、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


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二)意义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课堂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专题所有内容。课后作业:如何理解“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221b5c0242a8956bece4b0.html

《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解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