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

发布时间:2020-08-05 04:10: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欣赏



———————————————————————————————— 作者:

———————————————————————————————— 日期:

()描写春景:

村居   清朝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这首古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游园不值   宋代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诗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古绝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景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绝句   宋代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沾在衣服上却不湿衣,杨柳风吹在脸上却不寒冷。这句诗中的“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和春风的“暖”,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和风细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渔歌子 唐代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rò ì),绿蓑(s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鳜鱼也正肥美。一位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正坐在一条小船上钓鱼。春风轻轻地吹着,蒙蒙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渔翁却不一定要回去。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透露出词人淡薄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春雨   唐代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作用和特点,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后两句现在也用来形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风化雨,在不经意间滋润孩子的心田。

  春晓 唐代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叫声。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花儿又落了多少。全诗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

  绝句 唐代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写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滁州西涧   唐代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鹂动听的鸣声,他却不以为然。傍晚,因为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外渡口没有行人,唯有一只小船横泊在河里。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春日偶成 宋代 程颢(hào)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美的大好春景呀!身处这宜人的景色,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呢?甚至还以为它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这首诗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江南春 唐代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意: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可是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作者在描绘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借古讽今,寄托了讽喻之意。

 江南好 唐代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具体描写江南风景之好,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二)描写夏景:

小池      南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那小小的泉眼有一眼清泉,泉水静静地流淌出来,好像泉眼十分爱惜它们,不愿多流一点似的。树的影子映照在池中,好像很喜爱这晴天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在水面刚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欢快地飞来立在上面了。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小池景色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初夏美景的喜爱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表现了诗人对西湖奇特景象的惊叹和喜爱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到底西湖六月中的景色不与四季相同,莲叶与天相接,一望无际,碧绿碧绿;荷花与太阳相映,显得格外鲜红。

这首诗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写的是西湖晴好天气下莲花荷叶的壮美,景色醉人,韵味十足,表现了诗人对六月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描写秋景:

滕王阁序 唐代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句诗描绘了壮美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落。

展现了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壮美秋景的喜爱之情。

  山行  唐代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将秋天的枫叶与二月的花作比较,展现了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  唐代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第二句以形象的比喻补足了第一句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湖光和秋月才能和谐。“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后两句的意思是:从远处望去,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这两句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令人神往。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作者对月夜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峨眉山月歌  唐代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前往渝州。

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暮江吟 唐代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意: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暮色时分江面的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表达了作者对秋夜美景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

(四)描写冬景:

江雪 唐代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画的背景,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孤独的落寂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五)表达思乡之情:

 静夜思  唐代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窗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千古名句,诗中的“佳节”指重阳节。一个“独”,两个“异”,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举目无亲的情景表达出来,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描写儿童及乡村田园风光:

  池上 唐代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踪迹,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

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

小儿垂钓 唐代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写小孩学钓的姿势,后两句写路人借问,小孩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全诗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孩子、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古朗月行 唐代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首诗写出了孩子对月亮的天真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孩童和月亮的喜爱之情。

所见 清代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绘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村居 清朝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燕。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这首古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在稀疏的篱笆边有一条小径伸向远方,树枝头上的花已经凋谢,树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阴。一个孩子快步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了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景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夏日田园杂兴 宋代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夜织的忙碌情景和儿童不会帮助耕种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表现了农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无题)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由十个数字巧妙组合,烟村、亭台、桃花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画面,表现了山村的幽静和诗人生活的快乐。

夜书所见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是:晚秋的风打着梧桐的叶子沙沙作响,使人感到天气就要凉了。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深夜难眠,只见篱笆边有一盏灯亮着,便知道孩子们正在捕捉蟋蟀玩。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八)托物言志:

石灰吟 明代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意:石头经过多次敲打撞击后走出了深山,它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害怕,一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这首诗托物言志,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墨梅 元代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诗意: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我不要别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求飘散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马诗  唐代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意:无边的黄沙像白白的霜雪,燕山顶上挂着银钩一般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制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地奔驰呢?

这首诗借马抒情,抒发了诗人因为热切盼望为国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意是: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着千家万户,人们总是用新桃替换旧符。

这首诗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寄托了诗人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表达爱国之情:

  示儿  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什么也没有了,只是因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南宋的军队向北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全诗表现了一个“悲”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感情真挚,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夏日绝句 清代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一开始就表明了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即使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到了项羽:项羽兵败,自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肯过江东,回身苦战,杀敌数百,然后自刎。诗人对这种不屈不挠、悲壮豪迈的高尚气节非常钦佩和敬慕。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盼望有忠勇之士,抵御强敌,收复失地,重整山河。抒发了诗人满腔激愤感慨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十)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

悯农  唐代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前两句写农民“春种”、“秋收”,一年到头用辛勤劳动换来了丰收。后两句写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然避免不了饿死的悲惨命运。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

  江上渔者  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意:你们这些富家子弟,只知道鲈鱼的鲜美、细嫩。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飞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这首诗写出打鱼人的辛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一)蕴含哲理的: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前两句是说很多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会转过去返回西边?这两句用反问句强调流水像时间一样一去不复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意思是如果年轻时不勤奋努力,年老时除了悲伤,再也没有别的了。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发愤图强,加倍努力,否则老了只能留下悔恨和悲伤。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完善的,要透彻地了解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前两句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告诉人们:书本知识的学习要与亲自实践相结合。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这是因为它的源头源源不断地有活水流来。

这首诗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清澈一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十二)感恩母爱:

游子吟 唐代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来比喻诗人自己,用太阳的光辉来比喻母亲的恩情,以反问句的形式表明自己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表现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成为感恩母爱的千古绝句。

(十三)写水的:

望庐山瀑布 唐代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语言精炼传神。“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却不失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十四)写山的: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前两句讲的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则是高大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看,都不相同。这两句揭示了一个哲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

后两句讲的是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中。这两句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十五)写西湖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表现了诗人对西湖奇特景象的惊叹和喜爱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到底西湖六月中的景色不与四季相同,莲叶与天相接,一望无际,碧绿碧绿;荷花与太阳相映,显得格外鲜红。

这首诗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写的是西湖晴好天气下莲花荷叶的壮美,景色醉人,韵味十足,表现了诗人对六月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的喜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  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天晴时波光粼粼,西湖的景致真好,下雨时山色迷濛,西湖的景致更神奇。真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么适宜。

赏析:这首诗头两句写景,景中蕴情。晴天时西湖水面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的确十分美好;但在下雨的时候,山色迷茫,若隐若现,也同样奇妙。诗人认为晴天的西湖和雨中西湖都是美好的,西湖之景真是美不胜收,表达了诗人不尽的赞美之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把西湖比成美女西施,不管是浓抹还是淡妆,总是那么得体。这两句用比喻翻进一层,表现了对西湖不尽的爱。这首诗比喻新颖独特,极富余韵,而且又喻中含喻,如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浓妆,以“山色空荡雨亦奇”比喻淡抹,回环往复,别具特色。

(十六)其他:

咏鹅   骆宾王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歌写出了白鹅戏水的动态美,富有生活情趣。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的意思是: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让春天的花朵开放。吹过大江,能掀起滚滚波涛,吹进竹林,能让无数竿竹子向一边倾斜。

作者抓住风的特点,仅用2个字,又不出现一个“风”字,却把风写得惟妙惟肖。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首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它坚强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对青松的赞赏之情。

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诗用精炼的语言勾画出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扫墓的人们思念已故亲人伤心欲绝的画面。

塞下曲 唐代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赞扬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

            寻隐者不遇 唐代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的事情。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轮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巧妙地运用数字“一”,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竿,一面唱歌,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585e2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8.html

《古诗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