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偶题

发布时间:2011-09-28 11:57: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雪中偶题

  

   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作者介绍]

  

   郑谷(848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人(江西省宜春县)。

  

   像其他唐代诗人一样,为了进士这个高学历证书,也历尽磨难,共考了16年,于公元887年终于金榜题名。

  

   从较小的官职县尉开始,依次是右拾遗、补阙,最后一个官衔是都官郎中,“郑都官”的名号不径而走。

  

   后来,郑谷告老还乡,远高官场,过上了自在的归隐生活。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间接讽刺诗。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这首诗是关于雪的。

  

   降雪本是自然现象,诗人独具慧眼,看出了问题。

   “僧舍”,当然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僧人是清静的,慈悲为情的,理论上要求,应该是心容万物的。

   在僧人眼里,这个雪是“乱飘”,显然这位僧人烦躁和厌恶了,这还是僧人吗?这点事就心怀不下!

   人是自私的,僧人也不能置身度外,雪肯定妨碍了他。

   原来他正在煮茶,“茶烟”是指煮茶时冒的茶气。

   “湿”这个字,用得好,“茶烟”本来就是湿的,如果不下雪,在僧人眼里可能就没感觉,偏偏在雪“乱飘”的时候,僧人立马就感觉这“茶烟”湿了。

   “茶烟”湿了,会影响他喝茶吗?我想不会。

   在诗人看来,“湿”是僧人的无中生有,属于没事找事!

   那么,诗人想表达什么?

   对某些现象的含蓄批判,揭示某些人虚的一面,但也未必针对佛教。

  

   雪相同,人不同,影响各异,在“歌楼”里厮混的官员们看来,这是可被利用的,雪如此“密洒”,正好有一个借口,不走了,可以再多玩一会,再加上不胜酒力,万一下雪造成路滑,跌伤了怎么办?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以上天的馈赠借以满足私欲,以公肥私,古代官员言传身教。

   2句,诗人还是比较客气,没有直戳,但也是本诗的韵味所在。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堪:可以。

   简单分,社会上有3种人,劳动者、官僚们、其他人。

   2种都有社会职务的,其他人里当然包括:僧人、道士等。

   那么“劳动者”这一类人,雪在他们眼里是什么?

   诗人睁大眼睛,想找到“劳动者”这类人对雪有何感受,但令诗人失望,没有结果。

   为什么没有结果?他们不是人吗?怎能对雪置若罔闻?

   因为他们为了生存,太忙碌了,打渔人身披蓑衣,晚上才匆匆回来,无暇顾及!

   那么诗人对“劳动者”的无暇顾及又是什么态度?

   “堪画”,这是诗人的态度,也是诗人的立场。

  

   古朴的普世价值,人人应该平等,对底层劳动者给以极大的同情和尊敬,对僵尸素餐的官僚,对文化中那些虚的成分进行或隐或现的讽刺,具有人性光辉。

  

   真正的劳动者才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天不做美,他们最苦。

  

  

   解析完毕。

  

   ===================================

  

   这首诗,被当时的一位姓段的官员所喜爱,专门为这首诗绘画一幅。

  

   ===================================

  

   一字诗的故事:

  

   晚唐时的郑谷名气很大,受人推崇,“芳林十哲”之一(郑谷、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

  

   归隐后的郑谷与诗僧齐己关系要好,一日,齐己拜访,并携带一诗《早梅》: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郑谷阅毕,谦虚地以为“昨夜数枝开”改成“昨夜一枝开”更好,齐己听后,恍然大悟,撩衣叩地膜拜。

  

   后人将此故事称为“一字师”。

  

   ===================================

  

   郑谷有一绰号:郑鹧鸪,缘于他的一首诗:

  

   鸪(zhe4,gu1

  

   郑谷

  

    暖戏平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唤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这首诗受到时人的称赞,便将“鹧鸪”2字毫不留情地粘贴给了诗人。

   鹧鸪:南方的一种鸟,叫声特别,音译为:行不得也哥哥。诗中引用时,有“思念”之意。

   这首诗最受人称道的是第3、第4两句

  

   ===================================

  

   这首诗就是一幅人生百态图。

  

   清静无为、歌舞楼榭、晚归渔民,在同一个场景下,进行着各自的演出,无可置疑,“晚归渔民”是群众演员,他们不懂艺术,他们演技很差,他们在评选之外,他们获得的掌声很稀落,掌声的来源只能是诗人郑谷这样的人。

  

   ===================================

晚唐诗人郑谷,“ 尝赋鹧鸪 ,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广泛传诵于当时。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 ,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 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达出来了 。“锦翼”两字 ,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

  

    在诗人心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此,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画,从而给予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拟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致。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化洞庭湖畔。传说帝受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 ,溺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这一领域,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绪。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 :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 花落,便构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叫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切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 ”(《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 诗的意韵之处。

  

    五、六两句,看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 ,承接相当巧妙 。“游子乍闻征袖湿”,承上句“啼”字而来 ,“佳人才唱翠眉低”,又因 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此,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

  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诗人笔墨更为浑然一体 。“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 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

  

    “湘江阔 ”、“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 象也越发幽静悲切。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园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 ”(《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 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络,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433116ba98271fe910ef938.html

《雪中偶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