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民版)名题分解

发布时间:2020-08-28 15:45: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民版)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3·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现代文学家胡适在分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时说:(它)有先天太极等……又谈心说性……也信灾异感应。但其中的主要观点却是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点,又叫做“天理”观点。下面对于这个分析的阐释,准确的是

①先天太极与天道观点同属于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哲学思想

②灾异感应是汉代儒教的一种观点,董仲舒汲取自阴阳五行学说

③谈心说性是佛教讨论的问题,在我国大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④宋代理学汲取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养料,将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

【解析】佛教属于外来宗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③表述有误,排除③,故选B。

【答案】B

2.(2013·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葛兆光教授说:“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要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借助于权”的史实有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三纲五常” D.元朝把理学定为科场程式

【考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把握材料中“政治意识形态”和“借助于权力”即可,A项是打击儒学,BC项未借助权力,选择D项,元朝皇庆二年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熹的思想被树立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答案】D

3.(2013·浙江金华普通高中高三文综知识竞赛)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信仰得救;致良知

考点】西思想比

解析】依知识,分别是指文艺复兴时间的人文义与学的“存天理,人欲”。启蒙思想的核是理性民贵君是民本思想,因信义是宗教改革路德教主张,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思想,致知是心学主张,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

4. (2013·浙江省名校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一联)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考点】程朱理学

【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

【答案】B

5(2013·江西南昌一中、十中高三第三次联考)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说明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之外的‘夷务’……关心”,体现了其封闭性。理学吸收了佛、道的思想,A项错误;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C项错误;理学重点注重的不是世界本源,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B。D表述准确,也符合题意。

【答案】D

6. (2013·江苏泰兴高三期中)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仅仅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理” 与“气”的地位 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唯物与唯心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考点】宋明理学王夫之物思想

解析】考查程朱理学与王夫之唯物思想的比较分析。程朱理学把世界万物的本源概括为抽象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夫之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这是两者的本质C项准确;A项是属于程朱;题干两者都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B项排除;D项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答案】C

7.(2013·广东省百校高三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其它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答案】B

8、(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在鹅湖之会与陆九渊实行一场为时三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度水岭有感》,诗日:“地势觅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 B小异 C .水火不 D.大异小同

考点宋明理学

析】考查学生材料理解和解读水平.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理解大处着眼,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纲常

答案B

9、(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反映出来明理学 ( )

A以修身 B.以格物为本

C以平天下为本 D.以礼记为本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考查学生材料理解水平.审题,答案在题中。格物仅仅程朱一派修身的出发;平天下是修身的终极目标。

答案A

10(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在得民”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人伦者,天理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④

【考点】:儒家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水平。③④属于封建伦理道德,故能够排除。

【答案】:B

11(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下列主张属于宋明理学思想中“理解论”范畴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格心”

C.“成贤成圣” D“齐家平天下”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水平。A、C、D属于修养论。

【答案】:B

12(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普通校)以下宋明理学的言论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是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仅仅理” B.“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考点】中国古代理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水平。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属于封建糟粕;C项体现了为国家、为百姓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C

13、(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颇炎武认为学风空疏是明朝亡国的重要原因,而士人祟尚空谈是有历史渊源的。他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他所说的这种现象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历史时期

A.先秦 B.魏晋 C.隋唐 D.宋元

【考点】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魏晋时代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佛者盛行,儒学遭到冲击。学风特点是崇尚空谈,玄学盛行。

【答案】B

14. (2013·江苏南通一中高三期中)《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考点】程朱理学

【解析】从题干中的“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可知,克己复礼是“存天理,灭人欲”,ACD项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B

15(2013·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以下符合其本意的解释是

A.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B. “宇宙便是吾心”

C.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解析】二程和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理解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A。B、C、D三项都是心学思想。

【答案】12.A

16.(2013·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解析】“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反映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说明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故选B。A、C、D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9.B

17.(2013·福建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考点】心学

【解析】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就具有良知。所以应选D。

【答案】D。此题为2009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因为D项。原答案为B。

18.(2013·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温州籍国学大师南怀瑾(1918—2012)曾自撰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据此判断要想成为“国学大师”,必须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②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大教,谙熟天文地理

③熟知古今历史,精通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④会说百种方言,深得老百姓爱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提取信息和知识综合使用水平。解答时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国学大师”。采用排除法解答。“国学”就不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③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信息没提到方言,排除④。故答案选A。

【答案】A

19. (2013·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假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信仰得救;致良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使用知识分析思考的水平。近代西方不禁人的本能”意即强调人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指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人文主义表现形式古代中国禁人的本能”,指理学思想压抑、束缚人性,即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性”。而其他三项都与此不相符

【答案】 C

20、(2013·平煤高级中学高三10月考)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的理论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理学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所以这里“天理”是指封建社会伦理道德。

【答案】C

21(2013·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摸底)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考查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就是“致良知”,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

【答案】A

22、(2013·平煤高级中学高三10月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总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考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合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明心见性”是宋明理学的主张。由此选择D

【答案】D

23.(2013·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朱熹这句话强调的是

A.“理”是世界的本原 B.格物才能穷其理

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

考点】程朱理学

解析】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水平。题干大意是克制私欲就能“礼”,这样就“事皆天理”,德也就归于自身,这就是为仁,所以,D项准确;ABC项题干无从反映、不是题干所强调的。

答案D

二、主观题

21.(2013·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学情调研)(13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世界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仅仅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1分)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考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水平。第(1)问,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主、臣子、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小问,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回答,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实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能够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分)

(2)作者:董仲舒。(1分)

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2分)

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2分)

(3)变化:先秦儒学仅仅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3分)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合君主专制统治需要。(1分)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长远影响。(2分)

2.(2013·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2分)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很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4分)

材料二: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表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分)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相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0分)

材料四: 下图分别为“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事业出现全新的面貌作了哪些努力?(5分)

【考点】 综合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

【解析】(1)问:孔子办私学的贡献,可从其思想和实践角度来概括。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可联系所学的知识,即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如思想文化百家相争;政治上诸侯争霸,他们需要的法家思想而不是孔子思想。(2)问:联系宋代的政治、经济和儒学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问:对材料三的内容实行概括即可,注意要全面归纳,不要有遗漏。归纳康有为相关教育的主张。思想根源:可从材料中的要达到的“大同之世”、“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等,可知这是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10分)

(4)问:上山下乡的不利影响,可从教育机会、人才、现代化建设等角度来归纳。“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事业的努力,可结合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战略等来归纳。

【答案】

(22分)

(1)贡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2分)

原因: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

②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2分)

(2)原因:政治:北宋重文轻武;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3分)

(3)主张:教育是社会福利(或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重。(6分)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4分)

(4)不利影响:使大批青年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2分)

努力: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行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3分)(任意三点即可)

3(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从中国古代到近代,“体用”范畴经历了从哲学概念到政治概念的转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朱熹以心的“未发”状态指心之体(或性),以心的“已发”状态指心之用(或情)。心是性、情的统一。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所学,指出宋明理学家注重“心之体用”的根本目的。(2分)

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则体为真体,用为实用。

——(明)李《答顾宁人先生》

(2)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李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4分)

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

──冯桂芬著《校庐抗议》(1861年)

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6分)

(4)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体用”范畴向政治概念转化的原因。(4分)

【考点】:理学、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维新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概括、分析和历史问题分析比较水平。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理即封建纲常伦理,根本目的用封建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第二问根据材料能够看出李颙是针对宋明理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从知识分子醉心四书五经,忽视社会现实问题角度回答。第三问异同点根据材料概括。从“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能够归纳冯桂芬思想主张;从“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能够归纳康有为思想。第四问根据以上材料体现观点来思考。能够从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经世致用思想的角度回答。

【答案】:

(1)规范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2分)

(2)官场黑暗,人心道德沦丧;知识分子醉心四书五经,忽视社会现实问题。(4分)

(3)异:冯桂芬主张中学为主(本、体),西学为辅(末、用);康有为主张中西融会,无分上下。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6分)

(4)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是根本原因,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有所理解,经世致用学风的潜移默化。(4分,任意两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4484950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f.html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民版)名题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