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感悟

发布时间:2018-07-01 18:09: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机触于外,巧生于内----------伟大的推拿

推拿是中医的一门外治法,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重要的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特点。它的实用性强,适应症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是一门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推拿学是在中医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医学学科。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症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推拿的作用原理有三个方面: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推拿和中药一样,有着自己的功效。根据推拿作用的功效,将推拿分为八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推拿治疗的病种广泛,以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小儿腹泻是推拿治疗首选的四大病症。

手法是指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一项临床技能。手法的特点:经济简便,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宜掌握推广。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对于运动关节类手法,其要求可概括为“稳、准、巧、快”四字,即手法操作要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选择手法要有针对性,定位要准;手法施术时要用巧力,以柔克刚,以巧取胜,不可使用蛮力;手法操作时要疾发疾收,用所谓的“短劲”、“寸劲”,发力不可过长,发力时间不可过久。根据手法的作用、运动形式、运动特点及小儿手法操作的特殊性将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复合式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四大类。手法是推拿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以手法治疗疾病,其疗效的判定,在诊断、取穴及施治部位无误的情况下,关键取决于手法操作的准确性、应用熟练程度和功力的深浅。只有规范地掌握手法要领,操作娴熟并经过长期的功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极尽手法的运用之妙,所谓“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功法,是中国传统强身、防病、治病的一种锻炼方法。其特点是形体动作与呼吸调节、意念活动相结合。功法是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功法在推拿学的应用,既是推拿医生作为增强体质、提高推拿持续操作力量负荷能力及有助于掌握手法技巧的自我锻炼手段,也是借以指导和帮助病员进行功能训练,防治疾病的手段。推拿练功动作明确,锻炼全面。推拿练功动静结合,意气相随。推拿练功医练结合,增强疗效。

推拿是一门实用学科,功法和手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练好功法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练好手法,可以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练好二者,才能学好推拿,才能达到“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学好推拿,才能发展中医优势,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疾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温病之机要——热伤阴

温病从广义之伤寒中脱离出来,与侠义之伤寒为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与伤寒之寒邪伤阳之病机不同,温病的关键病机是温热之邪耗伤阴血。

温病之病机热伤阴。邪热外感,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在温病体系中,将这种表里层次分为卫、气、营、血四个层次。其中可概括为气、血两个层面:卫、气为气分层面;营、血为血分层面。不同的层次治法不同。该体系形成于叶天士之《温热论》,其经典卫气营血分类及治法原文如下:“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动血耗血,只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温热之邪渐次入里,辨清层次,然后治疗。不同的层次治疗不同,随着邪热深入,药物也需要深入营血去凉血中之邪,散血中之热。

在祛邪的同时,必须注意,温病之邪热,大都耗伤阴津,故需要辨清阴伤的轻重,及时给与养阴药物。养阴药物如芦根、玄参、麦冬、茅根等。清热与养阴并重。阴津若被耗伤,邪热则更可肆虐人体而出现燥热、神昏、谵语、窍道出血等热证。

温病虽为外感热病,然必须与伤寒鉴别。若温病误用伤寒治法而用温燥补阳之药,则加重阴津之耗伤,患者危矣。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由最初的中西汇通到今天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我院开展了中医学习班,以进一步学习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学习中西医学已经六年,有不少心得和体会,现整理如下:

首先: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西医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其哲学基础是“原子论”,即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而中医的哲学基础是“气一元论”,即人体的各项功能是气的推动、运行、变化产生的。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应该改变观点,不能轻视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学习疾病的治疗。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有句话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为同一个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开不同的药有一个解释,因为不同的大夫他看问题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橫看成岭侧成峰,互相标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你认为从本治,本治好则标就去了,而他则认为先治标,标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经历、性格等都会使他偏好于某种药,就是说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会用不同的药,比如说有的人爱用桂、麻之类的解表药,而有的人却爱用其他的发汗药,再比如说中医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民族医也可以治病的,像那个云南白药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这并不说在中医里就没有止血的药了。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样学习中医呢?中医的两大特征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死的东西要学活。什么是死的东西呢?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草),当然也包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八纲、八法、治则、辨证论治等,中医著作浩如烟海,中医宝藏尽在其中,初学中医的同学确实感到眼花缭乱,无从着手。我认为首先要对中医树立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下决心把它学好。我年轻时抱负很大,想当书法家、文学家……,后来因家乡穷乡僻壤,没有好的大夫,看病难,看病贵,为以后能看病方便,造福乡里,才立志下决习学医,并且中医博大精深,需要博闻强识,值得一生去探索,于是对中医涉猎成趣,迷上了中医。我认为学习阴阳学说是相当重要的,当年我的老师作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比喻:“外国人吃东西需要什么刀呀、叉呀,我们中国人只要掌握好两根筷子(左为阳、右为阴)保持平衡,什么山珍海味,全部吃得干净利落。”诚然,常听老师讲:“在临床上每遇病症,总要辨别疾病的性质,是阳症抑或阴症,确实得心应手。比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则内热”。一次我诊治一个病人:高烧不退已两月。各种抗生素(毒霉素、链霉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热早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认为是“阴虚内热”,以青蒿必甲汤加白薇,仅服三剂热就退了。又治一阳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苁蓉、仙茅、鹿茸、熟地之类药,效果不明显,古代名医张景岳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后用六味地黄汤(补肾阴),加入淫羊霍、仙茅、锁阳、汤超石(补肾阳)数剂而阳举矣。记得当时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请我吃烧饼,边吃边以稀饭送下,烙饼(属阳),稀饭(属阴)不仅吃起来齿频留香,而且吃了以后不觉口干,十分适口,这叫做“水火相济”吧”。

死的东西,诸如古文、四大经典,药性赋、汤头歌、百症赋之类,必熟读成诵,要反复吟哦,日后方见其妙,当然理解与熟诵是不可偏废的,必须把背诵与理解相结合,“苦读必精思”,背诵有助于理解经-文,扎实地学好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搞好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书背百遍,其义自见”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学医最重要的是懂得医理,医理不明,临症犹豫不决,只有把理、法、方、药的一些基本问题背诵牢记,才不致临症茫然,背诵必须择句择段,如《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仅十个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虚实(虚症实症)的重要关键和发生疾病的决定因素明确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无病诗:“得神面色润而明,目光精采语言清,神思不乱肌充实,呼吸调匀二便平”,概括了一个人健康无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态。雷公药性赋:前句:犀角解乎心热,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药性新编:前句:菊花逢枸杞,养肝明目多功。下句:桑叶得芝麻,除湿宽中可准。这一类赋体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难想出下一句来。君不见演员在台上二重唱嘛,男的声调铿锵和-谐,女的抑扬有韵,令人听了心旷神怡。至于背诵歌诀,除了要了解它的内容主治作用之外,还须抓住它的平仄韵律的特点,如当归补血汤歌诀是:“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芪归一倍,真阴濡希主之阳”这首歌诀,是用“七阳”韵,是属于平起平受的诗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歌诀就好背诵记忆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东西,在临床上有哪些指导意义呢?我在实习时刚跟师临症,却遇上一个口眼唱斜病人,老师看完人问我针什么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龙歌有云:“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喎左泻右依师正,喎右泻左莫令斜”,于是说针攒竹、四白、地仓、颊车、合谷,老师点头称是。

活的经验:包括前人的经验和自己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及某些采风的民间经验。

(1)辨证论治的经验:所谓辨证论治,简单的说,就是认清疾病的性质和规律,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辨证求因、审因说治。比方说,一病人在臀部生疮,疮如鸡蛋大,局部(红、肿、热、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根据这些症状分析,属于热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处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用银花、当归、黄芪、炮甲、皂角刺、牛膝等治疗,疗效颇好。

(2)方剂化裁的经验:如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感冒的经验。方用柴胡12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薄荷(后下)8克,荆芥8克,蔓荆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于一般感冒,灵活加减,确实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风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风热,加入银花、连翘;虚入感冒,加入黄芪、白术、防风;按小柴胡汤为解少阳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热,生姜和胃止呕,均为君药,半夏和胃降逆,黄芩透邪清热,都是臣药,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视书本以外的偏方验方:有些病症统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验方确能解决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医以及不少名医治疗都没见效,于是发布诏令,说谁能治好太宗的病,将得到重赏,长安城里有个民间医生叫张宝庄看到诏令,送上单方一张,用牛乳煎荜拨内服,太宗服后果然腹痛腹泻很快就止住了。“一张偏方气死名医”!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脚肿很厉害,久治不愈,老师开了防风30克,荆芥30克,艾叶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几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认为一个大夫,知识面要广,向名医学习固然重要,向群众学习更不可忽视,要虚心求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医学术流派很多,各个医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之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吸收别人的经验和长处,以补充自己空虚的大脑,不要骄傲自满,治好一个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学习上的拦路虎,叶天士十年间从师17人,故能成为一代名医。学习切忌带有色眼镜,不要认为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就满意,同主治医生或普通大夫就皱眉,其实我穿是主任医师的白大衣,可我的医学细胞远远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国医籍文古意奥,因此加强古汉语的学习也很必要。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方法多包含有辨证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还要加强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才能加深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3518a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4.html

《学习中医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