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春小麦详细资料

发布时间:2010-07-15 11:03: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春小麦生育时期: 播前决策 播种出苗期 三叶期 分蘖起身期 拔节期 孕穗抽穗期 开花成熟期

1.播种期 记载播种的年、月、日

2.出苗期 小麦的第一真叶露出地表2-3厘米时为出苗,田间有50%以上麦苗达到出苗标准时 的日期,记为该田块的出苗期。

3.三叶期 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节三片绿叶伸出2厘米左右的日期,记为三叶期。

4.分蘖期 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第一分蘖露出叶鞘2厘米左右时,记为分蘖期。

5.起身期 翌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一叶叶鞘拉长并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相差15厘米左右,主茎年后第二叶接近定长,内部穗分化达二期、基部第一节开始伸长,但尚未伸出地面时,为起身期。

6.拔节期 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露出地面15--2厘米时,为起身期。

7.孕穗期(挑旗) 全田50%分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为孕 穗期。

8.抽穗期 全田50%以上麦穗(不包括芒)由叶鞘中露出的1/2时,为抽穗期。

9.开花期 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药散粉时,为开花期。

10.乳熟期(灌浆期) 子粒开始沉积淀粉、胚乳呈炼乳状,约在开花后10天左右,子粒含水量 45%左右时,为乳熟期。

11.成熟期 胚乳呈蜡状,子粒开始变硬时为成熟期,此时为最适收获期。接着子粒很快变 硬,为完熟期。

12.收获期 记载具体的收获日期。

东北春小麦简介: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春播秋收;比如中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春小麦三月下旬四月上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内蒙古。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地区。

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

小麦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近年来,东北春麦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低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症状(见视频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在东北春麦区,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小麦根腐病: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小麦的幼芽、幼苗被侵害造成田间缺苗;成株茎、叶受害造成叶片早枯,光合作用下降,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病株因根部或茎基腐烂而呈“青枯”状死亡,不能结实;穗和籽粒被害,结实率下降,种胚变黑,粒重轻,发芽率低;黑胚率高的小麦磨出的面粉色泽灰暗,品质差,因此根腐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小麦幼芽受害后变褐枯死,幼苗受害,轻者芽鞘上产生条形或不规则形褐斑,重者幼苗变褐腐烂,称为苗腐。轻病苗成株可抽穗,但结实率低,有些病株,由于根冠腐烂,茎基部折断倒伏,或不倒伏呈青枯状,故有“青死病”之称(见彩图 ),拔取病株可见茎节基部变褐,根毛表皮脱落。成株叶上病斑初期为梭形或椭圆形褐斑,扩大后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大斑,中部色浅,气候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常形成大型云纹状浅褐色斑,扩大后整个小穗变褐枯死并生有黑霉。病小穗不能结实,或虽结实但形成种子带病,种胚变黑,轻者仅胚尖变褐,种形不变;重者全胚呈深褐色,种子瘦小,有的病粒胚不变色,而在胚乳腹脊或腹沟等部位产生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的梭形斑。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栽培防病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防病措施。控制苗期病害的关键是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及时追肥,覆土不宜过深,麦田不连作。药剂拌种。用25%粉锈宁或50%福美双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药剂防治。重病年及时喷药保护,第一次在小麦扬花期,第二次在小麦乳熟初期,药剂有25%三唑酮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小麦锈病: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以营寄生生活。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4300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因此在不同时期,条锈菌就可以借助东南风和西北风的吹送,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春麦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构成周年循环。

小麦锈病不同于其它病害,由于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象条锈病和秆锈病,还必须按季节在一定地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才能完成周年循环。叶锈病虽然在不少地区既能越夏又能越冬,但区间菌源相互关系仍十分密切。所以,三种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地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从矮病麦丛矮病,又叫小蘖病、坐坡病、丛生花叶病等。在我国各麦区分布普遍,为害严重。由小麦丛矮病毒(WRY)引起,由灰飞虱传播。寄主广泛,除为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谷子、糜子及野燕麦、早熟禾等。

冬小麦自秋苗二叶期开始表现症状,从叶茎开始出现叶脉间退绿或叶茎发黄,以后逐渐向叶尖扩展,严重时出现不受叶脉限制的黄色条纹,叶色呈黄色,植株矮化,新叶不能伸展,细弱针状,分蘖增多,不抽穗。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是由灰飞虱传毒。早春是灰飞虱传播小麦从矮病的两个高峰期。主要防治方法为:  

(1)清除杂草、消灭毒源。(2)小麦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3)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适期连片中,避免早。麦田冬灌水保苗,减少灰飞虱越冬。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4)药剂防治 用药剂拌种防效显著。出苗后喷药保护,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压低虫源,可选用飞电对水喷雾。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压低虫源。灰飞虱虫量大时应加入抗病毒制剂。

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

虫害有麦穗夜蛾、小麦蚜虫

麦穗夜蛾初孵幼虫先取食穗部花器和子房,个别取食颖壳内壁幼嫩表面,食尽后转移为害,2—3龄后在籽粒里取食潜伏,4龄后幼虫转移至旗叶上吐丝缀连叶缘成筒状,日落后寻找麦穗取食。

成虫体长16mm,翅展42mm左右,全体灰褐色。前翅有明显黑色基剑纹,在中脉下方呈燕飞形,环状纹、肾状纹银灰色,边黑色;基线淡灰色双线,亚基线、端线浅灰色双线,锯齿状;亚端线波浪形浅灰色;前翅外缘具7个黑点,缘毛密生;后翅浅黄褐色。卵圆球形,直径0.61—0.68mm,卵面有花纹。末龄幼虫体长33mm左右,头部具浅褐黄色字纹;颅侧区具浅褐色网状纹。前胸盾板、臀板上生背线和亚背线,将其分成4块浅褐色条斑,虫体灰黄色,背面灰褐色,腹面灰白色。蛹长18—21.5mm,黄褐色或棕褐色。

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成虫趋光性,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安装黑光灯诱杀成虫。(2)掌握在4龄前及时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9001000倍液。(3)4龄后白天潜伏,需要防治时应在日落后喷洒上述杀虫剂。(4)麦收时要注意杀灭麦捆底下的幼虫,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5)设置诱集带。该虫成虫羽化后交尾前以取食油菜花蜜为主,其高峰期的出现正值当地大面积油菜盛花期,且喜欢在早熟的青棵、小麦等作物穗部产卵,同一小麦田中混杂的青棵及早熟小麦上产卵最多,受害最重。根据这一习性,在小麦田四周及地中间按规格种植育棵及早熟小麦,则能诱集成虫产卵。同时,由于麦穗夜蛾幼虫有3龄前在颖壳内为害穗粒,4龄以后幼虫转移取食的习性,待诱集带产卵后幼虫转移前,将诱集带及时拔除或喷药,就会大大减少虫源,达到保护大田小麦不受害的目的。

小麦蚜虫(内容不变)

主要杂草有野燕麦、田旋花、卷茎蓼、藜、大刺儿菜等重点防除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并兼顾阔叶杂草。施药时期可以结合耙翻土地进行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土壤处理可以选择燕麦畏,茎叶处理可以选择骠马、野燕枯。阔叶杂草严重的麦田增施巨星、24-D丁酯等进行茎叶处理。

农事要求可改为播种适期的确定,播种适期是指一定品种在一定地区反应产量最高的播种期。由于在小麦生育期间年际间气候常有一定变化,而品种对这种变化的忍耐又有一定幅睫,所以播种适期应具有一定范围,一般约为710天。

确定播种适期,主要应考虑下列因素:

  1.品种类型 品种类型是确定播种期的重要内容。春性小麦,它可以在较高温度下完成春化作用,对日长反应又不敏感,所以早播容易早穗,在孕穗、开花期遭遇低温冷害的机率较高。

  2.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气温是决定因素。根据全国各地经验,春性为1214℃。温空的高低受地理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即纬度和海拔愈高,气温愈低,播种期可早些。降雨量和土壤湿度也会影响出苗和幼苗生长。例如,土壤干旱时,小麦不能及时出苗,甚至炕种,除了实行抗旱播种外,也可适当提早播期,利用土壤所蓄秋雨,培育壮苗,获得小麦生长的开端优势。相反,当土壤过湿时,要避免烂根、烂种、烂芽,适当推迟播期,以保证苗全苗壮。

小麦播种期施肥

1.基肥的作用。基肥是小麦播种以前施用的肥料。其目的是创造小麦生长发育所要求的良好土壤条件,为小麦生长打好基础,并供给小麦整个生育期养分。

2.基肥的种类与用量。圈肥、人粪尿、土杂肥、秸秆沤制等有机肥和磷、钾肥等,都适宜做基肥,且效果很好。一般情况下,这些肥料可全部做基肥施用。氮肥做基肥施用,多适旱地薄地麦田,用量一般占总用量的60%左右。

3.基肥的施用方法。其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深耕施肥。即施用时将肥料施入整个耕层,使其充分与耕层土壤混合,扩大肥料与根部的接触面。二是集中施肥。用开沟条施的方法施用基肥,在肥料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法。可将磷肥与优质有机肥料混合堆沤后集中施用,以防止肥料磷被土壤固定,进而提高肥效。

种肥

1.种肥的作用。种肥是在小麦播种时与种子混播的肥料。其目的是供给幼苗养分,为作物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种肥的种类与用量。用作种肥的肥料一般是易被吸收利用的速效肥料,要求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对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无毒副作用。可采用硫酸铵、过磷酸钙以及优质复合肥料等,用量以每亩23~25公斤为宜。

3.种肥的施用方法。施用种肥可根据肥料的种类确定适宜的方法,速效性氮、磷肥一般可与种子混播,或者再播种。微肥一般可采用拌种、浸种等方法。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 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土壤结构是指固体(有机体和无机体)、液体、气体的组成比例,它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有着密切关系,如沙土、重粘土结构不良,难以形成高产。

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 有机质能直接为作物及微生物提供养分,并在转化过程中形成腐殖质,既改变沙土的松散状态和粘土的坚韧状态,又能提高蓄水及通气性能,并有利于耕作,所以是量度土壤肥力的重要内容。西南区高产麦田有机质应在23%以上,全氮0.2%,全磷012025%、速效钾40100pppm,养分平衡。

土地平整,能灌能排 这是防止水、土、肥流失,保证田间作业质量,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实现旱涝保收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叶期:

春小麦的追肥

追肥可以补充基肥和种肥的不足,避免生育后期的“脱肥”现象发生,有益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

根据春小麦生长发育特点,追肥的适宜时期为三叶期前后。为充分发挥肥效,追肥应与灌水相结合。在无灌水条件下进行追肥时,一般争取在雨前进行,或利用播种机播入,或结合耙苗耙入,亩追肥量以尿素5—7.5千克为宜。不应在雨后或叶面有露水时撒播,以免烧苗。

追肥作业应视苗情和地力而定,地力好、种肥充足,苗正常时可轻追;地力差、种肥少或苗弱时可重追、早追。早追。

肥水管理 在小麦孕穗期以后补施少量肥料,既对减少花期退化、增加穗粒数有一定的作用,又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并可提高面筋数量和质量。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应在挑旗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补施尿素5~7公斤,也可在开花期叶面喷施2~3%的尿素溶液加上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每667平方米50~60公斤。但此期肥水不可过晚,土壤施肥不晚于扬花期,叶面喷施一般不晚于灌浆期。

穗期喷施生长促进剂

在孕穗期喷施生长促进剂,可以增加实粒数;齐穗期喷施生长促进剂可以增加千粒重。适用处方有:(1)每亩用TA5ppm40公斤叶面喷施。(2)每亩用强力增产素15,加水30~40公斤叶面喷施。(3)每亩用0. 04%芸薹素内酯水剂1毫升,加水50公斤喷施叶面。(4)每亩用爱多收或丰收素4000~5000倍液40公斤喷施叶面。

灌浆后期喷施生长抑制剂

灌浆后期喷施生长抑制剂,可以防止容易穗发芽的小麦品种,在连续阴雨气候条件下发生穗发芽。适用处方为:每亩用50ppm脱落酸液20~30公斤喷施。

肥水管理 小麦乳熟至收割阶段,适当控制浇水,可提高籽粒的光泽度和角质率,明显减少“黑胚”现象,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所以从产量、品质同步优化考虑,在小麦生育后期应适当控制浇水次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c9bd1dc281e53a5802ff9c.html

《东北春小麦详细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