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穆旦的《我看》

发布时间:2020-03-17 17:00: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细读穆旦的《我看》
作者:陈一芒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6

        ; ; 要: 《我看》是穆旦早年的诗歌作品,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然而,对于本诗的细读与鉴赏,资料偏少。笔者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创作背景、浪漫主义、风景、自然、自我、整体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与鉴赏,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 穆旦; ; 《我看》; ; 细读; ; 鉴赏

        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我看》为20岁的穆旦于19386月所创作的。《我看》这部作品创作于穆旦的创作高峰期的前端。穆旦生平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34—1937)尝试期:主要是南开中学阶段,開始在《南开中学生》上发表诗作,已经显示出早慧与才干。第二时期(1938—1948)高峰期: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国留学为止,穆旦的大部分诗作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创作思想、语言风格上最具代表性。第三时期(1951—1957)受挫期:从解放初留学归国后到反右,以《九十九家争鸣记》招来大祸,结束了这一时期艰难的适应和很难适应的创作时实践。第四时期(1958—1977)翻译期,第五时期(1975—1976)圆熟期。

        穆旦1918年生天津,原名查良铮,祖籍为浙江海宁。穆旦的祖父查美荫在北方任职过知州知县等职务,可惜后来家道中落。穆旦家风忠厚朴实,他童年早慧,性格质朴忠厚,从小善于独立思考,有着刚强和不随流俗的一面。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在发表于《南开高中生》1934年秋季第45期合刊的杂感《梦》时,作者署名穆旦。这是至今发现的诗人最早使用这一笔名的作品。19291935年的六年,穆旦就读南开中学,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

        1937年由于卢沟桥事变的发生,穆旦就读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当时任教的有一位来自英国的现代诗人——威廉·燕卜荪。穆旦后来的写诗技巧和风格、语言,很明显受到燕卜荪的启发和影响。19382月,穆旦踏上了长征的旅途。步行团到达昆明后,原先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大已经在193842日正式改建为西南联合大学。193854日,学校开学,正式上课。在蒙自,穆旦继续上在南岳时那几位教授的课。尤其是他学的是外国文学系的英国文学课,在年轻英籍教师燕卜荪的启发引导下,他对雪莱、济慈、布莱克等英国浪漫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十分着迷。他专心致志地读完了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歌,十分喜爱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蒙自风景优美,每天早晨,穆旦就在南湖边大声朗诵英美诗人的诗篇,有时还和同学们热烈讨论有些诗歌的技术细节,高声地辩论,直到晚上。穆旦一直把从北平东安市场旧书店里面淘来的几本英文原著带在身边,即使是三千里从长途行军也不舍得丢弃。其中有些文章,如雪莱悼济慈的著名长诗《阿童尼》,还有《见闻录》中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全背熟了。南湖诗社史西南联大师生最优先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穆旦是其中的骨干之一。据刘兆吉回忆:南湖诗社创办时,征求穆旦意见,他不只同意,而且热情地和我握手,脸笑的那么甜,眼睛睁得那么亮,至今我记忆犹新。穆旦不仅同意办社宗旨,列名发起人,还积极帮助发展新社员,并经常为诗刊写稿。以后不论大会小会,他都按时或者提前到场。每次出刊,穆旦总是最早交稿,还帮助看稿,亲自帮助做张贴等烦琐的工作。众多名师的亲切指导,朝夕熏陶,诗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切磋交流使大家受益终身。用当年同在蒙自、同在诗社的一位同学的话来说,这对穆旦以后做人做学问,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都起了直接或者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cb078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c4.html

《细读穆旦的《我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