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销售案例

发布时间:2012-02-10 13:18: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著名的美国啤酒公司

著名的美国啤酒公司——库尔斯啤酒公司的兴衰史所反映出的经营观念是耐人寻味的。

中国人在喝啤酒的时候一般是很看重牌子的,这种看重往往表现在习惯上的和名声较好的。拿北京人来说,“燕京”啤酒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无可动摇,虽然近年有来自国外名优品牌和国内同行业的冲击,但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钻个空子罢了,当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地方主义色彩在作怪,与我所要分析的问题关系不大,姑且忽略不计。

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地域因素是库尔斯啤酒能够在六十年代畅销于美国西部十一个州市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毕竟,这里的人习惯了库尔斯啤酒,再加上其得天独厚纯净的落基山泉水的酿制工艺,特色产品很快占据了西部市场,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知名人士所产生的广告效应从另一个角度也促进了库尔斯啤酒的发展。我不清楚美国人如何,中国人在大多数时候所表现出的从众心态是令人惊讶的。我们在选择商品的时候总是青睐于大多数人用的或是广告里经常放的,总以为这样的产品才可靠一些,对于新生的某种产品我们投去的更多的还是怀疑的目光。但如果突然蹦出个名演员或是歌星眉飞色舞地在电视荧幕上大肆“吹嘘”一番后,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当时的库尔斯啤酒也正是在众多知名人士的“钟爱”与“呵护”下红得发紫了。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牌子硬了,喝的人多了,产销量也就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库尔斯啤酒在六十年代的兴盛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其独特的啤酒形象的。正是在这种纯净的落基山泉水,味道清淡适口的形象中,才会引来如此之多知名的与不知名的人士对库尔斯啤酒的喜爱。公司为保持这一风味特色,使啤酒味道能够达到尽善尽美,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保质保量的有力措施。正是在这种科学检验与严格控制下,库尔斯啤酒的高品位形象渐渐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起来,在六十年代末达到了其企业发展的顶峰。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库尔斯公司——“质量和特色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则是毫不夸张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组数据:1969年比1968年生产量增长19%,居全国啤酒第四位,在西部11个州市中,库尔斯市场占有率达30%,在加利福尼亚州,到1973年为止它占有41%的市场,比啤酒行业产量最大的安休斯—布希的18%还多。成绩是明显的,而且有点惊人。当然,理智地看待这个结果,结合它的历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西部的自由和环境的洁净与人口稠密的工业中心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给由落基山泉水酿造的库尔斯啤酒罩上了一层金色的外套,这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就像现在很多都市人极其渴望居住在环境幽雅宁静的郊区,能够天天吃到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食品一样,当时饱受工业化摧残的美国人似乎把库尔斯啤酒看作了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从而给库尔斯啤酒进军美国东部市场打下了基础,事实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库尔斯啤酒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所看到的这些表面现象那么幸运,单纯的以产定销的经营观念在历史的脚步下终于暴露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比较集中于制造业,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在这种市场背景下,生产者几乎是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与感受的。可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产品数量的大大增加,供大于求的新状况使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起消费者需求这层市场导向因素。他们开始思考:“我们生产的东西会不会卖出去?顾客需要什么样式的商品?”伴随时间的流逝,这种思考更加深刻了。70年代中期,美国啤酒行业最热门的产品是凉爽型啤酒或低热量啤酒和高级名牌啤酒,大多数啤酒厂家都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市场发展信息。而库尔斯啤酒却坚决不生产这两种热门产品,一味依赖于原有的单一产品,从而使大量顾客从库尔斯公司转向了其他公司。据调查,当时每10个饮用凉爽啤酒的高消费者中有4个是从库尔斯那里转出来的,西部市场不再属于库尔斯了。库尔斯公司的这套做法与当时的消费观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当时的消费观念认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提供目标市场所期望得到满足的产品和服务。但让人遗憾的是,库尔斯兄弟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似乎逊了些,以至于在他们发现症结,准备填补漏洞的时候为时已晚了。企业的兴衰往往就在这一念之中,失去了市场也就失去了一切。

当然,库尔斯啤酒市场地位的跌落与企业财务上的过分保守,规模不敢扩大等因素也是不无关系的。在库尔斯啤酒发展的22年时间里,它居然没有成立过一个分厂,没有向银行贷过一次款,这种思想意识上的保守是非常可怕的。我不敢想象现在的哪个企业能够在有限的一亩三分地里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企业,在它发展壮大的道路上,扩建是绝对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规模有时候正是一个企业兴盛的象征,可惜,库尔斯人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在真理的检验下落伍了。

其实,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在库尔斯啤酒公司达到其企业发展颠峰的时候,库尔斯兄弟就该对现有的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如前所述,市场重心发生了巨变,以往的卖方市场状况已演变为买方市场状况。库尔斯公司也应适当地喊出“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顾客是上帝”这样振奋人心的口号以顺应市场的发展,不定期地进行一些市场调查,了解一下消费者的想法,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倘若当时的库尔斯兄弟掌握了这样先进的营销观念,对市场有敏感的洞察力,库尔斯啤酒也不至于深陷死胡同而迷失方向了。

科罗拉多地区的交通状况是让人担忧的,由于啤酒厂地处偏僻山沟,新鲜纯正的库尔斯啤酒能否及时供应到市场上也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中国有句土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此话用在库尔斯啤酒公司身上也是不足为过的。可以这样假设,库尔斯兄弟心绪来潮,在啤酒厂附近修建了一个私人直升机场或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引来一条铁路专线,那便利的交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是不敢想象的。与市场的衔接扩大了,求购者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这一点,库尔斯公司忽视了。

面对每年大约30万的游览者,库尔斯公司同样忽视了副业的开发潜力。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落基山泉的神秘魅力建造一个集旅游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疗养胜地,以疗养胜地的清新典雅渲染库尔斯啤酒的清淡适口,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互相促进,使企业形象得到升华。

很显然,库尔斯啤酒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一系列的市场因素,企业本身又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以至于在讲求消费至上的八十年代终于被历史的车轮淹没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749be18c281e53a5802ff1b.html

《啤酒销售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