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

发布时间:2018-10-02 06:50: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在怎样的客观条件下取得的呢?

  中国海上力量不如日本一艘舰艇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且看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无论国家的经济状况、技术状况还是军事状况,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2.5万人,共有66艘舰艇,总吨位57608吨。而截止到19376月,日本海军兵员12.7万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军。

  再说空军。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无主要零部件之自产能力。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580架。“七七事变”前,日本海军、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在海军作战飞机中,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有130架。

  170万常备军是多是少

  中日双方陆军的战斗力之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按现代的国防军事理念讲,国家平时应该精简现役军人数量,增加预备役兵员,节约资源用于更新武备,真正开战后,通过迅速有效的动员投入战争。可当时的中国却相反,现役常备军170余万,而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兵员仅150余万。以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和经济基础而论,前者数额大得完全不合理,后者又小得不成比例。

  相比之下,“七七事变”前日本的人口为9000万人,可精确统计并进行高效动员,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战前的日本法律规定,凡1740岁的男子必须服役,所以理论上战时可动员1000万人参战。受过军事训练,可迅速形成战斗力者,合计超过448万,占总人口约5%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动员体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既可以利用朝鲜、东北到华北的铁路网,又掌握中日之间的海权优势,所以兵力动员后投送效率也非常高。

  带20发子弹“打鬼子”

  在兵员的训练上,中日同样存在着重大差距。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年底,中国训练完毕的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49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抗战时当过国军排长,他发现基层军官连花名册都点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血气之勇。

  以单兵射击训练论,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7斤半大米或35个鸡蛋。所以平时训练多数是打空枪,就算物质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每兵配发15发子弹作实弹射击,开战后每兵配发20发子弹上战场。而日军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结果日军每个中队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枪兵,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052b6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f.html

《“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