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9-03-01 12:16: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

  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案例,学习他们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

  那么下面是分享的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一湖南郴州泥鳅大王的科技路桂阳县有个泥鳅大王,叫李经武。

  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报的一项发明专利,被江苏省一名客商看重,开了很大的价钱。

  究竟是什么准专利值这么多钱?近日,笔者来到该县鹿峰街道新澄村采访了李经武。

  现在水质还可以,大家把水里的杂草捞出来,以便进一步保证水质。

  李经武正穿着长套鞋在泥鳅塘里和工人们一起捞杂草。

  笔者了解到,他养的33亩泥鳅苗马上就要集中捕捞了,现在正是关键时期。

  听说你的"准专利"有人开个很大的价钱,究竟是什么发明值这么多钱啊?笔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呵呵,这可是我研究了几年的成果,名称叫泥鳅专业饲料。

  李经武告诉笔者,这种饲料是为鳅鱼量身订做的,既可以节约饲料成本,又能让鳅鱼长得又快又健康。

  2007年起,李经武承包了3亩水塘养殖泥鳅。

  几年来,买鳅苗卖泥鳅,效益平平。

  在该县科技特派员唐高云的指导下,他的思路豁然开朗,从2009年开始钻研泥鳅催产、人工受精等孵化技术,经过10多次失败,当年攻克了孵化难关,掌握了先进的孵化、育苗技术。

  李经武并不满足。

  养殖泥鳅5年来,好钻研的李经武前前后后一共拥有了泥鳅催产注射固定套、鳅苗捕捞装置、泥鳅种苗孵化池等六项专利。

  在竞争激烈的养殖业中,这些专利的取得让老李的泥鳅养殖之路越走越宽。

  我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靠卖鳅鱼苗和技术,只有在养殖技术上不断进步,在提高鳅苗成活率上下工夫,事业才能越做越大。

  李经武说,科技就是生产力,今年我可以卖出1.5亿尾鳅苗,产值在300万元左右,赣州、衡阳等地147家养殖户慕名而来买苗子,就是看中了我的养殖技术和鳅苗成活率高。

  如今,李经武与本县和外地的187户养殖户签订了长期供苗合同,带动养殖面积1700余亩。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创办的这个养殖场年可获利60万元,他就是阳新世华养殖场董事长陈世华。

  学徒三年练就优秀品质1980年,刚满16岁的陈世华初中毕业,在父亲的要求下,他跟着远房一个表叔,当起了为期三年的木工学徒。

  学木工最难的除掌握技术外就是读懂图纸。

  勤奋又聪明的陈世华很快掌握了木工技术,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就是不能独立对照图纸做好木工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读不懂英文符号,看不懂图样结构,需要别人解释才能做。

  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读懂图纸?陈世华就此多次问师父,得到的总是一个回答:熟能生巧。

  于是,白天,陈世华就拿着图纸慢慢做,虚心向师兄弟们请教;晚上,他就拿不同图纸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异同点。

  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管什么字母,不管什么图纸,陈世华都能读出来,读得懂。

  在师父眼中,陈世华在学徒期间已有很多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他所有徒弟中的唯一。

  两次创业伤身又蚀财1999年,细心的陈世华发现,农村很多山场被人承包,木材加工将是不错的行业。

  于是,2000年,他说服家人,毅然放弃用了20年的斧头,拿出全部积蓄购置了电锯等设备,专门为加工户提供裁锯服务。

  随后十年的忙碌生意和丰厚收入,证明了陈世华当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计划扩大规模准备大展宏图时,20106月的一次工作中,他右手四指被电锯无情夺去,手掌也被削去一半。

  躺在病床上的陈世华,一想到自己的大好事业就要终止,不由得长长哀叹,黯然神伤;一想到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不得不为一家人今后生活着想,他又忧心忡忡。

  但这些压力更是激发了陈世华重拾生活的信心和重新创业的决心。

  伤口愈合后,陈世华和家人商议决定,利用水田种养莲子。

  2011年,陈世华在家乡承包40亩水田,种植了莲子。

  在陈世华悉心的培植下,莲子产量丰收,但因市场价格不稳定,莲子由原15/斤的价格跌至7/斤。

  结果,他不但血本无归,而且还多出3万元的债务。

  永不服输终于创业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面对多次创业的失败,陈世华没有灰心气馁,而是认真总结经验,并计划总投资30万元,利用村组闲置的山地水库混养鸭、羊、猪和鱼等。

  但养殖场地和启动资金是第一道难题。

  201212月,当地政府得知陈世华的情况后,主动组织镇村干部多次与当地群众协商,征求多方意见,最终把泉口村丁垅水库地带计200亩山地水域面积租赁给他,为他找到了合适的养殖场地;阳新县人社局了解陈世华主动上门为他办理了5万元的小额担保免息贷款,为他解决了资金难题,还让他参加免费的养殖技能培训,减轻他养殖的技术风险。

  这样,陈世华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迎来了属于自己创业的春天:2013年底,该养殖场年纯收入60多万元。

  目前养殖场正处发展阶段,规模还需扩大。

  下一步,我计划投资20万元,建立可养殖万羽鸡的养鸡圈,充分利用水库的生态资源,逐步扩大鸭、猪、羊、鱼、鸡等复合式养殖基地,争取到年底纯收入突破百万大关!谈起养殖场的前景,陈世华信心百倍。

  从小养鸭户到带动周边16家养殖户抱团发展,目前每年循环养鸭规模达到56万多只,年收900余万元。

  其间,2003年非典、两次禽流感,这个曾经的兽医都一一经历。

  养鸭,守得住的才有出路。

  这是鸭司令韩全安对他30年养殖事业从小做到大的经验总结。

  本地鸭子飞往香港在江夏五里界唐涂村附近,分布着上十个水塘、水库。

  无一例外地,每片水域上及岸边,一群群鸭子嘎嘎欢叫着拍打着翅膀。

  今年55岁的韩全安,是这些养殖基地的总带头人。

  韩全安是孝感人,养鸭之前是一名乡村兽医。

  但是,年轻的他,总觉得这份工作满足不了他一颗想做事业的野心。

  然而,做什么?他又一直没想好。

  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因偶然机会来到江夏五里界。

  看到当时还称为武昌县的这片土地上,水面宽阔,生态良好,职业敏感告诉他:这是个搞养殖的好地方。

  当时,尽管改革开放的春风已起,但江夏本地居民大多还停留在靠种水稻等庄稼以及靠手艺吃饭的思维,搞养殖的没有一家。

  趁热打铁,兴奋不已的韩全安跟当地相关部门谈好,回老家卷起铺盖便来到了江夏。

  这一来,就是30年。

  启动资金不足,他向亲戚朋友借债买来几百只蛋鸭种苗,甚至还向银行贷款完善硬件设施。

  看到鸭子一天天长大,他的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由于本身是兽医出身,技术上没有问题。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鸭子长大了往哪销?当时,本地居民对鸭肉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没有预想到的情况让韩全安傻了眼。

  正在他着急之时,在当时的武昌县外贸局沟通下,深圳一家外贸公司要下了所有的鸭子。

  韩全安的鸭子在家门口市场有限,在外贸公司的运作下,竟飞往香港等地。

  没了销售之忧,他放开手脚扩大规模,一年出口鸭子10万只左右,他一年便成为了万元户。

  带动16家养殖户抱团致富随着市场慢慢培育,当地居民对鸭肉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增长。

  武汉这么多人口,摊到每家一个月一只鸭子,也是不小的数字。

  看准这一点,自1987年,韩全安调整思路开始做内销。

  发了财的韩全安,开始琢磨更好的发展方式。

  我一个人,毕竟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如把大家组织到一起,抱团发展。

  此时,跟随效仿他养鸭的养殖户越来越多,但各家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技术、销路、原材料成本控制都是一门学问。

  于是,他带动当地16家养殖户成立了唐涂养鸭协会,在养殖技术方面提供帮助,在销售上全面负责,甚至连饲料他都负责调运。

  担负起五里界乃至周边梁子湖新华农庄养鸭大户的加工与销售业务。

  如今,养鸭协会养殖基地年循环养鸭规模达到56万多只。

  其中肉鸭46万只,蛋鸭近10万只?,收入达到900多万元。

  在协会成员单位中,养殖规模在10万只以上有2家,最高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10万多元。

  成为湖南、江西等省份批发市场及加工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他也被人誉为鸭司令。

  其实,在办养殖场的这些年里,韩全安也遇到过不少挫折。

  2003年的非典,人们谈禽色变。

  2008年和去年的禽流感,让人们更是对禽类唯恐避之不及。

  很多养殖户看到市场行情不好,陆续退出,但他却咬牙坚持下来了。

  养鸭,守得住的才有出路。

  韩全安淡淡说道。

  与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相关的文章:1.返乡农村创业致富事例2.农民返乡创业典型事例3.回乡在农村创业致富事迹4.农民返乡创业致富案例5.返乡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0a114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b.html

《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