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赏析《歌唱祖国》赏析

发布时间:2020-04-08 07:10: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歌唱祖国》是一首传唱广泛、脍炙人口的歌曲。歌曲的作者王莘1938年到延安鲁艺学习,师从冼星海、吕骥、向隅,多次担任《黄河大合唱》中王老七的角色领唱。在抗战如火如荼的背景下,193977日,陕北公学、鲁艺等四所学校组成了华北联合大学,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那天,鲁艺全体师生冒着倾盆大雨演唱了 《保卫黄河》。惊天的歌声与雷电交织的怒吼,让参加演唱的王莘激动不已。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首好歌,可以唱得人热血沸腾、听得人激情澎湃。这个抹不去的难忘经历,成为后来王莘创作的动机与动力,也是广播剧《歌唱祖国》的生发核心。

  广播剧《歌唱祖国》不仅讲述了歌曲诞生、流传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作者王莘的传奇经历,也为我们每个唱过这首歌的人提供了再一次通过歌声回望岁月与经历的机会。在歌声的回望中,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故事。

  这部广播剧采用了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时空的交错中,作品用声音逻辑建立起了作品的叙事逻辑和叙事节奏,让六十年的歌曲传唱和其中的故事,具有了广播剧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这部作品的结构很巧妙。它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演唱这首歌切入,让历史与今天瞬间变为立体的两条线索,叙事也就此变得空灵起来。已经故去的王莘与现实中的林妙可对话,以及这种与当代人天上人间的对话方式,创造了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转化的叙事空间。这种时空上的跳跃与对话,让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变为了情感与心灵交流的过程。故事的线索丰满了起来,不再呈单一的线性发展。创作者、剧中人、听众,能够在这样的立体框架中同时进入一种相通的经验状态。不同的时代相通的情境,不同的心境相同的认同,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因情感共鸣而产生情感认同。时代的变化,情感的流动之间,形成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感染力。

  机缘巧合,是这部广播剧又一个成功的重要因素。听众对这首歌的熟知度,以及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背景,固然都为这部广播剧作品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成功基础。而奥运会上林妙可演唱《歌唱祖国》则成为这部广播剧可遇不可求的机遇,为这部作品添上了神来之笔。一件刚刚发生的、具有时效性和永久记忆价值的事情与正在创作的作品相关,可以想见创作者的欣喜。当这个社会热点成为作品的重要元素被运用的时候,不仅拉近了它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也无意中成就了这部广播剧特别的结构方式,使得历史与今天的线性承接在立体的叙事空间中变得饱满、具体和深刻。这个热点事件,让广播剧《歌唱祖国》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显现出了现实意义。

  唱着这首歌,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变化与相同的表达;听着这部广播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文化符号构建的历程。

  资料来源于《歌唱祖国爱国主义教育情境文学读本》(瞿新华著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49d54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d.html

《歌曲赏析《歌唱祖国》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