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名山县基本概况(来自名山土壤)

发布时间:2012-06-13 11:10: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

我县地处川西个原西南边缘,北半部属岷江流斌,南半部属青衣江流域。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一103°23′,北纬29°58′一30°1′。版图近似矩形,东西长约64公里,南北宽约61公里。幅员面积616.88平方公里,合925319亩。东临蒲江,西靠雅安,南连丹棱、洪雅,北接邛崃,县城坐落西南隅,距雅安市17公里。 全县辖3个区,1个镇,22个乡(调查时为公社),192个村(调查时为大队),1244个组,县属1个农场和1个茶场,地属劳改农场1个,位于县城东部(附名山县行政区划图)。

县境内大部为老冲积台地,南北两端有较为开阔的冲积平坝,东南和西北边缘为低山地形。低山广泛分布着砂岩,丘陵多出露尼岩和页亡,台地复盖着大量第四纪黄色堆积物(即老冲积)。南北部份和低山地区之间的气侯差异较大,低山与平坝、丘陵的植被也不相同。这些较为复杂的自然因素,加之长期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类型。

第一节 地形地貌

我县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天台山一籍江雁行带、成都凹陷和熊坡——盐井沟雁行带结合部。县境西北边缘为蒙顶山背斜。地层向东南倾斜50°左右。东南边缘为总岗山背斜的一部分,地层向西北倾斜60°左右,并有一较大逆断层。西南角为地层顷斜30°左右的金鸡关背斜。西部为名山向斜,呈南北走向,核部平坦开阔,两冀倾斜25°左右。中部和东北部为成都凹陷南端,系一西南高,东北低,开口朝北的“撮箕”形,地层多呈水平分布。此外,在东南部尚有三个小背斜和两个小向斜。 我县地形三面环山,中部和东北部坪岗交错,溪谷纷呈,整个地形犹如“U”字,为川西南台状丘陵地区之一。县境最高点为蒙顶山颠,海拔1440米,最低点为红岩乡的小河子,海拔557米,全县相对高差883米,地貌类型以台状丘陵和缓丘平坝为主,仅在县境边缘有低山分布。沿名山河、延镇河、百丈河沿岸一、二级阶地,属缓丘平坝,海拔650米以下,占幅员面积的22.1%。蒙顶山、莲花山、,总岗山一带属低山地貌,海拔850米以上,占幅员面积的13.7%。其余大部地区均为台状丘陵地貌,可分出一至五级阶地,海拔650-860米,占幅员面积的64.2%。其中,城南、前进、车岭、红星等地为低丘坪岗、冲沟多为中谷和宽谷,海拔650700米,占幅员面积的82.9%,新店、红光、中峰、解放等地为中丘坪岗,冲沟多为中谷,海拔700800米,占幅员面积约27.8%;城东、万古等地为高丘坪岗,冲沟多为窄谷,海拔700-850米,占幅员面积的3.5%。

第二节 农业气候

我县属中纬度内陆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变化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适宜于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茶叶、果树、桑树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早春多寒潮,秋季多绵雨,日照扁少,是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因素。

1958198023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5.5℃变幅为14.716.1℃。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月,为245,最低气温在1月,为5.3℃。极端最高气温为34.7,最低为-5.4℃。全年稳定通过10℃的天数为241大,始期323日,终期119,积温为4772.5度。 稳定通过12℃为221天,始期330日,终期115,积温为4530.1度。全县气温变化不大,东北和西南缓丘平坝气温略高。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年均温16℃左右。西北和东南低山区,气温较低,年均温1314℃,农事季节比丘陵和平坝地区推迟710天。

全年降水量1519.9毫米,最高年2118.7毫米,最低年1107毫米。降雨日数21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8.1%,夜雨较多,夜间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69%,故有“天漏中心多夜雨” 之说。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2.6%。其中78月暴雨较多,累年平均7月份1.7,82.O次,共占全年暴雨次数的77%。往往造成局部性洪涝灾害。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是由西向东递减,西部蒙顶山全年降水量2125.4毫米,东部的茅河为1251毫米。由于降水频繁,相对湿度较大,累年各月平均对对湿度为82%。9月和10月最高,均为86,5月最低,为77%。全年蒸发量1029.6毫米,占降水量的67.7%。仅春未、夏初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某些年分有短暂旱象威胁。

全年无霜期298天,最长年344天,最短年258天。初霜期为1211日,终霜期为215日,年平均实际霜日12.3大。

阴雨天多,日照偏少,年平均阴雨天数为277.2天,全年日照时数仅1053.5小时,日照率为24%。其中89月为772.4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3.3%,大春生产具有较大的光能资源优势。

全县农业气候比较稳定。全局性的严重灾害性天气较少。累计年平均发生干旱0.91次,大风3.2次,暴雨4.8次,洪涝1.3次,低温4.6次,冰雹0.51次,均属局部性危害。

(附名山县主要气象要素表)

1-1 名山县主要气象要素逐月统计表

第三节 成土母质

我县地域较小。生物气候仅在土壤形成和演化方向上给予影响,成土母质对土壤类型、分布和性质上的作用则是十分直接而明显的,因此在土壤分类中,特别是在土属一级的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县出露地层较新,有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以第四纪和白垩纪为主。主要成土母质有8种:侏侏系上统蓬莱镇组,白垩系上统夹关组、灌口组,下第三系名山群,第四系中更新统老冲积物,全新统紫色新冲积、黄色新冲积和再积黄壤。夹关组和灌口组呈条带状分布于县境西北和东南两侧,名山群主要分布在西部名山向斜核部,河流沿岸为新冲积,广大坪平岗丘陵地区为老冲积,蓬莱镇组仅在低山区有零星出露。各种母质的属性和成土特点如下:

1、近代河流紫色冲积物:分布于名山河,延镇河沿岸,厚度为08米,表层细粒,下伏砾石层。成土通透性好,宜种性广,肥力较高。

2、近代河流黄色冲积物:主要分布于百丈河、两合水沿岸,系流经老冲积黄壤区的流水搬运而成,成土粘沙适中,肥力较高。

3、再积黄壤:主要分布在百丈河二级阶地后缘,系三级阶地以上老冲积黄壤经洪水搬运而成,有的复盖在紫色冲积层之上,有的埋藏草质或木质泥碳层次,成土理化性状老冲积黄壤为优。

4、老冲积物;系冰碛或冰水碛泥砾,全县丘陵坪岗地区皆有分布。就成因类型而言,一般由上部冰水沉积层和下部冰碛层两大单元组成。与基岩灌口组或名山群呈不整合关系,表层为橙黄色或灰黄色粘土,有的粘土层下有砾、卵石层,下部为橙黄色或黄棕色冰碛层。砾石成分复杂,有石英岩、黄砂岩、粉砂岩、花岗岩等。磨园度好,无方向性,分选性差,大小混杂,砾径2-50Ccm,而以2-18Cm居多,其间为粘士充填。成土质地粘重,酸性反应,肥力较低,耕地多开辟为水田。

5、名山群,主要分布在城西、紫霞、城东、城南、建山等地,为湖相~咸水湖相沉积岩。上段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泥质粉砂岩)灰黑色泥页岩及暗棕色泥质角砾岩、灰绿色泥灰质角砾岩,有石膏或芒硝层。下段为砖红色灰质或泥质粉砂岩,夹少量紫红色泥岩。底部为暗棕色灰质岩屑粉砂岩。成上泥性较重,中性反应,保水保肥性能较好,作勿产量较高)

6、灌口组:紧靠名山群,呈条带状对称地出露于名山向斜和蒙顶山背斜、总岗山背斜翼部、为河流相——咸水湖相的沉积岩。上部为棕红色泥岩夹泥灰岩、杂色页岩;中部的泥岩夹角砾状泥岩、泥灰质角砾岩及粉砂岩,有石膏或钙芒硝层,下部为细砂或粉砂岩。成土特点与名山群相似。

7、夹关组:主要出露在低山中上部,为河流一一滨湖相沉积岩。以红紫色厚层、块状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泥页岩,底具砾岩,其厚层块状砂岩为优良建筑材料。成土带沙性,酸性反应,有的已黄化,肥力较低,但适宜种茶。

8、蓬莱镇组:县境出露较少,仅在马岭观音堂、建山癞巴石有少量分布,属浅湖相沉积岩。本组地层以棕紫色泥岩为主,由下往上,砂岩、粉砂岩夹层逐渐减少,中上部夹三层泥灰岩,有的含砾砂岩及砾岩。成土多为微碱性。土壤盐基物质丰富,水田产量较高,但旱地多含砾石。

此外,在中峰甘溪沟沿岸尚有少量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厚度为0-30米,上部细粒,下部砾石,泥粒比老冲积粗。砾石比老冲积小,但夹砾量大,成土性质与老冲积类似。

(附名山县土壤母质分布图)

第四节 水文水系

我县溪河较多,渠埝纵横,塘库密布,水源丰富,水质良好,已基本实现水利化。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外来过境水,地下水利用较少,据水利部门资料,按80%保证率计算,全县年平均水量7.43亿方,其中自产水6.94亿方,平均每平方公里123

万方。地下水埋藏较深,除各级阶地的阶面和冲沟下部低洼处外,一般地下水位都在1米以下,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多形成潜育性土壤,如冷浸田、硝烂田、鸭屎泥田等。

我县自然河流分属青衣江水系和氓江水系,其流域分界线在横山庙一余光坡一新庙坪和尚老一太阳坪一月儿岗一骑龙场一老峨山一线。属青衣江水系的有名山河、延镇河;属岷江水系的有百丈河、两合水、朱场河。这些河流多源于本境,源近流短,水量较小、水位季节性变化大,不通船只,仅供灌溉和发电。各主要河流的基本情况列入下表。

12名山县主要河流特性表

我县外来过境水,主要是玉溪河引水工程的灌溉水,除主干渠外,已配套建成万星、名左、中廖、建西4条支渠,总长67.9公里;分支渠5条,长46.4公里,斗渠24条,长124.3公里。全年总引水量4950万方,控灌面积408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4.5%,海拔800米以下的农田多能自流灌溉。

第五节植被状况

我县虽然农垦历史悠久,垦殖指数已达48.7%,但自然植被保存较好,全县现有森林面积22.4万亩,加上经济林木,森林复盖率为248%。

全县栽培作物种类较多,大春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苕、黄豆、巴山豆等,甘蔗、花生、芝麻、烟叶、黄麻也有少量种植。小春主要种植小麦、油菜、葫豆、豌豆、洋芋。以紫云英为主的绿肥作物也有一定面积。在县城附近,还有少量的蔬菜专用地。

我县自然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林种、树种的分布情况如下:

1、低山地区,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为主,落叶阔叶林也较多。常绿阔叶树有扁刺拷,全苞石栎、石栎、丝栎、栲、刺果米储、十大功劳、雅安琼楠、白毛新木姜子、润楠、杜英、薯豆、灰木、木荷等。常绿针叶树有杉木、马尾松等。落叶树有栓皮栎、麻栎、桷栎、杨叶木姜子、山胡椒、领春木、珙桐、灯台树等。地被物有四块瓦、大蕨箕等。

2、坪岗丘陵地区,在老冲积黄壤上,以马尾松林为主,但也有大量常绿阔叶树生长,如黄杞、灰木、川灰木、大头茶、栲树、油茶等。还有少量落叶阔叶树如麻栎、八角枫等。主要地被物为铁芒箕。在紫色土上,主要生长栓皮栎、柏树、杉树、桤木、水香、桢楠、黄荆、马桑等。

3、缓丘坪坝地区,除马尾松外,还有杉树、麻栎,丝栎、桢楠、栓皮栎、山茶、柏树、桤木等生长。

4、道路、溪河和渠系防护林主要有桉树、云南梧桐、干丈、枫杨、柏杨、桤木、苦栋等树种,农村住宅周围多种植竹子、桢楠、香樟、茶叶、柑桔等经济林木。

第二章 农业生产概况

我县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是雅安地区粮、油主产区,也是全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982年,全县总人口48341户,233952人,其农业人口45719户, 222422人,占95%。农业劳动力96599个,占农业人口的43.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9.2人。集体耕地238281亩,人平1.08亩,劳平2.63亩。耕地中田多地少,水田188859亩,旱地49422亩,田土比为3.8: l。县境自然条件较好,林地面积较多,全局性严重灾害较少,农业生态环境较为优越,因而农业产能够稳步地发展。全县粮食总产25881万斤。比建国时的1949年增长3.2倍,人平生产粮食1118,亩平生产粮食1043斤,为匡家提供商品粮食5409万斤,商品率为21%,人平243斤。由菜籽总产1054

万斤,比1949年增长34.1倍。全县有耕牛16993头,其中役牛11833头,每牛负担耕地20.1亩,每14亩地有1头耕牛。年末生猪存栏6710只,比1949年增3.5倍,人平0.79只,亩平0.74只。全年出槽肥猪112848只,向国家交售肥猪64457只,商品率为57.1%。茶叶是我县主要多种经营项目,全县有茶园18386,采摘面积11272亩。生产细茶6800,粗茶7000担。茶叶产量为949年的2.32倍。其它如养蚕、水果等多种经营项目也有较大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1982年人平分配粮食742斤,分配收入162元。

第一节农业经济结构

我县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198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计算)7238万元,其中种植业4960万元,占68.5%;畜牧业1284万元,占17.8%;林业580万元)占8.0%;工副业399万元,占5.5%,渔业15万元,占0.2%。

在种植业中,粮食比重最大,产值3985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80.4%、经济作物产值520万元,占10.5%,其它作物产值455万元,9.1%。在畜牧业中,生猪居于首位,产值为1004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78.2%。由此可见,我县农业经济基本上是“粮、猪结构”,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5%。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积攒有机肥料,维持和提高地力,促进各类作物的持续增产。但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出发,应当大力发展林业、忖业和渔业,以便进一步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内部各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作物栽培制度

建国以来,我县的作物栽培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1949年,全年作物种植面积257600亩,复种指数为108.1%,几乎是一年一熟。从光热条件看我县是“三熟不足,两熟有余”,扩大复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到第一次土壤普查前一年的1957年,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到382806亩,复种指数为160.7%。1982年,全县作物种植面积425134,复种指数为178.5%,比1949年净增70.4,1957年净增17.8%

目前,水田的主要复种轮作方式有:①冬水田一中稻,5.4万亩,占水田的28.6%,②小麦一中稻,5.6万亩,占29.6%;③油菜一中稻,4.8万亩,占25.4%;④绿肥一中稻,2.6万亩,占13.8%;⑤其它如洋芋中稻,叶烟一中稻等,0.5万亩,2.6%

旱地的主要复种轮作方式有:①冬炕地一玉米(黄豆),面积1.1万亩,占22.4%;②小麦一玉米红苕,1.5万亩,占30.6%;③小麦玉米(杂粮),0.5万亩,占10.2%;④油菜一玉米一红苕,0.7万亩,占14.3%;⑤葫豌豆一玉米(杂粮),0.8万亩,占16.4%;⑥饲料一玉米(杂粮),0.3万亩,6.1%

现阶段的复种轮作方式,耕地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的种植面积较大。共种植33.6万亩,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79.6%。但豆科作物和绿肥等养地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全年仅种植5.6万亩,其中小春3.7万亩,大春1.9万亩,分别占耕地的15.5%和7.9%。从长远看来,对于培肥地力是不利的。同时,全县尚有冬水田5.4万亩和冬炕地1.1万亩,也应采取积极方式加以利用。

第三节 作物产量水平

我县粮食作物大春以水稻、玉米为主,小春以小麦为主,豆类和薯类作物较少。经济作物种类单一,主要种植油菜,叶烟和黄麻仅有少量栽培。1982年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列人表21

从作物产量构成看,粮食作物产量以大春为主,大春粮食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8%,小春粮食产量仅占12%。大春粮食又以水稻为主,水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7.2%。其次是玉米,其产量占18%。小春粮食产量以小麦为主,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1.2%。经济作物同粮食作物相反,主要在小春一季种植,大春经济作物较少。1982年油菜种植面积占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94.5%,其产值为390万元,占全年经济作物产值520万元的75%。

第四节 耕地施肥状况

我县饲草丰茂,耕牛发展较好。同时,每年约有5000万斤粮食用于饲料,因畜牧业发展较快,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有机肥料。尽管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化肥使量大幅度增长,但目前农家肥仍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氮素养分有机肥和无机肥用量接近外,磷和钾养分的有机肥均多于无机肥;1982年,全县共施用化学肥料22171吨,其中尿素8745吨,碳酸氢按7033吨,硝酸铵361吨,过磷酸钙10168吨,复合肥164吨,氯化钾700吨,平均每亩耕地使用化肥186.1斤。全年共施用农家肥19亿斤,其中人粪尿1.5亿斤、、猪粪水12.0亿斤、牛粪4.2亿斤,其它1.3亿斤,每亩耕地平均7970斤。全县每亩耕地的氮、磷、钾纯量施用水平如表21所示。

21 名山县一九八二年肥料施用情况

第五节 农业技术装备

全县水利工程初具规模,基本实现自流灌溉,现已建成各类水利设施920处,其中引水工程206处,蓄水工程655处,机电提灌工程76处,年引蓄提总水量7258万方,有效灌面18.2万亩,占稻田面积的96.4%。其中玉溪河引水工程年引水量3760万方,能控灌稻田15.9万亩。经过多年农田基本建设,全县已建成高产稳产农田8.5万亩,其中条田7000亩占。

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8处,装机22台,容量9163千瓦,年发电量400多万度。雅安电网供电和本县发电,农村用电生产队已达1062个,占生产队总数的85.4%。农机装备已有一定基础。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2809台,31218马力,每100亩耕地有农机动力11.8马力。农业机械中有拖拉机86台,手扶式拖拉机735台,共11755马力。1982年机耕作业22万亩,占全年可机耕作业面积65.1万亩的33.8%

交通运输条件较好,有利于城乡物质交流。全县有省属公路1条,县属公路4条,全长134公里。还有802个生产队修建了机耕道,共354条,总长688公里。除少数山区生产队靠人力运输外,大多数生产队实现了运输机械化。

土地利用分区划分

二、名山河、延镇河沿岸中丘中谷砖红紫泥土区

范围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名山河和延镇河中下游,包括城南、永兴乡全部,城东乡的平桥、余光、官田、双溪、双田、长坪、五里村,紫霞乡的箭竹、紫霞、德福、德光、同心,小河坪村,城西乡的槐树、卫干、名凤、水碾、梨花、大弓、:槐溪村,红岩乡的金龙、肖煽、红岩、罗偏付,前进乡的捕水、两河、双合、桥楼、苏山、清河,六坪、新市、林泉村,车岭乡的桥路、水月、中居、岱宗、天池、悔沟、金刚、石城、骑岗、吉全、五花村、红光乡的大同、南林、中坝、山河村,双河乡的骑龙、扎营、金鼓、六合村,共73个村,502个组。人口89421人,占全县402%。耕地面积8213008亩,占全县3428%。

区域特点

1、地形为中丘中谷带坝,海拔557e50米,在高山河、延镇河沿岸,均育部分一、二级阶地构成的平坝,如宫田坝、大弓坝、赵坝、黄坝、袁坝等,历来是县内农业生产发达的地方。

2、气候暖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163“乙年降雨量13201600毫米。

3、土壤类型以灌口组和名山群发育的砖红紫泥土为主,全区共有4484i 5亩,占耕地的546%。其次为老冲积黄泥水稻上和旱地,全区共有212867 8亩,占耕地的259%。此外,在冲积坝中,分布着12399亩紫色冲积水稻土,占耕地的151%。

4、林地较少,全区仅有林地11898亩,林田比为1269,为全县森林复被

最差地区。

5、除河谷平坝和沟僧外,旱地较多。全区有水田58 7 3 757亩,旱地233921亩,水土比为2511

主要生产问题

1)丘陵地区旱地倾斜,林木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2、平坝和沟僧地区区域性排水不良,无固定排灌系统,大春串灌串排,小春遭受湿害,影响小春粮油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3、绿肥种植较少,用地和养地结合较差。本区人口密集,人多地少,人平耕地092亩,土地利用率较高。小春绿肥面积较少,常年种植6400亩,占耕地的78%⑤

4、土壤缺素问题较为突出。1982年,全区砖红紫泥土发生玉米因缺锌引起的“白苗花叶”面积13500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78%。全区有46 0 0多亩硝烂田、深足田水报发生缺锌坐克,喷施锌肥后收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过去本区紫色土施磷较少,近年来紫霞、城西、红岩、前进、红光等地反应紫色土施磷肥效显著。据紫霞乡在紫色大土泥上试验,、亩用过磷酸钙75斤,小麦比不施饿增产563709%。

5、在名山河、延镇河沿岸,有部分农田在暴雨季节常遭受洪水为害,冲毁作物,冲走肥土。

改良利用意见

1、整洽坡面水系,坡地改为梯地,大搞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本区适生树种有杉、柏、榨木、按树、石烁、千丈、枫树、苦栋、帧捕、香樟等,还可以栽种黄荆、马桑,一则解决烧柴问题,二则可以增加有机肥料。

2、在平坝和沟槽地带建立健全排灌系统,切实做到排灌分家,减少养分流失,消除小春湿害,进一步提高小春粮油作物产量。

3、本区复种面积较大,施肥水平较高,大小春粮油作物产量皆属全县较高水平,但绿肥面积很少,长此下去不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今后,应当把绿肥和豆科作物纳入轮作制度,力争绿肥和豆科作物占耕地的15%以上。在小春用地较紧的平坝地区,可种植短期绿肥,既不防碍种植小春,又能增加饲料和有机肥料。

4、调整小春粮油作物布局,提高小麦和油菜单产。根据本区旱地较多,油菜比小麦耐湿等特点,在小春作物安徘上,要大力推广“油菜下田,小麦上地”的做法。据全县48个组的调查,水田小麦亩产比旱地低61斤,而油菜亩产却高16斤)

5、增施磷钾肥和微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在继续施用农家肥和氮素化肥的同时,要注意施用磷肥和钾肥)据城东乡试验/在砖红紫色小土上亩施钾肥17斤,小麦增产30%;亩施钾肥20斤,水稻增产109%。对砖红紫泥土和中性、石灰性红紫色水稻土,要注意施用锌肥,仿上水稻坐焚和玉米守白苗花叶”现象的发生。

6、全区有4000亩紫色冲积鸭屎泥田和砖红紫泥鸭屎泥田,群众反应在施肥上很难掌握,在后期往往容易发生“枪叶”“呛壳”。据紫霞乡试验,适量施用氮肥9增施磷

肥和钾肥,“晾泥”35天栽秧,“每窝有秧苗010片时排水晒田:便可消除后期疯长、“呛壳”现奢,一般亩产1000厂·以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c3517701f69e31433294ce.html

《四川雅安-名山县基本概况(来自名山土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