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

发布时间:2020-06-11 07:2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葬花吟》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选读》的一篇重要课文。《葬花吟》是黛玉葬花情节的高潮部分,也是林黛玉感叹自身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写得特别精彩,在

风格上仿效初唐时期的歌行体,在抒情上淋漓尽致。

二、 学情分析

因为《葬花吟》这首诗比较长,有些地方的词语理解较有深意,所以在学习之前将本诗的大意进行了相关的解读,这也是了解文本的重要前提,学生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概括林黛玉的形象特点及她的悲剧命运。

2、细读文本,体会诗中抒发的复杂情感以及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3、认识《葬花吟》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和学习目标3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六、知识链接:

脂砚斋对于《葬花吟》批语:

(1)“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

(2)诗词文章,试问有如此行笔者乎?

(3)“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畸笏。

(4)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掷笔以待。

(5)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6)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

七、教学过程:

[预习研讨]

1、解释词义:底事:什么事 一抔净土:花冢,现指坟墓 侬:我

补充: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

2、黛玉葬花情节回顾:

时间:四月二十六日(芒种日)地点:沁芳桥畔 人物:林黛玉、贾宝玉 心境:痛苦凄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 原因:怨宝玉不开门一事而产生误会,看到落花勾起伤春愁思,寄人篱下的身世等

[文本研习]

【初读文本, 整体把握】

1、阅读文本,概括林黛玉的形象特点以及暗示此人的结局命运是什么?

明确: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多愁善感、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向往爱情自由平等)

结局:泪尽而逝,花落人亡。葬花,就是林黛玉的命运写照。

【细读文本,局部探究】

2、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试分析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明确:(1)抒发身世之慨和孤苦无助的悲凉心境。(父母早亡和寄人篱下的生存处境)

(2)由惜花伤春引发对青春易逝、生命消逝的感伤。

(3)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现实的愤懑和控诉。

(4)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爱情求而不得的抑郁之情。

(5)无法把握命运的悲慨和对生死的感悟。

3、阅读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反问、拟人、顶真等手法。

(2)独特视角: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林黛玉的情感世界。

(3)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相结合。

(4)语言方面:抑扬顿挫。诗句以七言为主,很遵循格律,有音律之美。但不拘束于七言,以长短句来抒发,以感情的波澜来作取舍。

(5)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比、用典等手法。

【三读文本,拓展提升】

4、你是否同意将《葬花吟》从《红楼梦》中删除,请说明原因。

明确:(1)《葬花吟》是小说中诗歌和人物紧密结合的最高度和典范。既塑造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和无人能比的才情,也是林黛玉悲悼自身命运的哀音。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和生命意识。

(2)诗中对人物的命运预示与整部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潜在地预言了大观园有生必有灭,有盛必有衰的凄惨结局,也委婉地传达了红楼诸艳“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命运悲剧。

(3)情节上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林黛玉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

八、课堂小结:假如林黛玉没有《葬花吟》的美饰,她将显得多么死灰,假如这一回没有《葬花吟》的装点,它将显得多么枯槁,假如《红楼梦》这部巨著没有《葬花吟》的点缀,它将显得多么干瘪!《葬花吟》可说是林黛玉生命的呐喊,林黛玉灵魂的控诉。

九、课后阅读:江苏卷作文题: 请以“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

水边的女人

我看见西子浣纱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虞姬临江的哀叹。

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

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

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逝者如斯看到了随波而去的落红你想到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

但贾府并不是一个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觉得你在被束缚被一堵堵围堤挤压着仿佛就要成为一潭死水。你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

海棠诗社或许就是一次吧。

当你写下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你的灵动已一览无遗地展现在那一尺白宣之上。然而,李纨却把胜者的皇冠戴在了那个只会写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钗头上宝钗用她特有的淑女风范展现了大家闺秀的自重而黛玉你又输在何处?

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试问你输了吗? 没有恰恰相反你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

为什么碧蓝的清池不会改变它的颜色? 智者乐水欣赏的就是它的灵性与矢志不渝的心志。黛玉你总是在这么抗争着为着你的初衷也为着你不变的灵气。

也许你已经头破血流也许你带着那一丝永远的悔恨辞世然而如水的你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

面对封建的枷锁你选择了水洗一身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

——水边的女人……

点评:作者巧借对《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的深厚积淀,将“水的灵动”的主旨演绎得淋漓尽致。黛玉虽是“一泉清流”,但在贾府这“一潭死水”里,她“被束缚” ,被“挤压”,“已经头破血流” ,但面对封建的藩篱 ,世俗的偏见 ,她在灵魂的深处“还在抗争 ,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于是在灵动的水边 ,她写下了《葬花吟》 ,赋出了《唐多令》 ,“提锄揽篮 ,收一方落红 ,扶柳洒泪 ,送一池飘絮”。“智者乐水” ,黛玉这位“智者” ,这位“水边的女人” ,为着“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 ,“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在考试这一特定的时空里 ,作者能对名著作如此大胆的剪辑和重组 ,对诗句作如此灵动的化用和镶嵌 ,实属难能可贵。(荐评教师 姜有荣 )

十、教后反思

《葬花吟》是较为有名的篇目,作为林黛玉诗词中的代表作,学生们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还要进行探究,在这节课的共同学习后,我有以下的反思:

一、 诗歌要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美

如何保证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压力下诗意地学习,诵读便显得愈加重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些诗句无不在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因为这首诗比较长,并且在课前学生已经熟读了,所以,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的不明显,其实,阅读可以采用齐读、默读,朗读、带感情读、速读等不同方式。每篇文章根据特点的不同,可以节选相关的部分来阅读,也能体现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二、 教学设计切忌面面俱到

一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诗歌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丰富的内容便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重点,而这节课,我主要是在情感方面对文本加以体悟,在本诗的艺术特色方面加以学习。但是因为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导致问题的探究有点滞后。在讲解的过程中,问题设计的巧妙和问题的指导要具体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有效性的体现,特别学生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师生的问答中,学生的主体性有所体现,但是生生问答和师生质疑的方面,还有所欠缺,但是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来体现自己的看法,不过对问题的探讨深度还需要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所以,老师在问题的深度方面就讲解得多一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智慧之光,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教学语言要简练,优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对于一节成功的课堂,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必不可少。准确简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风却幽默,富有情感和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在学习上给学生以激励和启发,而且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一堂课中,老师不论是引导学生回答相问问题,还是小结,抑或是导入新课,都要做到这一点。

总之,通过这次展示课,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感触颇多,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10cf7393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f.html

《葬花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