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查三问三思心得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查三问三思心得体会范文
“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务实之举,是促进山西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长治久安、提升干部整体素质的重大举措。只有“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才能使干部和群众之间生成“瓜与藤、鱼和水”的不可分离关系,进而打通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奉献”。专卖稽查的主要任务是服务,服务就意味着奉献,没有奉献就搞不好服务。要围绕“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目标,开展服务工作。要甘当“不为名利的小草、乐于奉献的蜜蜂、恪尽职守的螺丝钉”。最大的规律就是“无规律”和“不由自主”,要想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有所突破,就必然要舍弃一些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不搞攀比,不图名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工作岗位当成奉献的舞台,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践行“三严三实”,领导免不了要在台上讲,但不能只说不做,更不能言行相悖,台上一套,台下又是一套。近几年来,为何一些“令箭”变成了“鸡毛”?为何“四风”屡禁不止?深究其因,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某些领导没能率先垂范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一些干部自身不硬,害怕动真格的,只好在嘴上“唱廉”、“言禁”,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己不正,焉能正人?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央在“他律”和“制度导向”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四风”禁令,对党员干部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约束,并紧密编织制度的笼子,不仅起到了端正党风的作用,也获得了淳化民风的效果。但“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与反复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会一蹴而就,“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徙木立信”。总书记提出了“三严三实”,作为作风建设的基本遵循,就是要防止不良作风反弹,确保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是全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再整装、再启程。
(为挂钩联系村做实事好事,解决困难问题。在民情分析会和走访过程中一致认为解决进出村道路状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针对这一实际,我局深入各自然村现场调研道路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意向性明确了年内可以建设或改善的路段,力争为挂钩联系的两个村各争取一项交通建设项目。我局挂钩联系的两个村都属于山区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工作经费较为紧张,为此我局从仅有的工作经费中挤出2万元给予各村1万元的经费补助,确保“四群”工作的顺利开展。上半年共解决困难问题8个。农村要发展,支部是关键。基层支部书记是我党在基层的“看门人”,这支队伍对农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从走访的村来看,发展较快的村,都有一位好的带头人和一个战斗力较强的党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凡是党建搞得好、支部强的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涌现得多,发展得也越快。为群众解决小问题,提供小服务,村里基本保持和谐,这是小稳定;为群众解决奔小康的大难题,

这是大服务。有了大服务,群众的心才能安定。而有的村发展不快,就是支部班子不稳,没有好的带头人,农村发展也没有像样的思路和措施,最后就像焦裕禄同志说的:“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党支部,是农村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会议强调,汉中质监系统全体人员要主动作为,大胆创新,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要认真研读,从中汲取工作的动力,为我们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源泉。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当地的村民,对村委会干部也进行了访问调查。发现,该村以往主要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粮食作物又主要食自给自足,仅少部分通过饲养家禽等转化为了经济收入,土地的平均年收入食4000元左右。近年来,该村以“发展产业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山多地广的优势,引导村民对土地进行了“多样化”经营,引入大量经济作物,同时保证自给粮食作物的种植,每亩土地的年平均收入至少增加了500元,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效用。
焦裕禄精神的实质,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也是全党学习的榜样。
“我是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但我也是一名人民群众。只有置身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所需和愿望,才能更好地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我们不应在内心里和表面、形式上把自己当个官,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内心坦诚,宁静致远,取得好的工作成绩。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机关工作,受党培养教育二十余年,从科员晋升到副科级、正科级直至副县级领导干部,很不容易,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但面临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我要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优良品质,严防褪化变质,走上歪路,误入歧途。
多形式促农增收是“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的中心工作。首先,以“两个一亩”为目标、两个“一百万为抓手”,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我们从改善种植结构、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入手,提出了“两个一亩”目标,即人均一亩水浇地、人均一亩经济林。围绕这“两个一亩”目标,我们总结归纳群众的鲜活经验和实际需求,提出了“两个一百万”,即设立一百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设立一百万元营销扶持资金。前一个一百万抓生产,后一个一百万抓营销,让农业走上“安全、有机、无公害、可追溯”的高端发展道路。其次,抓好土地流转这一农民增收的关键着力点。实践证明,土地适度集中,提升产出率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我们推行土地确权,让群众手中有了“地是自己的”相关凭证,从而放心地流转土地。目前,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一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从一些种植大户的鲜活经验来看,土地流转不仅仅是简单地集中,更要把重点放在集约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上。再次,以“六化”为统领,探索一体化发展,

即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和城乡生态化。城镇化的本质是“三农”问题,关键是产业问题。通过“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众多同行业企业在同一个空间内集聚,形成集群化的园区,也在当地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社区,除了保证就业人员吃、住、行,还解决教育、医疗、娱乐、通信等问题,这些功能完善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工业集群得到发展后,更多的农民就会离开土地,到园区就业,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后,土地流转、规模化集约种植也就成为了可能,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又会同步推动城乡生态化,在解决了“物的城镇化”的同时,更解决了“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问题。
“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既惠民生又炼干部,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双赢举措。民生要靠真情聚,粗茶淡饭有真香;上万儿女下夕烟,不见民富誓不还。县域处在落实、落地的关键环节,搞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做好全局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解决具体入微的小事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在一次走访中哪怕只给群众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也会让老百姓感觉干群之间的渠道畅通了,只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就会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就会社会和谐稳定。
“三查三问三思”是引深“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的有效途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运城市委安排部署了“查与群众感情深不深、与群众距离远不远、群众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问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主题讨论活动。“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有效破解了“行”的问题,“三查三问三思”则解决了“知”的问题,两个活动互为促进,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一个服务了群众,一个提升了信仰,让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切实打通和拉近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心中牵挂群众多了,和群众的感情深了,安排工作时就会考虑群众多,就会从基层和群众中主动学习鲜活的经验和做法。舒适的沙发椅会让干部泡出一身“机关病”,硬实的小板凳才能让干部接地气。只有把“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长效化、责任化,固化下来,才能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2304af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9.html

《三查三问三思心得体会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