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大一统时期——秦 汉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
[复习目标]
1.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结合秦朝政治、经济状况认识秦的历史地位。2.分析西汉初、汉武帝时、东汉初,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实施的措施、作用、实质,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分析、评价秦、西汉、东汉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和弊端。
4.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较秦、西汉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培养分析比较历史问题和把握内在联系及规律的能力。5.掌握秦汉时期建立的各项政治制度,理解“汉承秦制”,把握秦汉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认识秦汉所开创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6.分析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影响。
7.分析、比较秦汉实行的民族政策、采取的重大举措和结果。把握秦汉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认识秦汉民族关系的主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分析、比较秦末、西汉末、东汉末政局的特点和统治危机的表现,正确评价秦末农民战争、西汉末农民战争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及作用。
9.全面、正确地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的政绩和历史地位,提高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个人和历史发展的关系。[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实施了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此后,昭宣中兴,又进入高峰时期。在外戚和宦官干政,政局混乱的形势下,王莽夺权建立新。短命的新朝,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大一统局面的时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维持了四百多年的统一局面。政治上,秦汉开创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发展。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文化交流,秦汉文化有了重要发展。2.秦汉时期政治
(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

想。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首先建立皇帝制度,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保证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此外,秦始皇还颁行了统一法令,严密控制六国贵族势力,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秦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承秦制”西汉仍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因有革。在地方上,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与秦汉封建制度处于初步发展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在此期间,也曾出现过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并导致了七国之乱;东汉末年豪强势力膨胀,割据因素增长,中央集权一度削弱。但整体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起来了。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古代国情的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3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
秦汉时期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和黄巾大起义。这三次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一是封建徭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二是封建统治残暴,三是政治黑暗。陈胜起义以反对秦的暴政为号召,赤眉起义军、黄巾大起义的反抗目标是封建皇帝。这三次大起义,都直接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封建统治者在新王朝建立后对封建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3.泰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封建统治阶级发展经济的措施任何统治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都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有利于经济发展。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车轨,重视水利事业等,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和重农抑商政策,东汉初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等政策,汉朝实行的编户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封建生产关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生产力的变化秦广泛推广牛耕和改进后的铁农具。两汉时,牛耕、铁农具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铁铧的出现、耧车的发明,耦耕法和犁耕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使农业进一步得到开发。织花机、水排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经济发展概况统一局面的出现,统治阶级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和中外交往的密切,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农业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煤成为重要冶铁燃料,东汉时用水排鼓风冶铁。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4.豪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解决了中原王朝与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
(2秦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统一六国后秦又取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了长城。秦重视边疆地区开发。秦与周边国家已经有了交往。
(3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北方匈奴、南方的越族,西部少数民族和西域诸国等与中原有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两汉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对付匈奴:在实力不强时,通过和亲和联络其他民族的办法;在军事实力强大时,又派兵反击匈奴。张骞、班超通西域和和亲,使中原与西域联系日益密切。西域都护设置,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此外还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加强管理。
(4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系。5.秦汉文化
(1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2秦汉文化特点表现为①统一和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④气势恢宏
(3突出的科学成就天文历法方面,东汉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西汉初的《周髀算经》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完整的体系。出现了《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等大批医著,和张仲景、华佗等名扬千古的名医。两汉时,成功解决了纸的发明。
(4哲学与宗教发展西汉时董仲舒的新儒学取得统治地位,东汉时唯物思想得以弘扬,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形成斗争。佛教传入,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产生,古代宗教的发展,基本形成新格局。
(5宗教与教育制度化汉武帝时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私学普遍,出现了一批专门教材和教育家。
(6史学、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史记》《汉书》等奠写了中国古代编写史的典范。赋和乐府诗成就突出。雕塑成就辉煌,绘画艺术发达,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题例剖析]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
剖析:本题的正确选项“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在教材中有较明确的表述,只

要基础知识掌握准确,能够再认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就能作出正确判断。答:C[2]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995年·全国
剖析:此题是材料型的问答题,考查知识记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比较历史人物和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等多种能力。它要求首先要读懂材料,知道材料认为汉武帝有秦始皇的过失却避免了秦始皇的下场;其次要理解设问的细微之处,依据设问进行回答。第一问的“相似之处”即两人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等方面的共同做法。回答时可从其目的、方式上答出,无须答出具体史实。第二问是本题的重点,可从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项相同举动的不同目的、条件、客观效果即可论证题中的结论——秦亡汉兴。注意不要超越题目限制,也不能罗列具体史实,另外还应注意答题格式:逐项分开比较,不能答成列举题。参考答案:
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类似。
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以后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这是秦朝覆亡的重要原因。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建宫室、营造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均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通过思想统一,光大了儒学,而后者则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辨疑解难]
1.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2.关于秦亡汉盛问题
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秦仅存在15年,二世而亡;西汉存在了200多年,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要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秦亡汉盛的原因如下:
(1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秦朝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改造这个环节。而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很大。
(2从统治政策看,秦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实行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人民赋税负担沉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而西汉初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爱惜民力,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从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看,秦朝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宫室的修建。而西汉则多利用国家力量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前者破坏生产,后者有利于生产。(4在对待王国贵族和割据势力方面,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思想文化政策方面秦汉也有差异。
(5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以上原因导致了秦汉两种不同的结局。
3.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专权及朋党之争
外戚与宦官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的一大特色,它是东汉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东汉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时期,外戚是其代表。宦官专权则是皇权的寄生物或畸形演化。所以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实质是皇权和豪强地主斗争的反映。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他们一旦得势,便党同伐异,诛灭异己,互相残杀。外戚与宦官集团,都是极端腐朽的政治势力的代表,他们的专权,造成了东汉政治的极端腐朽和黑暗。与宦官外戚专权相联系,还同时出现了朋党之争,这是皇权与豪强斗争的另一表现。一部分正直官僚、士大夫为反对宦官专权,他们与外戚联合起来,一方面利用舆论力量,抨击宦官专权;同时还利用控制的权力,打击宦官势力。宦官则利用皇帝的权势,进行反击,大批官僚被逮捕和禁锢、迁徙,受到残酷镇压。这种宦官与朋党之争虽属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但正直官僚揭露宦官罪恶并与之展开斗争,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们标榜的气节和斗争精神也是应该肯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4759d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d.html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 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