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赏析

发布时间:2011-12-01 08:41: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诗三首》 赏析要点

《望岳》

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4. 结尾写出了诗人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春望》

1.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细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 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为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在此刻面对残破的成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逾烧逾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 伤时、思家所致。

《石壕吏》

1. 诗人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两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3.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在思想上的矛盾:①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②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4. 这首诗形式上是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诗人在。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5. 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差役一进门就问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6.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思想矛盾。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9f620c763231126edb1150.html

《杜甫诗三首 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