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与虚伪

发布时间:2019-05-14 19:41: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谦虚与虚伪

1)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2)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径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3)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漠》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4)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5)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径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6)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7)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8)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1.选文中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2.选文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段论证过程中的三个层次。(6)

4.选文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6、选文第(6)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选文第(5)、(6)、(7)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8、选文对文章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A、作者认为“谦虚“与”虚伪“二者泾渭分明,区别很大,但掌握一定的分寸就能区分。

B、中国古代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了“天道”的水平,可见中国人对“谦虚”很重视。

C、作者列举康有为自满的例子是为了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但依然认可他作为革新家取得的成就。

D、作者认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区别“谦虚”与“虚伪”最重要的标准都是真诚,过分的谦虚就是虚伪。

9、补写《秋水》中河伯的事例,使之成为选文的事实论据。

书中自有人生乐

杨新元

不久前,某大报发表一篇题为《近半干部一年不读书》的文章,称“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达80%的被访干部认为,在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仍有高达46%,即近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

在不读书的原因一栏中,称没有读书时间的占了63%,没有读书习惯的占了35.31%,不知道读什么的占13.44%。而认为读书没有用和没有可读的书的分别占了2.81%9.06%

这份调查的精确程度如何,我们暂且不论。然而,现在有许多干部平时基本上不读书、不看报,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⑷我想,这些人在当上干部之前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一个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的人,要想在芸芸众生中暂露头角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可以断定,这些不读书的干部,大部分人再坐上干部这把交椅前,一定也是读书的,有些可能还是读书的佼佼者。然而,对某些人来说,读书不过是其当干部的“敲门砖”。为了当干部,他必须得读书;而在其当上干部之后,读书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其实,这些把读书看得可有可无的干部是想错了。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了几本书,虽然一时看不出来,但是,这些干部以工作忙和没读书习惯为理由而长期不读书、不看报,那么,这个人一定像古人所说:“便觉面目可憎。”翻翻那些贪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性的,那就是放松学习,不读书不看报。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看看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贪官污吏,一个个神态萎靡,外强中干,我想是从反面验证了他的话。不读书者连气质也变得粗鲁俗气,铜臭味十足了。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窃以为,如此读书,未免功利色彩太浓。但撇开读书的功利因素,读书还有其他几点好处:一是益知增见,开阔眼界;二是培养情趣,改变气质;三是修身养性,平衡心态。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而富兰克林对读书的看法是:“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地方都去走一走。而读书,就是我们将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经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世界。长期不读书的人,不光人要变得浅薄,而且会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当年北魏拓跋珪问群臣:“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对曰:“其惟书乎!”于是下令求书天下。

读书可以培养情趣,改变气质,这也是为无数人所证实的。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确实,读书可以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好,还必须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对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都有益处。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讲着,我们的灵魂答着。当然,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不读书的人很多,而嗜书如命的也大有人在。有很多“学者型官员”,带头多读书,提倡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浮躁喧嚣。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经常读书用脑的人,他的脑力衰退比一般人要慢得多。所以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孟德斯鸠认为:“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书中自有人生乐”,书读得越多,我们与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 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4分)

3、 选文第(6)段在整个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分)

4、 选文第(7)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5、 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许多干部平时基本上不读书、不看报。

B、古人也认为读书可改变人的气质。

C、作者非常认同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观点。

D、经常读书用脑的人,他的脑力衰退比一般人要慢得多。

6、写出两个古人刻苦读书的例子。(3分)

学会谅解

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上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的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他人。

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⑽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 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2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3章第五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 如果将第九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6、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选文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8、 你是如何看待谅解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c237e051e79b8969022628.html

《谦虚与虚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