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发布时间:2020-05-06 10:13: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0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考点分析

修辞手法的考测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在习题里往往是这样呈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在哪里等等)。我们先看最近三年高考题的例子: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重庆卷

海棠 ()苏轼 惜牡丹花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题的后一问涉及对修辞手法的指认,比较容易。——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然后结合原诗分析表达效果。——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河南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修辞格,然后对修辞的运用进行简单解说。——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答题指导】先熟悉常见修辞的类型,了解修辞的目的是使表达更鲜明、生动。熟悉与各种修辞格对应的修辞效果。

归类总结

一、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里韦庄的《菩萨蛮》: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中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如: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楼梦》宝玉所咏曲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专题中周邦彦《横塘路》:

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中《定风波》: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二、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

1.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如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2.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如烟轻雾和朦胧笼罩着寒水与沙”)

3.重叠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筠《商山早行》)

六组名词,凸显春日清晨早行之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征战的艰苦与立功的宏愿,通过漫长的时间与辽远空间展现出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组名词点出时间、地点,加之富有感伤离别色彩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情绪就不言自名了。

5.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古诗词中的用典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咏怀五百字》)

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引用神话传说,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课外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这首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后人因称表亲为蔡家亲。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是名家推崇的千古名句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附:常见典故

1.折腰:源自陶渊明,原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2.化碧:源自《庄子》。后来形容刚直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血化碧玉。

3.鸿雁:源自《汉书·苏武传》。后用“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4.青鸾:源自《山海经》。后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5.双鲤;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6.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8.三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9.阳关: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

10.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1.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12.黍离: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

14.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15.鸡黍:源自《论语》。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古代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

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五种,而诗歌常用的是记叙、抒情和议论。记叙大致相当于“赋”,多铺陈直言。抒情的主要手法是情景交融,一般来说,情感的表达总是需要借助形象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并不多见。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关于描写,我们应当注意一些相对的关系,如:动与静(如动静结合、以动静、以静动)、虚与实(如虚实相生、以虚实、以实虚)、点与面(如以点代面)、抑与扬(如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工笔与白描,正面与侧面、观察角度远近、高低、内外等、色彩搭配的冷与暖、明与暗,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运用等

答题指导

下面的分类是为了讲述的方便,实际上,诗歌的表现手法往往是丰富多样,几种手法综合运用的,解答试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尽量使答案完善。

归类总结

情景交融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7年全国卷Ⅰ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感情。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抒发了誓不与统治者妥协的感情。

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事物有所感触,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一切景语皆情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具体表现形式有:

1.以乐景烘托欢乐的气氛,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青春作伴好还乡”。

2.以哀景写感伤的心情,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3.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夫之《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托物言志象征

借写客观外物,寄托诗人某种态度或人生感慨。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例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07年山东卷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反衬的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例3]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

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为实,无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有:

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美好的梦境,是为了从现实的失意落魄中解脱出来。

未来之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设想雨后花湿的景象;柳永的《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孤独凄清。

虚实的关系有:虚实相生、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中意象。

[例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以实写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以虚写实,如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

动静结合

为了创设意境,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是常用的写景手法。

“以动衬静”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动静结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极具艺术感染力。

[例5]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工笔细节描写与白描

细节描写是指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某一细微事实,并借此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张籍的《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白描(速写或素描)在绘画里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借用到写作领域,是指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6年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色彩纷呈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山青花欲。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多种感觉综合运用

诗人摹写景物,自然要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角度来进行,而且,往往是几种感官并用,才能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

[例7]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唐诗以“还家”为线索,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请分析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摹写景色的,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来摹写景色。曰落、云光、山翠为诗人眼见之景,松风起则为听觉,“山翠拂人衣”则写触觉感受。诗人把感情融入景色之中,表现了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点面结合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诗人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节操

课外拓展训练

一、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古代诗歌鉴赏 结构特点

结构是从布局谋篇的角度考虑的,主要有铺垫渲染,承上启下,前后映衬对比,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手法。下面结合高考典型试题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从前后关系的角度设问,可以看作是相互映衬的关系,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徴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6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问的答案是: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本题后一问直接问结构作用,难度不大,因为处于上片结尾或下片开头(过片)的句子,一般都是勾连前后文的;即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本题涉及的是结构类问题比较常见的一个考点:对比烘托来时去日的对比,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或: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答题指导

回答结构作用,如果在开篇,大致是奠定基调或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铺垫作用;在末尾大都是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中心;在中间多半是照应前后,承上启下。常见常用的术语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不一而足。

归类总结

铺垫渲染

用各种表现手法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借此表现情感态度和人物的精神风貌。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等。

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例1]阅读下面这首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边塞诗大都词情慷慨、景物,或充满报国的忠贞弥漫低徊的乡思。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诗歌一、二句叙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伏笔照应

伏笔: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

[例2]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后面问题。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照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呼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照应的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结构对比

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托物言志,同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飞翔鸣叫的画眉,与后两句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之身形成对比,作者指出,依附权贵,就要付出自由的代价。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由自己在蜀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②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追求灵魂自由,决不向权贵低头的心志。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进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

参考答案 第八句总括全诗,“卒章显志”。“短愁”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或:“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愁,春日凝妆上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简要分析首旬“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新年未花”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开篇明义。②“未有芳华”与下文“惊见草芽”“白雪作花”相应,先抑后扬,开篇的阴郁为后文的热闹作铺垫。

课外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送春

北宋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

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

红应满径。

这是诗人暮年伤春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

向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描写功夫?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答:

参考答案

修辞手法:一、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二、运用了比喻手法,树叶在秋风秋雨中飘落和风烛残年之人在灯下独坐极其相似;比中有兴,借“黄叶”意象烘托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悲苦之情。

表现手法:一、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

二、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三、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结构特点:一、 ①写出了骆氏亭清净寂寥的环境特点。②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又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情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伏笔

二、①其中的“破”“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两个字又都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三、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时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c7583903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8.html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