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0-05-29 01:02: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自然界中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由一种或多种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有些岩石是由一些矿物组成,如纯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如花岗岩是由正长石、云英和云母等多种矿物组成。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成分。自然界的岩石种类很多,按不同的成因可分为三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1、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成因及其相关作用:

(1)、岩浆岩

岩浆在地下深处有很高的压力和温度。当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局部压力降低时,岩浆就向岩石圈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由于运移途中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岩浆也不断改变自己的性质和成分,最后岩浆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石。包括岩浆的形成、运移和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岩浆岩约占地壳总质量的95%,是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岩浆作用包括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和侵入作用,分别生成喷出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喷出作用,由岩浆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喷出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气体喷出物。岩浆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由于压力逐渐降低,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物就以气体形式分离出来而成为岩浆喷发的前导。气体喷出物以水蒸气为主(一般占60%90%),还有CO2S、硫化物以及少量的HCl、HF、NaCl、NH4Cl等。

液体喷出物。喷出地表而逸散了气体的岩浆称为熔浆,由熔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硅酸含量少的熔浆称为基性熔浆。基性熔浆因粘度小、温度高、流速大,在流动过程中,往往表层先冷却,而内部尚在流动,导致表层熔岩形成波浪起伏状或绳状,通常称为波状熔岩和绳状熔岩。硅酸含量多的熔浆称为酸性熔浆。酸性熔浆因粘度大、温度低、流速慢,在流动过程中很快冷凝成块状,通常称为块状熔岩。

固体喷出物。火山爆发的固体喷出物称为火山碎屑物。其来源有三,在地下已冷凝的岩浆物质被喷射出地面;液体岩浆喷射到空中冷凝成固体;围岩炸碎抛出地面。火山碎屑物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种。火山灰:粒径一般小于0.01mm,是最小的火山碎屑物。火山渣:粒径0.01mm100mm,外形不规则,多具尖锐的棱角,包括火山砂(0.01 mm2mm)、火山砾(2100mm)。火山集块:粒径大于100mm。其中,岩浆在空中冷凝降落过程中因发生旋转而扭曲,外形常呈纺锤、梨、饼等特殊形状的火山集块称为火山弹。

火山碎屑物经压缩胶结形成火山碎屑岩,它是岩浆岩与沉积岩的过度岩类,因有外力作用参与其形成,故可划归沉积岩大类。

岩浆上升到地下某一深处,占据一定空间,基本停止运移,最后冷凝结晶,这种活动称为侵入作用,由岩浆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在距地表3km以下冷凝结晶者称为浅成侵入作用,其所形成的岩石称为浅成岩。

(2)、沉积岩

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松散破碎阶段。地壳表面原来的各种岩石,长期遭受自然界的风化破坏作用,主要是风吹、雨淋、冰冻、日晒、水流或波浪的冲刺和淋蚀溶解作用,以及生物的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结果,使原来坚硬的岩石,逐渐破碎形成大小不同的碎屑物质,甚至改变原来的物质成分和化学成分,形成一种新的风化产物。

搬运阶段。岩石风化破坏的产物一部分停留在原地堆积起来,但大多数情况下,经过水流、风力和岩屑本身的重力作用,搬运到其他地方。在搬运过程中,不稳定的成分继续淘汰,稳定成分的比例不断增加,具有棱角的不断磨圆,颗粒的圆度增加,颗粒变细。

沉积阶段。当搬运力量逐渐减弱时,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沉积的物质具有较明显的分选性。因此,在同一地区便沉积着直径大小相近的颗粒。最初沉积下来的物质呈松散状态,称为松散沉积物。

硬结成岩阶段。最初沉积的松散物质,被后继的沉积物所覆盖,进入与原介质隔绝的新环境,在上覆岩层的压力和一些胶结物质(如胶体颗粒、硅质、钙质、铁质等)的作用下,逐渐使原物质压密,孔隙减小,脱水凝固起来而成较坚硬的整体岩石,这种作用称为硬结成岩或石化作用。

(3)、变质岩

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主要分布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及其他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带、岩浆侵入体周围及断裂带内。

地壳中原来的岩石由于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一方面它是在地下一定深处较高的温度、较大压力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不同于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另一方面,这种作用是在固态下进行的,所以也不同于岩浆作用。

根据变质因素和变质方式的不同,变质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和接触带内的一种变质作用。当地壳深处的岩浆上升侵入围岩时,围岩受岩浆高温的影响,而产生变质,所以它仅局限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内,距侵入体越远,围岩变质程度越浅。根据变质过程中侵入体与围岩间有无化学成分的相互交代,接触变质作用可以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两种类型。热接触变质作用,亦称热力变质作用,是由于眼睛侵入体释放的热能,使接触带附近围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原岩成分的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和新的结构、构造,而化学成分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如石灰岩变为大理岩,砂岩变为石英岩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是由于岩浆成分结晶晚期析出的大量挥发物质和热液,通过交代作用使接触带附近的侵入岩和围岩,在岩性和化学成分上均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其与热接触变质作用的区别在于围岩温度升高的同时,还有化学成分的进入和带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酸性、中性侵入体与石灰岩的接触带,往往形成矽卡岩。

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又称为碎裂变质作用,是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应力作用下,使原岩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形变、机械破碎及轻微的重结晶现象的一种变质作用。由于应力性质和强度的不同,可形成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岩层的强裂褶皱带或沿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

、区域变质作用:由于区域性的地壳活动,在大范围发生的变质作用称为区域变质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压力和溶液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都比较复杂,实际上是各种变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的岩石,可发生重结晶等复杂的变化,形成与原岩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完全不同的区域变质岩石,如片麻岩、片岩、板岩等。在区域变质带内,由于岩石所处的深度不同,其温度、压力条件和所受岩浆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岩石的变质程度也有深浅之分。

2、 三大类岩石的矿物成分

(1)、 岩浆岩

组成岩浆岩的常见矿物不过20余种,分别是长石(60.2%),石英(12.4%),橄榄石、辉石、角闪石(16.3%),黑云母、白云母(5.2%),磷灰石(0.6%),磁铁矿、钛铁矿(4.1%),其他(1.2%)。其中主要是硅酸盐类矿物的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等,所以他们被称为岩浆岩的造岩矿物。

组成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分类如下:

按化学成分

a、 硅铝矿物。硅铝矿物中SiO2和Al2O3的含量较高而不含铁镁,如长石、石英、白云母等,颜色较浅,常呈灰白色、肉红色,所以又称为浅色矿物。

b、 铁镁矿物。这类矿物中FeO和MgO的含量较高,SiO2的含量较低,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颜色较深,常呈黑绿色、墨绿色,所以又称为深色矿物(暗色矿物)。

一般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铁镁矿物逐渐减少,硅铝矿物则逐渐增多,岩石颜色又深变浅,相对密度也由大变小。

按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比和对岩浆岩分类所起的作用的分类

a、 主要矿物。是指在岩石中含量一般大于10%的矿物,他们是划分岩石大类的依据。如花岗岩中的钾长石和石英都是主要矿物,没有它们便不能称为花岗岩。

b、 次要矿物。是指在岩石中含量较少,一般占1%~10%的矿物,其存在与否不影响岩石大类的划分,但对进一步命名有作用。如石英在角闪岩中可有可无,若含有少量石英时则称为石英角闪岩。

c、 副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最少,通常不到1%的矿物,肉眼不易看见,因此对一般分类命名不起作用。常见的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钛铁矿等。

按矿物成因的分类

a、原生矿物。是指直接从岩浆中结晶出来的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

b、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形成以后,由于受到热水溶液或风化作用所形成的新矿物。如铁镁矿物在热水溶液作用下所形成的蛇纹石、绿泥石等;长石风化形成的高岭石等。

(2)沉积岩

沉积岩的矿物组成主要是原来地表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使原岩在新的环境下形成新的矿物和胶结物质组成,这些矿物与原岩物质组成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种类很多,而组成沉积岩物质成分90以上的矿物,仅有20余种。按成因类型可分为:

碎屑矿物。主要是来自原岩的原生矿物碎屑,如石英、长石、云母等一些耐磨损而抗风化性较强和稳定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原岩经风化分解后而生成的次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

化学沉积矿物。是经化学沉积或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盐、铁和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等。

有机质及生物残骸。是由生物残骸或经有机化学变化而成的矿物,如贝壳、硅藻土、泥炭、石油等。

(3)、变质岩

组成变质岩的矿物种类很多,一部分是与原岩相同的,如火成岩和沉积岩中的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黏土矿物等;另一部分则是在变质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在变质岩中才出现的矿物(称为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石榴子石、绿泥石、滑石、蛇纹石、红柱石、硅灰石、石墨等。变质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可以作为鉴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

3、 三大类岩石的结构

1、岩浆岩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空间结合方式,岩浆岩的结构类型繁多。

按结晶程度划分

按结晶程度划分的类型有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a、 全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全部结晶是侵入岩常见的结构。如花岗岩。

b、 半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既有晶质又有玻璃质。常见于喷出岩,有时也见于浅成岩体的边缘,如石英斑岩。

c、 玻璃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玻璃质矿物组成,是少数喷出岩的结构。玻璃质结构的岩石断面光滑,常具有玻璃光泽和贝壳状断口,如黑曜岩

按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

a、 显晶质结构。肉眼或放大镜能辨认出矿物颗粒之间的界线,据其粒径大小又可分为:粗粒结构:粒径大于5mm,是深成岩常见的结构;中粒结构:粒径为0.15mm,也是深成岩常见的结构;细粒结构:粒径为0.11mm,一般是浅成岩所具有的结构。

b、 隐晶质结构。用肉眼和放大镜不能分辨出矿物颗粒,但在显微镜下能够鉴别。隐晶质岩石结构致密,断口微显粗糙,无玻璃光泽和贝壳状断口,常见于喷出岩中。

影响岩浆岩矿物结晶程度及晶粒绝对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成分。深成岩在地下深处形成,冷却迅速,质点没有充分时间结晶,故只能形成半晶质、隐晶质和玻璃质。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由于酸性岩浆温度低,粘度大,因此其结晶程度比基性岩差,结晶粒径也比基性岩小。

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划分

a、 等粒结构。岩石中主要矿物粒径相差不多。它是深成岩常见的结构。

b、 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不等粒结构)。岩石由粒径大小悬殊的两部分矿物所构成的结构称为不等粒结构。其中粗大者称为斑晶,细小者称为基质。如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者称为斑状结构,常见于部分浅成岩或喷出岩;如基质为显晶质者称为似斑状结构,常见于部分深成岩或浅成岩。斑状结构中的斑晶,一般在地下深处先结晶,晶粒较粗大。随后,携带着斑晶的岩浆上升浅处或喷出地表,因迅速冷却而形成基质。似斑状结构中的斑晶和基质大体同时形成,其斑晶是由于某一组分过剩,首先饱和结晶而成的。

按矿物晶形完整程度划分

a、 自形结构。岩石中的主要矿物晶形发育良好(自形晶)。

b、 半自形结构。岩石中的主要矿物晶形发育不完全(半自形晶),只有部分发育较好。由半自形晶组成或半自形晶与自形晶或它形晶混合组成的结构称为半自形结构。

c、 它形结构。岩石中的主要矿物都不具有规则的晶形(它形晶)。

矿物晶形的完整程度主要取决于矿物的晶出顺序。自形晶往往先结晶,半自形晶次之,它形晶较晚,因此根据晶形的完整程度可以大致确定其晶出顺序。

2)、沉积岩

沉积岩按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及形状,可分为:

碎屑结构。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质粘结起来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泥质结构。矿物颗粒显示定向排列,一般由颗粒径小于0.005mm的粘土等胶结物质组成的结构。

结晶结构。是由化学沉淀或胶体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其中又可分为鲕状、结核状、纤维状、致密块状和粒状结构等。

生物结构。是由生物遗体所组成的结构,如生物碎屑、贝壳结构等。

3)、变质岩

变余结构。亦称为残留结构。由于原岩矿物成分重结晶作用不完全,使变质岩仍残留有原岩的结构特征。如沉积岩中的砾状、砂状结构可变质成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等。

变晶结构。变晶结构是在变质过程中,原岩在固态条件下经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结晶质结构。由于与火成岩的结构名称相似,所以往往在结构的命名前冠似“变晶”字样,以示区别。如“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等

碎裂结构。在不同应力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颗粒被破碎成不规则的、带棱角的碎屑,甚至被压缩成极小的矿物碎屑和粉末,又被胶结而形成新的结构,称为碎裂结构。它是动力变质岩具有的结构特征。

4、 三大类岩石的构造

1)、岩浆岩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不同的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的特征。它与结构的差别在于:结构是指矿物之间的特征,而构造是指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某些特征,是比较宏观的形象特征。岩浆岩常见的构造如下: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分布不均匀,无一定向排列。这是一种分布最广的构造,大多数岩浆岩,特别是深成岩都具有此种构造。

斑杂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成分或结构特征不均匀,在不同部位分别聚集而彼此错杂分布。造成岩石成分或结构的不均一,往往是由于析离体或捕掳体等影响所致。斑杂构造常见于中酸性侵入岩中。

流纹构造。岩浆喷出时,因熔浆流动而使不同颜色条纹或拉长的气孔在岩石中呈定向排列,流纹即代表原来熔浆流动的方向,如流纹岩具有典型的流纹构造。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岩浆喷出地表时,挥发性气体逸出,气泡的孔壁迅速冷凝,在岩石中留下圆形或椭圆形孔洞,此称为气孔构造。当气孔被后来的矿物质所充填如杏仁状者称为杏仁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往往分布于熔岩的表层,如多层气孔构造或杏仁构造,则可作为判断地质时代火山喷发次数的依据。

枕状构造。当基性熔岩流在海底喷发时,常形成枕状构造。有枕状构造的岩石被分成许多上凸底平的椭球体或枕状体,在枕状椭球体之间充填了沉积物或次生产物。

2)、沉积岩

沉积岩常见的构造有:

层理及成层构造。是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特征。

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沉积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的变化而显示出成层的现象称为层理。层理之间结合得较紧密。

当沉积物连续不断沉积所形成的单元岩层简称为层。相邻两个层之间的界面叫做层面,它是由于上下层之间产生较短的沉积间断而造成的。一个单元岩层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根据层的厚度课分为块状(大于2mm)、厚层状(20.5m)、中层状(0.50.1m)、薄层状(小于0.1m)。

层理和层面之间的方向不一致,根据两者的关系,可对层理形态进行分类:当层理与层面延向方向相互平行时,称为平行层理;有时两者是斜交的,称为斜层理;若是多组不同方向的斜交层理相互交错,称为交错层理。有些岩层一端比较厚,而另一端逐渐变薄以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尖灭层;若在不大的距离内两端都尖灭,而中间较厚则称为透镜体。

层面特征。岩层层面上的构造特征,常见的有波痕、泥裂、雨痕等。

a、波痕: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由于受风力或水流的波浪作用,而在沉积层面上遗留下来波浪的痕迹。

b、泥裂:粘土沉积物表面,由于失水收缩而形成不规则的多边形裂缝,称为泥裂,裂缝内常被泥沙、石膏等物质填充。

C、雨痕:沉积物表面经受雨点、冰雹打击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化石。在沉积岩中常见到古代动植物的遗骸和痕迹,经石化交代作用保存下来的称为化石,如蚌壳、三叶虫、树叶等。常沿层理面平行排列分布,也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根据化石的种类可以确定岩石形成的环境和地质时代。

结核。沉积岩中常有圆形或不规则的与周围岩石成分、颜色、结构不同,大小不一的无机物包裹体,称为结核。结核是胶体物质聚集呈凝块状析出形成的,也有胶体物质围绕某些质点中心聚集,形成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结核。如石灰岩中的燧石结核,粘土岩中的石膏结核、磷质结核及黄土中的钙质结核等。

3)、变质岩

片理构造。片理构造是岩石中所含的大量的片状、板状和柱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平行排列所形成的类似层状的构造。岩石极易沿片理面劈开。根据矿物组合和重结晶程度,片理构造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a片麻状构造:部分成定向排列的片状或柱状矿物在长石、石英等粒状矿物中成断续分布、称片麻状构造。岩石不易沿片麻理方向裂开成平整的面。若片柱状矿物和粒状矿物分别集中,则可形成粒度不同或色调不同的条带状构造。

b片状构造:变质过程中所形成的片状、长柱状矿物平等排列构成片理面,片理面可以较平直,也可波状弯曲。

c千枚状构造:结晶程度较板状构造强,但肉眼尚不能分辨矿物颗粒;裂开面比较密集,不平整,表面有皱纹,并有强烈丝绢光泽。

d板状构造:泥质(或粉砂质硅质)岩石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平等破裂面,板理面光滑平整,由于原岩的矿物基本上未重结晶,故只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在板理面上呈弱丝绢光泽。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无定向排列所显示的均一的构造。部分大理岩和石英岩具有此种构造。

5、 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1、岩浆岩。

岩浆岩分类的主要原则是:

岩石的化学成分。根据岩浆岩的主要成分——SiO2的含量,把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类,此外还有半碱性岩和碱性岩类

岩石的矿物成分。岩浆岩的化学成分不同,其造岩矿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也随着变化,根据各眼泪的主要矿物成分可划分基本岩石类型。

岩石的产状。根据岩浆岩的产状和结构、构造,可将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的鉴别方法: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a、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30—6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b、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

c、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

d、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e、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如橄揽石、辉石易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f、岩石定名:在肉限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定出岩石名称。颜色+结构+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粗粒花岗岩;灰黑色中粒辉长岩等。

(2)、沉积岩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组成成分、结构、构造和形成条件,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等。它们又可按胶结情况分为未胶结的松散沉积物和胶结的沉积岩。

a、 松散沉积物。松散沉积物又称为松散沉积岩,广泛分布于地表,可做工程建筑材料,也常做水工建筑物的地基。多呈疏松状态,一般孔隙度大,不紧密,透水性和含水量均较大,抗压强度较低。在建筑物作用下,易产生沉陷。松散沉积物的颗粒组成直接决定了其名称及物理力学的性质。根据松散沉积物颗粒的组成进行分类:

b、 胶结沉积岩。是由松散碎屑物质、生物残骸及其化学溶液沉淀后经压实、胶结、硬化而成的岩石。根据组成成分、结构、胶结物等可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沉积岩简易简单方法:各类沉积岩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其颜色、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亦不同,因此,反映出的特征也不相同,这些特征是鉴定沉积岩的主要标志。

a、 碎屑岩类。具有碎屑结构,即岩石由粗粒的碎屑和细粒的胶结物两部分组成。鉴定时要求对碎屑的大小、形状、成分、数量、胶结物的性质及胶结方式进行研究。碎屑按其大小可分为砾状结构、砂质结构和粉质结构等。砂质结构又可进一步分为粗砂结构、中砂结构和细砂结构。碎屑形状一般是指颗粒的圆滑程度,即分为滚度良好的、滚圆度中等的及滚圆度差的(带棱角的)。碎屑的成分在砂岩、粉砂岩中多为单一矿物组成,如石英、长石等。而在砾岩中的砾石成分除去外,还常有岩石碎屑、石英岩碎屑等。

b、 粘土岩类。颜色单一,为粘土质结构(泥质结构)。质地均匀细腻,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是由松软的粘性土,经过脱水、固结作用而形成的。由于颗粒细小,其成分用肉眼难以辨别,需利用精密仪器或化学分析来鉴定。一般粘土岩吸水性强,遇水后易于软化,具有可塑性和膨胀性,根据其层理清晰与否又可分为页岩与泥岩两类,页岩层理清晰,能沿层理分成薄片,风化后呈碎片状;泥岩则层理不清晰,风化后呈碎块状。

c、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颜色单一,往往反映所含杂质的颜色。结构常见的有致密结构、结晶结构、鲕状结构及竹叶状结构等。致密结构肉眼难以辨认矿物颗粒的粗细;结晶结构反映在岩石表面内有闪闪发亮的矿物颗粒;竹叶状结构反映在岩石表面呈竹叶形状;鲕状结构反映在岩石表面呈2mm大小的圆形粒状,大者称豆状结构。

(3)、变质岩

变质岩的种类较多,它们生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地质环境又有很大差别,故分类和命名方法尚难统一。通常是案变质岩特有的构造特征划分岩石的类型。·

班号:116121-10

学号:20121001738 王咸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d96f9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dd.html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