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故乡》第 1 课时 邢勇

课时

1 课时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

这篇课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本文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教材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分析
强烈愿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学情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阅读写作能力。新课标提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分析 展的主体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 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2 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知识与能力目标

(3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4 了解 语言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朗读 、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1 )语言、外貌、神态、(1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重难

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难点

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本课主要采用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等 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策略 1 )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设计 2 )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说明

3 )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 )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间)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唐代诗人贺知章与 86 岁高龄辞官还思想共鸣,情境乡,回到阔别五十多年,魂牵梦萦的故乡,带着预习问激发学生导入

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 题,由导语思学习兴趣,考进入课文拉近学生2 文学巨匠鲁迅也曾于 1919 年回到故情境。 与文本的

乡,他当时的心情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距离。 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从中寻找答案。

1. 提问:对于鲁迅,我们并不陌生,你知道他的哪些文学常识 ?
1.营造情1.调动学生境,引导整 鲁迅( 1981-1936 ),我国现代伟大体感知文旧知。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章内容。

我们留下 800 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2.走近鲁迅。

走近2.引导学3.解题并出示图片: 作者 3. 走近
生带着感故乡
情走进课1919 12 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3 文。 绍兴接母亲,亲眼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

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让学生在梳理感知文章的自读、思考回顾小说三要素并引导思考:

情节 主要内容 , 中感知课梳理情节。
文,明确写这篇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 (抓住文章中5 作顺序,理有关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句)
清文章脉络。 分析环境描写1. 文章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
里,别了二十年余年的故乡去开篇,表现了作者初回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
激动。

2. 渐近故乡, 见到了故乡,这 的心情怎样? 禁不住起来悲凉了
! 这不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3. 记忆中的故乡的印象是美丽的。 现实中的故乡的景象如何?

在前后对比中,深入体会故乡的变化,初步走进故乡。
通过方法指导,抓重点字词,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故乡的前后变化。

2. 课件展示:


的作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有(横着)几个 村落(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5 学法指导:反复品读,抓住句子中括号里 的词语进行分析。

故乡的景物变了,我的感受也随之变了。随之变化的还有什么?
1. 小组合作,找出 12--30 55--77
自然段中有关人物的描写,从前后对比中,分别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了解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用。
学生通过合作,积极讨论,勾画描写人物的相关从多种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语句, 态的语句。
角度感受人物形象。

2.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文 回答)


3. 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需我们
思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会陷入这样 苦难深重的境况?


4. 链接背景: 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中国爆发了旨
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
国性革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推
翻了清王朝,但中国却进入了军阀混战时
期。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实质。在这双重的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明确: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社会 制度



总结: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仅从经济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深刻 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麻木。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 朴的农民。时,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特别是闰土对香炉和烛
台的需求,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闰土对 苦难有直觉,但对于苦难的根源不理解;
希望改变现状,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 佑。 他是旧中国 日益贫困却尚未觉醒的农民
的代表。 解读
板书:闰土:农民阶层的代表 人物

5.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发生巨变的还有25 分钟 一位人物——杨二嫂。 杨二嫂也是作者
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 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自学
39--52 自然段,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 象。 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
神态的语句。
板书:杨二嫂:小市民阶层的代表
小结:杨二嫂是当时旧中国的另一个牺牲 品。 6. 杨二嫂不是主人公却被刻画得入骨三
分, 作者写闰土就行了 , 为什么还要写将课前搜集从对文本到的相关资的理解,深料和社会背入到对当景结合,深入时社会根思考造成人源的理解,物悲惨命运使学生对的深层原因。
课文的理
解由课内
到课外,实
现课内外
迁移,体现
大语文教 学观。



杨二嫂呢 ?
明确:
杨二嫂既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 市民形象的代表。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 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同时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

进一步体会通过描写刻画人物这种方法。
7. “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 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
悲凉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
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圈点勾画,从文章的第三部分找出
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8. “的形象板书: 知识分子的代表

自主学习,小组学习闰 土的方法,小说着重塑造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习杨二嫂的削的农民___的形象,通过他的悲惨遭 人物形象。

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___上表达了作者__探究和___上的双重摧残,
_,___的愿望和信心。 主题 3


自主思考, 极展示。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课堂小结 1

让我们齐声诵读作品主题,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不断追求的仁人志士致敬!

1.布置检测练习
布置作业 参考故乡同步检测。

1 2.拓展阅读,练笔

鲁迅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e9f18c27d3240c8547ef80.html

《《故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