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6 21:12: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目的论视角下《刀锋》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
作者:王志强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
要: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倡导,应该更加关注翻译行为所达到的目的,依靠判断译文是否满足原文功能来评价译文。翻译时应该先进行原文分析,了解其想要达到的功能,并根据此选择最佳的翻译方法。本文从比较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刀锋》两个中译本入手,基于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目的论进行分析,考虑到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要以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来评判译本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作者简介:王志强(1991.5-),男,汉族,河南新乡人,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2一、总论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毛姆对人性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善于聪明地讲故事吸引读者。他作品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刀锋》是毛姆的晚期之作,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以拉里为中心的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表现出战后美国社会个人存在与社会现实之间冲突的普遍心理。1944年,《刀锋》正式出版,随后被译成各国文字。本文主要选取了周煦良和王纪卿两位译者的译本,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两位先生对《刀锋》的译本。周煦良先生的译本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属于《刀锋》的早期译本,译文语言讥诮幽默,相当传神。王纪卿先生借助近年出现在我国的毛姆热,重译《刀锋》,相较周先生的译本,王先生的译本更加贴近原文,也得到了广大好评。
二、《刀鋒》的功能目的论视角解读
1984年,德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费米尔在他和莱斯两人合作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eneralFoundationsofTranslationTheory)一书中,正式提出功能目的论这一概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翻译的第一原则是实现译入语的预期功能和效果。翻译目的论的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一)翻译的目的原则
弗米尔提出,所有翻译行为所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在《刀锋》的两个译本中,笔者通过分析翻译的策略及深层目的,研究发现周煦良的译本倾向于异化法,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英式表达等,而王纪卿的译本采用了归化法,使读者如同阅读本土小说一样自然。译例一:
‘Whatdoyouwanttodothen‘Loaf’herepliedcalmly.周译:那么,你想做什么呢?
晃膀子,他泰然回答。(周,201451王译:那你想干什么?闲荡。(王,201647
这出自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儿与他之间的对话。拉里在未参加战争前,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在一次作战中他的战友因救他而丧命,之后拉里便陷入了沉思。当伊莎贝儿问拉里对未来生活的想法,他仅用一个“loaf”敷衍地回答。
周煦良将“loaf”译为晃膀子,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意思,颇具浓郁的地方色彩。笔者认为晃膀子这个词还是非常形象的。反观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正处在伟大而繁荣的时期,拉里的亲朋好友为他设计了一条条人生道路,但他一心只想晃膀子,追求内心渴望的安宁与自由。在原作的叙事风格上,毛姆主张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甚至使用通俗口语,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其意图轻松道出。周先生的译文晃膀子更符合原文诙谐幽默、略带讽刺的风格,同时也把狡黠聪慧世故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方言的使用不太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我们不能否定周先生的良苦用心。在翻译交际目的的传达和异化的使用上,周先生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笔者更欣赏周煦良先生的译本。
与之相比,王纪卿在用词的选择上,选取了读者更易于接受的闲荡,但并不能够表现出原文整体的语言风格,在表现力上要略逊于晃膀子,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没有很好地完成译文的交际目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二)翻译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翻译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强调译入语必须要做到语内连贯。通俗讲,译入语要在上下文语境中有意义,翻译应符合译入语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翻译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强调译文必须要做到语际连贯。译例二:
Ihaveneverbegunanovelwithmoremisgiving.IfIcallitanovelitisonlybecauseIdon’tknowwhatelsetocallit.周译:我以前写小说从没有像写这一本更感到惶惑过。我叫它做小说,只是因为除了小说以外,想不出能叫它做什么。(周,20143
王译:我以往动笔写小说,从未如此犹豫不定。我将本书称为小说,只是因为我找不到别的名字称呼它。(王,20161
第一句里的“misgiving”,两位译者将其译为惶惑犹豫不定惶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惶恐疑惑,侧重于心理上的不安、心神不宁,而犹豫不定,意思为拿不定主意。根据《韦氏大学词典》,笔者认为这里的“misgiving”“afeelingofdoubtorsuspicionespeciallyconcerningafutureevent”的意思,也就是犹豫不定。《刀锋》出版于一九四四年,但小说的故事发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爆发后,作家毛姆流寓美国,他在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美国男女,后文也提到了自己从未打算写本国以外的人,因此开篇便表明了创作该小说时内心的疑惑,但这种疑惑并没有达到惶恐的地步,周煦良的译本进行了超额翻译,没有忠实于原文,有悖于翻译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因此,文章开篇第一句话,王纪卿的处理较为恰当。第二句中,周煦良将原文中的两个第一人称主语“I”翻译时进行省略,译者考虑到这两句原文中已经出现了三次第一人称主语,在翻译时对原文的句法稍加改动,在这一点上,王纪卿的处理略有欠缺。但是,值得说明的一点,虽然两位译者在这句话上并没有理解上的差异,周煦良想不出能叫它做什么这样的表达有些拗口,与此相比,王纪卿的翻译找不到别的名字称呼它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更加符合翻譯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译例三:
HisbusinessconnectionswiththeimpecuniousgreatbothinFranceandinEnglandhadsecuredthefootholdhehadobtainedonhisarrivalinEuropeasayoungmanwithlettersofintroductiontopersonsofconsequence.周译:他初到欧洲时,还是个拿着介绍信去见名流的年轻人,后来和英国、法国那些中落的大家发生商业关系,这就奠定了他先前取得的社会地位。(周,20147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王译:他在法国和英国与穷酸贵族建立的业务关系,巩固了他年轻时拿着给要人的介绍信初来欧洲时所取得的立足之地。(王,20165
本例是描写艾略特一心想钻进上流交际社会所做出的努力。对于源语的这个长句,两位译者都注意到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采用将英语长句拆开来分译,成为短句。值得注意的是,周煦良的翻译将这里的时间状语“onhisarrivalinEurope……”提到句首进行翻译,从而减轻了整句的负担。此外,用初到后来逻辑性增补词将整句连接,更加符合源语的逻辑叙述,周煦良的翻译可读性更强。与之对比,王纪卿的译文句子冗长,句与句之间关联性差。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更换原文词语的前后次序。笔者认为后者的译法失之于原文的可理解性,有悖于译文的翻译目的论连贯原则。在以上译例中,有一些笔者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版本,也许是因为我的挑刺本身就存在问题,但更有可能的是笔者自身的翻译水平还有待提高。无论怎样,翻译都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有时译文的好坏评判会掺杂一些主观色彩,有一些则是明眼人一看就明了。三、结语
毛姆是享有莎士比亚之后第一人盛誉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刀锋》是他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周煦良和王纪卿两位译者为《刀锋》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通过以上译例的对比分析,如果不考虑翻译目的论,可能会忽略译入语的可接受性和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发挥预期的功能。参考文献:
[1]WilliamSomersetMaugham.TheRazor’sEdgeVintageClassics2000.[2]毛姆著;周煦良译.刀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毛姆著;王纪卿译.刀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4]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4e91c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