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

发布时间:2022-10-04 13:50: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
作者:周汝昌 第一部分 1:目录 目录 小引/ 第一讲《三国演义》的内涵 什么是小说 《三国演义》的魅力 《三国演义》的缺点 讲后小记 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与中华文化 《水浒传》里的人物 讲后小记 第三讲从《三国》到《水浒》 从《三国》、《水浒》的语言说起 "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 再说说《三国》与《水浒》的缺陷 第四讲《西游记》的真诚 真实历史中的唐僧--玄奘 《西游记》与《红楼梦》有相通之处 "金箍棒"的本义
讲后小记 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第五讲红楼梦中情 《红楼梦》有特殊的表现手法 情是《红楼梦》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再说说"四大小说" 讲后小记 第六讲我心目中的《红楼梦》 一条大脉络,两个水源头 "黛玉葬花"说起 附说莫把怡红认赤瑕 讲后感言 附录一《红楼梦》人物的内心世界 附录二从中华文化看《红楼梦》 附录三《红楼梦》的艺术欣赏和续书评价 2:小引(1 小引 承蒙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盛情,要我讲一讲中国的四大小说名著,已2008317-21日播出,又蒙中华书局将这次小小讲座转成书面形式,以便让未及听到、看到此节目的各界人士了解其梗概和建立相互间的交流,对此,我深表感谢。乘此机会,我还想讲讲我自己的几点感想,记在这里。 第一,荧屏播放的时间是有限的、是宝贵的。古语有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在电视播放却是""金难买""光阴。再加上这次讲演的主题是如此之巨大和重要,必须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说明源流始末、方方面面,这真是太"紧张"--这个"紧张"是指时间的限制,并非我在讲说时有什么紧张,我倒总是随随便便、信口道
来,说得好听点儿,就算是有些"从容不迫"吧。话虽如此,我毕竟还是尽量把我想说的精简起来,因此在很多地方只能点到为止,许多细节或相关内容不能展开就都从略了。这也就是我写这个小序的原因,以补充若干应该说明的问题。 第二,"百家讲坛"的讲座不是一般的致辞、讲话、谈话、采访等体例,而是一种讲课的形式,用洋文说,前者是speech,后者是lecture,这是第一层分别。然而电视上的lecture又不尽同于学校里的课堂教学。在学校里,不管教室课堂多么宽敞,学生何等众多,他们的年龄、教育基础、知识文化水平等大致是均衡的,所以讲起来是比较有一定标准和集中点的。而电视讲座的对象则与学校里很不一样,是老少俱全,是妇孺皆有,是三教九流,是百行百业,他们听起来和在校学生可就大不相同了。怎样让这么多不同层次水平的收视者完全听懂你的讲座,而且觉得这样讲法是合适的,这个事情可就太难了。 3:小引(2 ,小引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我自己对于讲座的兴致和方法有一点儿经验和体会,讲座的目的不要摆在传达知识上--所谓"知识"是包括大家已然共知共识的,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和有关参考书上记载明确的,这些你都不要在讲座上重述。就拿讲小说来作比方,不要像说评书那样讲故事情节,那样的做法实质上是把听众当作了纯属被动消极的接受者,我觉得这是不恰当、不应该的。我的主张是:讲座最主要的目的是必须把听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和你一起动脑筋、想问题,并引发出听众以前未曾想到的新的意义和体会。所惜者,我因能力所限,没有做到这个地步,自觉惭愧。 第三,不妨让我说得更絮烦一些:在今天的课堂里,起码有一块黑板,必要时还有录音、录像等辅助设备。这样,你在课堂讲授时并非全部必用语言,滔滔不绝地说话。那么在讲座现场上,情况又很不相同。这,还用我多说吗,还不止于此,我在现场至少还有我创造的各种手势、姿态、语调、表情等来辅佐,可以使得我的
教授不太死板,甚至有时所言还认为活泼有趣,这是我的一个长处。但是等到你看到这次讲座由声音转变为文字的文本时,那些声音、语式、手势、姿态、表情都已不复存在了,甚至于我所喜欢的那种只说半截话,其余留与读者自行领会的办法,如果也照样变成文字后,那就更莫名其妙了。 4:小引(3 这些困难如何解决,解决得是否得当,这实在不是我个人所能办到的。我只是在这里交代一下,对读者来说,还是必要的吧~ 上面说过,电视讲座是lecture,而不是speech,既是lecture,其主题是小说,却又不是"说评书";如今人们所共识共赏的四大小说这个命题和概念是怎么发生和流传下来的呢,原来,我们中国的长篇章回小说是由明代才盛行起来的,明代的小说数量很大,而最著名的
却是所谓"四大奇书""四大奇书"者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也。其所以成为"奇书"者,大约是因为其情节内容、文笔手法都与以往的故事小说大有不同。这种长篇章回小说的传统在清代又继续传承下来。清代的章回小说长长短短,不计其数(有的只是十几回,便成了一部书。在百回或百回以上的大书中,忽然出现了一部《石头记》,这部书比起明代的那些书来更是奇上加奇,真是异军突起、超迈等伦。这部奇书一经问世,回过头来再看《金瓶梅》,那便令人感到真有天壤云泥之别。于是人们渐渐地把《金瓶梅》剔出榜外,而以《石头记》取而代之。草草说来,这条脉络的基本情况还是比较分明的。 5:小引(4 顺便提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浦安迪教授,一位专门研究中国小说的学者。近年来他提出一个主张: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有楚辞、汉赋、六朝骈体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而明清小说是一个泛称,表达不出朝代、时代的个性特点,所以他建议把四大小说的这种叙事文体就取名为"奇书"文体。他的
这种认识和建议是否完全精确,学术界是否已有认同,都不是我此刻所要讨论的问题。我引来的用意是要表明中国的四大小说名著这一命题和概念已被西方的学者所注意和承认。 我们要讲的四大奇书即长篇章回小说,总会要遇到一个问题,即文和史的异同分合的讨论,乃至争论。我本人因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研究《红楼梦》,强调这部小说表面上总说是荒唐无稽,而实质上是有其真人真事作为素材的。也许我当时强调得有点过分了吧,于是受到批评和批判,说我不懂得学术与历史的区分,把二者混淆起来,把《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说成了是历史"实录"。我想,这种批评对我是有教益的。但我对文与史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却并非那么简单肤浅。让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的粗浅认识。一、老子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二、孔子:"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请您注意我们的两大圣人实际上都在那里思考和讨论文与史的关系问题。这话怎讲,试想"美言"者就是后世所谓的文学艺术语言,""者就是指历史真实,所以我们早有"信实""信史"等词语,这个""就是不虚不妄的意思。这么一来,事情就很明白,原来老子这位圣人、大哲学家,他主张的是只该有事实,而不赞成文学创作。他把""""两者完全割裂对立起来。 6:小引(5 然后再看孔圣是如何教示我们的,他所说的""其实就是老子的"美言",他所说的""其实就是老子的""--至少可以这样理解,虽然粗略了一些,但离基本道理是不远的。那么我们又可明白一点:孔子与老子不同,他并不把""""""""对立起来。相反,他以为二者是可以并存和融会的,只不过是两者的成分不可偏于一端,须要对等均衡。他的主张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应该是:史以文传,文由史立。回过头来,再用同样的道理来表示""""的关系,也可以这样:信以美传,美由信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总认为,要讲""""的关系问题,应从老、孔二位大圣人那里来领会真理。我们自己说话时,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缘由和用意会强调双方的某一方面,可以理解,但注意不要走向极端而引来无必要的纠缠。这样来理解和讨论我们中国特色十分浓厚的四大小说名著问题,就会顺理成章,豁然开朗。 我讲四大小说名著,至少有两重意义。其一,我是想先从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上来看,所谓的四大小说名著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它们四部书联系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文学名著概念,它们四者既然可以连在一起,那么其外在联系的脉络又是如,所以我想说明它们各自有其独立性,而且又有文学发展史上的内在涵蕴;其二,我也想说一下在我们的民族文化、
文学遗产上,这四部小说为什么特别地光辉、伟大而为全体人民所一致认同、引为骄傲。 好了,我的小引就到此打住吧。 第二部分 7: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1 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我们的题目是周汝昌怎么看四大名著小说,这样一个题目,大家想得很清楚。我的估计是诸位对四大名著都看过,看过几遍不知道,起码小说是怎么回事,它们的基本内容、情节、人物,一些普通的见解,都有这么个底子,如果没有的话,您不可能来听我这么闲谈。咱们今天怎么叫闲谈呢,我不能重复那些常识性的内容,同时这个讲座是普及性的,咱们就是平等交流了。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是什么学术性的大讲座,有多少章多少节,我们不可能那么做。这样的话,我讲的时候仍然是海阔天空,不是每字每句都局限在四大名著本身,那样的话就太死了,我也不会那样讲。有一些闲话,引起诸位的兴趣,我个人的经历、想法,都可以包括在内。诸位要知道是这么一个性质,就不会苛求于我,
说你讲的这叫什么呀~您也没讲出什么来啊~您会失望。如果是这样的话,咱们开始了。 什么是小说我们有句老话:"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就是说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我们今天讲的不是二十四史,而是四大小说名著,这个范围要小得多了,哪里有什么千头万绪,但是,说老实话,没有千头万绪,也有十头百绪,内容真是丰富复杂。好,姑且就从什么是小说讲起。 8: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2 什么是小说,这个还要你讲,谁不懂"小说"这俩字,哎呀,不那么简单,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小说,它是什么呢,有个概念吗,如果我们去查字典定义,小说什么什么,是一种文学体裁,如何长短,那就又是书呆子气了,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在过去,小说叫闲书,休闲的书,没人拿它当回事。小说从什么时候才受重视,它的身份才提高起来,不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学,而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品种,是在清末的时候,这个风气可能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简单说,小说的""就是无关重要。小说不是大说的对应词,不是大话、大言的对应词,而是正史的对应词,官方写的、刊发的正史。从《史记》、《汉书》,一直到南北朝、隋唐……这样数下来,官方的史官撰写,然后刊刻、发布,这是合法的、标准的。民间的某个人或者说一部分人,也对那些历史事情、人物有兴趣,也要写写,那叫什么呢,就是小说。所以小说另外的名字就叫外史、野史、稗史。稗就是稗子。稻子是正的,好东西,稗子跟稻子的叶子差不多,它在打混,是无足轻重的、应该拔掉的东西。小说是这么一个性质。但是刚才一举就是三个史,外史、野史、稗史,还是史。 9: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3 小说居然隶属于史的范围,我们永远不要忘掉这一点,否则的话会有很多问题。我们的四大小说没有哪一部离开了这个最根本、最原始的定义。小说的构成当
然并不简单,但不管外层有多少包装,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史。这就像我们吃月饼一样,外层包装可能不少,但是里边呢,月饼就是那么个东西。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一点,明白了这一点,底下就好
讲。 小说跟正史有什么分别,当然你可以说,老百姓、民众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跟官方定的那个有所不同。完全对,这是一大分别。但是还有呢,它怎么就小呢,《三国演义》写的诸葛亮、关公,人物都很伟大,它怎么小呢,这个""怎么讲啊,诸位想过吗,当然,大家都知道,不过是我重复一下,它就是针对着那个正史,正史说的就是帝王将相,治国安邦,有大功劳,有文治武功,还有若干可以感动人的可歌可泣的行为,比如救济人,在危难之中有出奇的别人办不到的事情,还有嘉言,好的几句话留下来,永远是我们中华人的格言、座右铭,这个大家都知道。 10: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4 诸葛亮留下了什么,大家可能比我清楚,我已经背不下来了,因为年龄的关系,头脑不行了。但是我记得有"淡泊"两个字,又有"宁静"两个字,四个大字,这是诸葛亮教导人、做人的根本、指南针~你不能离开这四个字,这是他本人的人生哲学、人生经验,归结成这么四个字,这叫嘉言,正史上都要讲这个。 我们的小说,要让一般人觉得有兴趣,有情有味,你光是板起面孔来,道貌岸然,都是嘉言懿行,那可不行,读者一会儿就打盹了。所以,得找有意思、有人情味的细节。 再早,还没有这个长篇大论的时候,单篇的小文非常简短,记一个人、一件事,就是小说了。到了晋代,人们对小说的兴趣高涨起来。这时候有一部名著,叫《世说》,后来加了两个字叫《世说新语》,专门记名士、比较大一点的人物、王谢名族子弟等等之类的,记他们最琐碎、最不足道的事情,我们读起来反而实在是觉得有情有味。我最常举的例子,就是王蓝田性急的故事。就说这个王某,性子很
急,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夹,没有夹到,一气之下,扔到地上,鸡蛋转个不停,就用木屐去踩,又没有踩到。这样,他就有点气急败坏,最后从地上捡起来,放入嘴里,咬破了再吐掉。您听听有趣没趣,可见,六朝时代写人物,已经在这个细节上下工夫,以细节来传人的精神和真正的性情、作风。 11: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5 《三国演义》的魅力三国是历史,去看《汉书》、《三国志》,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看《三国演义》呢,这里面就包含着我刚说的那些道理,《三国》不是正史,而是野史,里边不仅有嘉言懿行、文治武功,更为重要的是有了细节,人物活灵活现起来了,而不是一堆死板的历史,某年他生,某年他做什么,某年他又怎么的,最后某年逝世,那叫死文章。我们的文学为什么要叫文学,特别是我们的中华文学,诸位如果以前没有注意,请留神细细品味,一个大字,""。读死文字、死文章,您一会儿就睡着了。凡是您读着眉飞色舞,我们今天谈起来还是如此,那就是活文章。这个""范围也很广,比如作者的思维、看法,心灵的活动,笔的活,表现法的活……这样才有魅力,才能吸引你,甚至于百读不厌。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是在正史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将历史转化为文学,从而达到深入普通民众、普及历史与文化知识的目的。它来源于历史,却又区别于历史。它有历史的影子,却更多地体现在文学创作上。 12: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6 另外一点,《三国演义》里边不是写什么武艺,那只是表面,深层里边有什么,斗智。武艺是一回事,军事、策略、作战又是一个概念、一个范围。两位武士对打,或者打擂台,可
能跟军事战斗有关联,但并不是军事作战。军事作战是要用策略,《孙子兵法》讲的就是斗智。我不是军事家,但是有一点,我知道这四个字,"兵不厌诈"诸位,这么寥寥四个大汉字,这个兵代表什么,当然既不是武器本身,也不是拿着
武器的小兵卒,而是用兵战斗的策略,对不对,你的策略越机诈,没有一个实的,虚者实,实者虚,你这里怕人攻,那里不怕人攻,完全把目标转移了,迷惑敌方,弄得敌方不明就里,这不就是诈吗,诸葛亮也好,周郎也好,还有很多人物,每一个都没法诚实。当然,交朋友,在家里,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一坐在台上做元帅,指挥战斗,能够老老实实吗,他得诈,就是勾心斗角。假如您喜好下棋,我要问您,您这叫干嘛呢,您这一招一式,完全就是斗智、勾心斗角。《三国演义》演的是三方面的这个。 13: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7 《三国》,还有一个中华文化上无比重要的思想意识观念,是什么呢,好像谈的人不多,我多次把它揭起来,写过论文,参加过文艺、文化峰会,我都用这个主题。我今天提醒一下,不知你们诸位想过没有,叫"三才主义"。主义是我加的,主义是从西方借过来的,我们中国人原来不知道有什么主义,只讲"三才" "三才",天,地,中间有人,这叫"三才"。这个""不是吟诗作赋,佳人才子,这个""是你的抱负,你的能量,你的才华表现,你的志向,也就是你要做一份什么事情,你能够做出什么事情,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天有才。天怎么还有才呢,古人举的例子,风雷云雨,变化,那还不是才,空空无有,表现却是千变万化,给人也是千百种不同的影响。影响你什么啊,太多了,比如农业,你要不要雨,没有阳光,植物、动物能活吗,今天阴,我就害怕阴天,我的情绪非常低落,有没有影响,打一个大暴雷,古人认为打雷与妖魔鬼怪、邪物有关。你看看,天对地上的、人间的生活影响太大了,这是天的才,才华、才能、表现。 14: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8 天有天才,地有地才。地有什么才呢,山川、物产,那还数得尽吗,光是植物、动物,您能数得出有多少品种,我们古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您看看那里边,
光说可以入药的植物,您数得过来吗,人家分科分目,有的学者说我们中国人光会综合,不会分析,是这样吗,不要歪曲我们祖宗,我们祖宗的分析能力太强了。我们中医一摸"虚实寒弱,表里升降",好多对称词,一清二楚,这不是分析,所谓辨症下药,你不能一味阿司匹林,治一万人都是阿司匹林,不分这个阿司匹林是热性是寒性,是升是降,是补是泄,不知道这个,那叫会分析,不能说外来的就是好,我们自己的就一钱不值,这是歪曲我们的祖宗,歪曲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 你说地没有才吗,这就是地的才。 最后,落到天地之间有一个人,人为万物之灵,又说人是天地之心。如果光有天,光有地,榛榛莽莽,浑浑噩噩,再过上十亿年,一百亿年,一万亿年,仍然是原始大森林,里边有的是大怪物,它们有思想吗,我不知道,谁考证啊,它们有文化,更不知道。它们将来假如有文化,怎么进化啊,怎么发展啊,我也不知道。问谁,问恐龙,恐龙今天只有化石了。可是,你看看人留下了多少东西,他会思考,他有感情,能说、能笑、能哭、能悲,还能表现、传达,这个是人的才。 15: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9 天、地、人"三才",被《三国演义》的作者抓住了,这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内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 所以,有这么样一个说法,曹操占了中原是占天时;孙权占了东吴,东南六郡八十一州,他得地利;刘备,什么都没有,被赶来赶去,挤到西南那一角,就是入了川,才得以稍微地安定。这样为什么能够鼎足而三,你看人家那个势力,那个条件,刘备什么都没有,就有个刘关张,就有个关张赵马黄"五虎将",他得什么呢,这就是小说家、一般中华人,已经种了这么一个念头:刘备得人和。 《三国演义》的缺点 您会不会问我,《三国演义》有什么缺点吗,
缺点是有,第一,本来《三国》、《水浒》都是民间积累故事,跟一个个别作者的创作,比如说巴金作《春》、《秋》,不太一样。《三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民间流传。不知是多少代了,可能三国一结束,当时个别的故事就已经在那里传说,谁谁谁,他怎么怎么的,哎呀,我听说,我爷爷还赶上过关公,这是情理之中。他怎么怎么的,是这么来的,来了以后不断积累,串联了多少故事。然后,出来一个罗贯中,到底是不是罗贯中,没人敢保,反正是出来一个文人,把它整理、编整、调理、润色--还不行,他不放心,这就是文人的缺点,他说,这个不合正史。因为这里边有很多的想象,就是所谓编造、虚构,便找来一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里边的编年,从头到尾三国的事情都有,他去一核,有不对的,就改了;正史没有这个细节啊,这是哪来的,这不行,也删了。麻烦了。他往正史那儿拉,老百姓喜欢的艺术上的那个趣味、那个情调减了。这是损失,这并不是好~ 16: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10 然后,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又出来一个毛宗岗。毛宗岗是批点家,他也做了这种工作。他自己在凡例里边说得很明白,就是我有增,有删,有改,还有什么,好多条。坏了~他是个文人,他一看不对味,不喜欢,他有个人的酸甜苦辣,个人的胃口,他不管咱们,他删了,删了不就是个大损失~坏了~又往正史那边拉了一步,大概是如此。 《三国演义》还有一大缺点我不满意,就是好像是木偶人耍帝王将相,没有任何一个别的身份的人,能够占据他们的地位,好比走马灯转来转去,好比木偶人耍来耍去,总是他们,那个身份、品格、阶层。下面真正的中国的人生、社会,其他各种人,我不敢说绝对没有,我的印象当中很少很少,大概可以这么说。这样的作品,我能否说它有缺点,当然诸位可以说,那个时候,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这种性质的群雄割据一方的故事,您让它像我们今天一样写群众人民,这个要求是否太苛了
一些,可能有这样的观点,这个我不敢自作主张,我只是向诸位表明我个人怎么看,怎么想,这也是今天这个小小讲座的基本目的。这都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感想,零零碎碎,不成系统。 至于今天我想不起来的内容,我们下回讲《水浒》,还可以回头来,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好不好,就到此。 17: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11 〔讲后小记〕《三国演义》的本名是《三国志演义》,流行的名称却把那个""字给省略掉了。一字之差,有何重要,也值得讲上一讲,说不重要也行,说重要也不为过。原来我们中华的史书经典,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以后,接着又有三部书,统称"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因此所谓《三国志演义》,就是说小说作者是以"四史"中之
《三国志》为基本框架而撰写成小说演义的。那么,"演义"是什么意思呢,是在一个素材基础上敷衍发挥、点缀增饰,使得庄严正大的经史著作变成了通俗有趣的文字形式。用今天人们惯用的词语来说,《三国志演义》是以正史为素材蓝本,而又进行了艺术加工。 不待多说,聪明的读者已然看到《三国演义》的性质、体裁、写作手法都与其他三部小说不同。例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文字蓝本的东西作为素材。《三国演义》从其本身的特点就发生了一个"七实三虚"的问题,就是说《三国演义》所写的有七分是历史事实,有三分是作者的虚构。这个问题成了明清两代以来读者、学者的争论焦点:是实多一点儿好,还是虚多一点儿好呢,《三国演义》既是小说,就应该以实的多少来衡量它的价值吗,文史是否可以合一,怎样合一,如此等等,议论纷纷。直到今天,也许还可以继续研究讨论下去。 18: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12
《三国演义》为什么发生最早,流行面最广呢,这是因为三国的故事从很早以来就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国家大事。章回长篇小说的发生是从宋代开始的。我们的中古历史,一个唐代、一个宋代光辉灿烂,中间却夹着一个残唐五代:梁、唐、晋、汉、周。五代整整扰乱了五十个春秋,这五十年的动乱使得百姓渴盼天下的安定统一,所以宋代的人就特别喜欢回顾更早的国家由分裂而归于一统的故事。宋代建立以后,军营之中兴起了讲故事的风气。讲故事分好几类,以讲""居于首位。而讲史这一类中,又以"说三分"为最受欢迎。宋代的所谓"三分",就指汉末魏、蜀、吴三国的并列。"三分"这个词语,你听京剧里诸葛亮的唱词中还有运用:"……先帝爷(刘备下南阳,驾三请,算就了汉家的业,鼎足三分。"你看在我们的民间艺术中,各种文学形式的承传流变,其中不曾断绝的脉络痕迹是多么有趣呀。 我在讲座中无法多举故事的精彩部分,只引了一个"蒋干盗书"的小小片段(见第三讲,而且我举的是京剧"群英会"中的几句道白:"你看蒋干(字子翼自以为能,他要代表曹操到周瑜(字公瑾那里去说降,说降他投归魏营。"一见面,周瑜不容他多说二句话,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地说:"子翼良苦,远涉江湖而来,敢是与曹操做说客吗,"这周郎当头一棒便打折了蒋干的勇气和才气。接着为了假意殷勤款待蒋干这位老同窗,大摆宴席。刚一坐定,他突然宣命:"太史慈听令~"太史慈立刻应答:"在~"周瑜接着说道:"今日酒席宴前,只叙朋友交情,倘有人提起孙、曹军旅之事,即斩之。"太史慈答了一个"得令",然后哈哈大笑三声……你看这种气势、阵容简直就把蒋干整个儿地镇住了。一句话也无从开口,真是严峻万分,厉害无比。 19: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13 蒋干至此,原来想要展才立功的念头完全破灭,这才逼得他在无计可施之中忽然想起要在夜里偷看周瑜的机密军情文件,而这恰恰中了周瑜安排下的瞒天过海的妙计。简而言之,蒋干盗回了假书信,自谓比原来设想的大功还要重要,却使得曹
操也被瞒过,立即斩了两位无辜的好人。只此一例,已充分表明我所说的《三国演义》里并未真正写出军事策略与千军万马生死搏斗的高低胜负,而是把笔墨放在人才这个重点上。 说到人才,让我再略述一点儿个人的感想:魏、蜀、吴三方所以能够在一个历史阶段中鼎足分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拥有文武人才,并且能运用发挥他们的才能。从历史文学中的反映来看,人们对偏居于西南的蜀国感情最深。例如诗圣杜少陵那首《蜀相》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如晚唐大诗人李义山也曾赞叹诸葛
亮而写诗,有一句说他是"猿鸟犹知畏简书",又说"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复何如"。请看,他们所以感情上倾向于蜀国的大部分原因,实与诸葛武侯的学识、人品、忠诚、高尚感动了他们有关。 20:第一讲 《三国演义》的内涵(14 再看对东吴那一方面又是如何呢,从当时来看,曹操这位大英雄就明白表示了对孙权的为人、才能的高度赞叹,他说:"刘景昇(刘表,字景昇儿子,豚犬耳。""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这七个字也曾被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字稼轩引用过,表示他对南宋高宗、孝宗等皇帝的沉痛感慨。再看另外的佳例,北宋大文学家、大词人苏东坡那首名作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个风流人物是谁,他心目中的第一位就是三国的周郎,认为只有周瑜才当得起"风流人物"这一称号。他在这首名作的下半阕又加重赞美周瑜的风度和才能,那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去声,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说周瑜的儒将风度,手里挥着羽扇,边谈边(间,是间隔之意,若无其事,从容不迫地指挥这场重大战役。总起来说,人们对于魏、蜀、吴三方,感情倾向可以不同,但最重要的焦点却聚在重视和尊敬人才这一点上,这是十分之清楚的。
第三部分 21: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1 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这么多朋友坐在这里,良辰美景,大家有闲空,来听我讲讲我们的四大名著,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但是我能满足诸位对我的期望吗,实在是很惭愧。我们不是说评书、讲故事,而是就着四大小说这个主题,来听我谈谈对于四大小说的某些感受,以及我与这四大小说所发生的关系,引起诸位头脑中、心灵上的一些感应,引起大家的想象、感想,最后还有一个字,就是""。我每次讲座,都是即兴式的漫谈,不可能有讲稿,没有多少条理,这是我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家多原谅。我这么零乱地讲,您得自己贯穿,替我来剪裁、组织,得有个悟力。好,下面开始讲《水浒传》。 《水浒传》与中华文化《水浒传》的问题跟《三国演义》的不同在哪里,《三国》的问题是各自招揽,文武全才,有了这么一堆大人才,文的,武的,你看看这三方,他自立了,你就没办法,谁也打不败谁,人才重要。到了《水浒传》恰恰相反,用的是奸臣,这是第一个大错误,奸臣用的都是坏人;第二个大错误,更大的错误,因而对于天下一流的人才不但不认识、不使用,而且加以陷害、迫害,天下之大乱,梁山泊的出现就是这样形成的。你想,对不对,所以《水浒传》开头,怎么开始的,第一回,就是说有一个古碑埋在那里,压着,谁也不许动。来了个官员,他仗着自个儿的身份势力,非得要看看。庙里的老和尚没办法,就找了许多劳工,把碑刚一掀起来,唰,一道黑气,直奔那方而去,这就是后来一百单八将的那个气。这个气是好气,是坏气,大概不能说是好气吧,好气怎么能叫黑气,为什么还要把它压起来,封闭起来,用咒语,用神通把它封锁,不许乱动,可见不是好东西。好,你这一放出去,那边普天之下,东西南北,诞生了一百零八个绿林好汉。《水浒传》由这儿开始。诸位,你看看我们这个文化上的思想、意识,那个哲学、审美,对人物的评论,对天地生人的那个想象,都包括在内。我们动动脑筋,想一
想,这什么味,有情有味,多有意思。你可以不同意,人怎么会是黑气变的,这个不科学。您今天接受了一点西方科学的最表面的常识,就来反对几千年来我们祖宗所获得的那种想象和认识,说它完全是非科学、反科学,您要用
这样的办法来读《水浒》,就没什么意思了。 22: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2 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第一回就说这么多,您就明白了。第二回由谁来开始,高俅。整个《水浒传》它不敢指斥皇帝,专门是讲这个奸臣、掌权的贪官,是他们把这个天下弄糟糕了。这么多的英雄好汉,他不会用,不为国家、人民谋利益,他一个一个地陷害、冤屈,置之于死地。一腔怒愤写这部书,这个味道跟《三国演义》比,您看看,有多大差别,《三国演义》不管如何,它是三方面势均力敌的,都是那些帝王将相,在那里争权夺利,争地盘,《水浒》不是这个。《水浒》换了,换了这一百零八,这个不成文啊,怎么把它贯穿起来,它是分散的,开头一故事,鲁智深,后来一故事,武松,后来一故事,林冲,再一个故事又张三、李四,这怎么弄啊,一条线,宋江,梁山泊,杏黄旗立起来,四个大字:"替天行道"。这个还用我讲吗,讲《水浒》离不开这个吧,这个什么意思,皇帝,丞相,所有底下那些掌权的官都糟糕透了,他们不替天行道,我来替天行道。必须把这个天举出来,来号召全国。 23: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3 为什么是天,中国古人,我们那个祖先,他就信天,但不是迷信天。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这个人人都知道。今天的大学者,海外、海内一致同意,中华民族最高的哲学思想是天和人的合一。你能不讲天吗,合一呢,是说把天的事情和人的事情,把天文和人事,你截然分开了,那要犯错误。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不是说过吗,西方的文化是要征服自然,我们中国不是要征服自然,自然没法征服,而是顺应自然。懂了自然,找到它的规律,顺应大
自然的大规律,做出某些处置,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是征服它,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还能改变自然,还能运用自然,生、光、化、电,又什么原子、电子,这不是征服了自然吗,中国人不这么看。我们看看,生态环境的大问题一个一个出来了,都是不顺应自然,而任意在那里改变自然的恶果。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反科学,不要那么附会,科学有科学的领域,有它的层次,有它的限度。我们说的天人合一,是另外一种哲学思想,天和人是一致的、交通的,是彼此感应感化的。而照我本人的狂妄,人本来就是天的一小部分,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能力,服从大自然、大宇宙的总规律,人类就不至于犯大错误。 24: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4 说了这么多,还是为了理解《水浒传》。"替天行道"这四个字,真就是指那个天吗,到底宋江、卢俊义、晁盖懂不懂天是什么,就是看见那个蓝色、青色的天空,上面还有玉皇大帝,不是一回事。我要说明一点,这个天,古来是把皇朝、皇权那个代表人物,就是皇帝,跟天附会到一起,所以他自称天子。我是天的儿子,所以我有权替天来行道。所以,立一个朝代、起一个年号总离不开这层意思,最明显的如天顺、天命、天祐,即使是""字不明白出来,里边仍含着这个意思。 我个人的理解,《水浒传》中的这个天不是直接的,并不是明白地指皇帝,一部《水浒传》从来没有反对过皇帝一个字,它总是说奸臣高俅、童贯、蔡京,奸臣啊,奸臣。昆曲里边的《林冲夜奔》就是专门骂高俅。冤屈万分的林冲,家亡人散,自个儿在黑夜里逃命。那一出戏,一个单角唱一台戏,夜景,穿着黑衣服,一把宝剑,出来就载歌载舞唱到完。最后一个
曲子,"一宵儿奔走荒郊,残性命逃出一条",仅仅剩了一条活命,"到梁山借得兵来",无路可走,只能逼上梁山了。这个曲子叫《点绛唇》,好听极了。我听过侯永奎的《林冲夜奔》,当初还会唱,现在没法唱。"到梁山借得兵来",这个时候有几个字的道白:"高俅哇高俅,定把你奸臣扫~"这部《水浒传》是要扫奸臣,
不敢说扫宋徽宗。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到东北,到了那边穿上青衣,青衣就是奴仆穿的黑衣服。金朝皇帝、大官大摆酒宴,让徽宗、钦宗当小酒童,一个桌子一个桌子斟酒。在宋朝人的感情上,徽宗、钦宗就代表国家,那简直悲痛极了,国家民族的大耻辱啊。岳爷爷岳飞,一生就是为了要报这个仇--我得把二宗给请回来,你能够反对说这都是封建思想,要是这样讲历史,我们中国就没有历史了。所以不能只看现象,只看表面,要深入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感情,我们的历史、社会的各种条件。 25: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5 北宋末年遇到宋徽宗这样的皇帝,是那朝代的不幸,不能全怪宋徽宗:宋徽宗这个大坏蛋,你怎么不去治国~这个是历史悲剧。宋徽宗是大艺术家、大美术家,让他去治国,他没法不坏,这个坏不是他本人做坏事,完全不是。他当时做皇帝只能委托一个丞相,就是找个代理人。于是天下所有的大事丞相做了主,不过是照例汇报一下,让他点点头,宋徽宗的职务就是这个。他每天干什么,写字作画。他写的字叫"瘦金体",有人还把我的字派为"瘦金体",其实毫无关系,诸位千万不要受这个影响。他画什么,画鹰,工笔花鸟。现在故宫还藏着宋徽宗的画。《红楼梦》假借贾雨村的话,说宋徽宗是正邪两赋而来的人。曹雪芹对宋徽宗的这个评价不是政治上的,有着很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上复杂万分的问题,这里我们不能展开讨论。但我们要明白,讲小说,实际上是讲文化。 26: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6 《水浒传》里的人物《水浒传》里什么人给我的感动最多,可以说第一个就是鲁智深,鲁达。你说这个人物可爱不可爱,他为什么使我感动,他不过就是搭救了一个唱曲的,在茶馆、饭馆卖唱的,旧社会专门有这个。鲁智深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由此走投无路,被好人介绍到佛寺剃度当了和尚。有没有剃发,我闹不清了,应该是剃发做和尚。可是戏台上的《鲁智深醉打山门》还是戴发修行,戴着一
个月牙箍,京戏里边都是这样,又像没有剃发。他手中有一根禅杖,耍起来如同旋风,不要说直接挨上,就是沾上个边,大概性命就完了。他是个真正的英雄,不顾个人安危,可以舍身为人。 《红楼梦》里第二十二回中,贾宝玉和薛宝钗发生文化关系的时候,宝钗过生日,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就是《醉打山门》,原来叫《山门》。--曲里边一出一出的戏名,原来都是两个字,多的字数是后来加的,如《夜奔》加了"林冲"两个字,后来就叫《林冲夜奔》。宝钗告诉宝玉:"哎呀,这出戏可真好。"贾宝玉那时候还不太懂戏,说最不爱看那个热闹戏。宝钗说:"这可不是个热闹戏,你哪懂啊,有一个曲子最好。"宝玉说:"宝姐姐,念给我听听。"宝钗就念了那出曲子。你说我这是讲《水浒》吗,那当然了,这就是讲《水浒》,这是用另外一个方式讲《水浒》。我还是那句话,我不要来背《水浒传》,跟《水浒传》有关的,我们都应该知道。宝钗说,这支曲子叫"寄生草"(曲牌子,怎么说的,"慢揾英雄泪",鲁智深流泪了;"相离处士家",辞别寺庙和介绍他的赵员外;"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谢谢你们的好心,救我,帮我剃度--剃度就是执行出家的手续,披上袈裟,出家了;"没缘法,转眼分离乍",可惜我跟佛门,跟你们长老、员外、佛都没有缘法,刚刚不久就分离;底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身无忧,无亲无故,没有一件是他本人的财产,等于就是赤身一个人,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我们讲禅学,佛学,一个人活一辈子,你家产万贯,你现在趁
几千万,几万万,都是假的,一闭眼,没有一分钱是你的,所以你还是赤身来赤身去。当然,我们不是在这里参什么佛法,而是说对鲁智深这个人物的感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走投无路,什么都没有,孤独寂寞到极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可怜可痛,而不是什么悟了道。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我把我的心情,我读《水浒传》的感受在这个场合跟您们说,您们来听也就是为听这个,是吧, 27: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7
读到林冲的故事,我的感受如何呢,真是没法说,林冲的故事最感动人了。大家都知道,林冲最后差一丝毫就被火烧死。发配到草料场,已经是末路了,对手还不放过他,你看心黑手辣到什么地步,那一场大雪,拿着一条花枪,挑着一个酒葫芦,打了酒来,不论是画,还是影视,那个诗的境界,多么浓厚~《水浒传》里边最美好的文字,也是文学艺术家之笔,大家都公认,不用我来重复。坏人暗地里要烧草料场了,幸而林冲因为天寒躲到山神庙里,才逃过一劫……看《水浒传》,真是感情沸腾,想象人生,想象社会,想象人的心田,想象人和人的关系,真是万言难尽。 有听众问,为什么《水浒传》里的两个坏女人都姓潘,那咱们就顺便讲讲这方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趣,其实是这样,岂止是都姓潘,《水浒》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好女人。大家佩服宋江,他成了梁山首领,但他是个什么人呢,就是县衙里面代理民词的人,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刀笔小吏"。俩人打官司,他能舞文弄墨,把一点理都没有的说成是占理的。宋江娶了个小老婆,叫阎婆惜,阎婆惜是好女人,她用不着姓潘,她姓阎。所以根本问题不在姓不姓潘,而在《水浒传》这个作者对当时的女性有偏见。这可能是由于他个人的经历,没有遇见好女人--我的看法是,这是个别例子。女性在传统社会里的地位、遭遇简直没法说,年纪轻一些的可能没法理解,我们有旁观的体会,那真是痛苦不幸。有些话,不好当着群众的公开场合揭开说,比如女人的贞节,这个品格方面有了缺点。四川写剧本的怪杰魏明伦,不就是为潘金莲打抱不平吗,潘金莲就一无可以同情之处,她也有难言之苦,她有苦闷,想另找合意的人,这当然合情理,只是丈夫再不怎么样,可以想办法离开他,但不能用手段把他害死。你说,我们是同情武大郎,同情武松,还是同情潘金,所以这个事情就非常之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潘金莲有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多方面的需要,但是你不能害人,这是最主要的。武大郎本来是那么可怜的人
~至于武松,回到家一看,亲哥哥不在了,一查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能说武松不对,当然,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都合理,我们没有那个意思。设身处地地讲,武松是个粗人,他没办法跟林冲比。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水平、人品、头脑,非常人所能及。所以一切要具体分析、具体评论。要想到多方面的因素,不要执意而论,不能凭一句空话、一个名词,就去给人家做法官,做定论,判案,这既不是我们读文学的态度,也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28: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8 〔讲后小记〕 上一讲中,因《三国演义》之事引来了李商隐的两句诗,上句是"管乐有才真不忝",这说的是诸葛亮的才学识德,比起管仲、乐毅这等人才来毫无愧色;下句是"关张无命复何如",由这句诗可以充分证明,或者稳妥一些说,可以让我们推断,早在唐代,刘、关、张兄弟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了。那么上句是说文,下句是讲武,总起来还是一个人才问题。既然如此,在他们兄弟三人中,为何单是关公特受民众的崇敬呢,这又表明伴随着""字,还有一个品德的重要因素。那时曹操最重关公,想把他收为帐下,大业可成。因此说书、
唱戏,人们可以常常听到"五日一小宴、十日一大宴、美女十名、黄金千两"得到最上等的恩遇。但关夫子一方面感激曹操的知音赏遇,另一方面却不忘刘备的结义之情。他,美女十名一人不纳,另置居处,而且挂印封金、单人独骑(音计,名词,过五关斩六将,终归投奔到兄弟相聚之处。这就是说关公之长处不仅仅是青龙偃月刀、天下无敌,而更在他的高尚的人格,受人无比崇敬--这是讲《三国演义》的人人皆知的情节。那么我又为什么单单重复这些呢,我就是要借这一问题来同大家一起思索、讨论:像他这样的品格、行为,到底是忠还是义,若说是忠,他忠的是什么,是刘备这一个人吗,似不尽然。他所忠的,实际是那桃园结义的""字。这样说妥与不妥,还应怎么看问题,这才是我讲《三国演义》,希望引导听众,我们
大家一起来交流的本义。但不管如何,忠和义两者是紧紧地连在一起、难以分割的。这样由《三国演义》一下子就引到了《水浒传》。不待烦言,人人皆知《水浒传》讲的是一个""字。梁山泊上聚会之处就叫聚义厅,可见这个""代表了梁山好汉的精神命脉。梁山泊聚义并没有他自己的政治纲领,他们的口号是扫除奸臣,而不触及皇帝;如果他们真的代替宋朝得了天下,他们主张的仍然是君正臣良,为臣的要忠于为君的。所以说历代王朝换张换李仍然换汤不换药,换表不换里。这样看来,我们看《水浒传》不要发生错觉,以为像宋江这一伙人的反抗,其意义同于后世的革命。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评价《水浒传》真正的重点还是要放在人才的大问题上。 29:第二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 《水浒传》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有正史《三国志》为蓝本,《水浒传》的所谓素材只有《宣和遗事》中的一段话,说北宋末期,有宋江等三十六人占据山林等等。那么到了我们所看到的《水浒传》里却由三十六人扩展到一百单八英雄好汉,这么多的人物角色都从哪儿来呢,可知非出正史,皆由民众智慧创造。十分清楚,他们喜爱、钦佩、敬重,而又怜惜这些英雄人物。因为什么,就是这些人本来都是国家的上等人才,却不得起用,反被坏人奸臣一个一个地迫害,最后家亡人散,惨痛无比。所以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冤书,一部愤书,我们从人才的命运这个大问题来看《水浒传》就找到了入门之处。《水浒传》中宋江等人尽管对帝王政治的认识并不深刻,但作者写出了他们的悲剧性命运,所以终究赢得了一部空前伟大的长篇小说的称号,这是我们讲到《水浒传》首先不能忘记或模糊的根本问题。 由于《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是由三十六而衍为一百零八的,这么多人是一个一个地凑起来的,所以从文学结构来论,它是零散而没有严密组织的,这是一个缺点。我们如果看到后来的《西游记》、《红楼梦》,就越能感受到《水浒传》的这一缺点。再说一百单八将的首领宋江,这个人物实在并不高明。他原本是一个县衙
里舞文弄墨的书吏,找了一个小老婆,名叫阎婆惜。阎氏"不守妇道",交结了一个三郎,名张文远。后来宋江私下里与梁山结交,为阎氏发现,便要挟允许她改嫁张文远,宋江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因此充军到了江州……整部《水浒传》一部大书由这样一个人领头,我们平心静气地评论一番,《水浒传》的精神境界是十分高明的吗,尽管宋江(别号及时雨受尽了江湖上相识与不相识的一切英雄好汉的崇拜,这毕竟有多么大的历史真实,有没有夸张粉饰呢,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因在讲座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如今在这里补记几句,但也十分简略,就请大家原谅,作为一种初步的启发引导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4b309f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d.html

《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