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文档

发布时间:2016-09-03 15:18: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清华中学2012年新进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 1.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 就会站起来 走开/薄薄的一页 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 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 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 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 雪》。 

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   6.生读生评 7.教师范读 【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3.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 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4.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 4.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 

5.     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f49af0eff9aef8951e06bc.html

《沁园春 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