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易错剖析

发布时间:2020-07-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易错剖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 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 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3A.“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错误,不是实写。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C. 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错误,甲诗尾联中长精神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故选D
4)乙文,柳宗元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甲诗,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故答案为: D
(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D
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分析理解。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参考译文】
甲诗: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
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含着微笑,看着海岸——用对偶,对仗工整。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拟人、比喻、对偶;
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概括描述形象特征。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
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宋〕卢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萧萧寒雨滴茅庐。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乙)。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自取疏。
【注释】瑞鹧鸪:词牌名。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 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 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 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 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烂醉;管闲事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翼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故答案为:烂醉;管闲事;
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这两首词曲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这两首词曲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 1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②“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2)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解析】【分析】(1 悠悠:本义是连绵不尽的样子。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理解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据此可知悠悠的两层含义分别是: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字还把河水人格化,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②“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
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 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分析】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故答案为: 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点评】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他们两个人都是爱国诗人,所写的诗也都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但诗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又不一样,答题时可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如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 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解析】【分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故答案为: 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解析】【分析】(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 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如: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其名为银________ 及其家穿井________ 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其:代词, 其中的 其:代词, 它的 其:代词, 其:表反问语气, 难道
惟弈秋之为听何陋之有 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其:表选择疑问,。句意是: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其中的 它的 难道 C 设问;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
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1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陈康肃公善射 多谋善断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手不释卷 C. 惟手熟尔 深思熟虑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置之不理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公亦以此自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睨之久而不去 已而之细柳军 C. 而钱不湿 何苦而不平 D. 以钱覆其口 其业有不精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 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 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 1C 2D 3D
4)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解析】【分析】(1A.擅长,善于;B.放下;C.熟练/ 细致谨慎;D.放下。
2A.介词,凭借;连词,因此。B.代词,代指陈康肃射箭;动词,到。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代词,代指他的。

3ABC分析正确。D.这篇文章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十中八九:十箭中八九成 。但:只。之: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注意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故答案为: CDD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三闾()祠:位于潮南汩罗。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是马也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这样的马。是:这样;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
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
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是连词,在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故选B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 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骈,两马并驾,一同 这样,指示代词 通晓 意指成长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 B
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答题模式: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 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名为,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1)景观;国都;日光

2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C
【解析】【分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是一词多义:景观;观看;观察。则有去国怀乡: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是一词多义:国都;国家。至若春和景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是一词多义:日光;太阳;大;风景;景象。
2注意:政,政治。通,通畅。和,和乐。具,通俱,都。兴,兴办起来。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与,和。归,归依,一道。
3C项,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C错误,选C

故答案为: 景观;国都;日光
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
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 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谏死,公遥为诔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安人:指张元忭之母。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诔(lěi):致悼词。乙:读书时勾画记号。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因取《中鉴录》________ 三月卒官________ 安人怜之________ 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 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4)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死,去世。:同,嘱咐,嘱托。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公乃张灯幕中,侯母寝夜颂,不令母知。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于是,就。点。:等候。:读书。:让。
3①“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白发种种的原因,是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也就是张元忭为父亲四处奔波的结果。答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答出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的意义。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意思是见到此番景象后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此句明显是通过太仆公”“奇之的态度对张元忭进行侧面描写,由此突出少年张元忭明辨是非和率真正直的性格特点。
4)此题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如可分析文章写出的张元忭的几种品质。对孝悌风尚的秉持、对忠诚品质的坚守、对仁爱观念的尊从。可从文章中举出具体事例证明。从张元忭的言谈行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的崇高追求。
故答案为: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咐,嘱托; 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
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联系句子进行分析。
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要仔细通读文章,不要遗漏人物性格的各个层面,表达时尽量用成语或短句,做到语言简洁、准确。 【附参考译文】
【甲】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是浙江绍兴山阴人士。父亲(张)天复,担任太仆卿官职。隆庆戊辰年间,张天复(因罪)在云南被抓起来,张元忭前往云南并服侍他父亲。张太仆释放回家后,张元忭进京城为他的父亲诉冤。(等到)事情查得水落石出(后),他又回家安慰他父亲。一年间,来往奔波达三万余里,他(才)年过三十(而已)却满头发白,他如此孝心,(真是)品性卓绝。辛未年,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官授翰林修撰一职。明神宗万历己卯年,在内书堂为宦官讲学授课。先生认为:太监是伺候在天子身边的近臣,他们的好坏与否与国家的太平与动乱紧密相关。于是拿出《中鉴录》对宦官们谆谆教导。丁亥年,他升为右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隔年三月在任上离世,享年51岁。 【乙】张公(元忭)生来相貌古朴,身材魁梧,渐渐长大后喜欢读书。安人(张公母亲)怜爱他,劝他不要耽溺于勤奋苦读(而不能自拔)。于是他在(临时搭设的)帷幕中点灯,等到母亲夜里就寝后才读书,不让母亲知道(而担忧)。少年时(914岁之间),意气方遒,常常随口就谈论时政得失,评论人物得失。张太仆(张公父亲)故意挫败他的傲气,(常常对他的评论)置之不理(回答)。恰巧遇到(朝廷上)杨忠愍因为直言纳谏而牺牲,张公远在家中为他写了悼词,他慷慨陈词,泪流而下,沾湿了衣襟。(见到此番景象)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张公曾经读到朱熹《格致篇》一文,对文中句子勾画并且深切思索……张公有异母弟弟两人,张太仆病重时就嘱托张公照料他们。张公履行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对两个弟弟关心备至,恩义隆重。张公平常在家,吃掉落的米粒,衣服洗洗补补(反复穿),然而其家中所买东西分给宗亲族人时,(分给自己的)远远不及(分给)别人的。这是因为张公品性善良,德行赶得上古人的水准。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越明年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答案】 1)到了;景象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3)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注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大观,雄伟景象。
2)本题需要落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3)细读文章三,四,五段,可知古仁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不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本题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情怀。这句话与前面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交相呼应,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忠君报国、心系苍生的政治抱负,更是范仲淹一生奔波驰骋、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到了、景象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关键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际遇等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之后,________,所以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 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
【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
【注】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城风俗。游湖赏月。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燎:火把。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巘:山峰。
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行背后的心。
【答案】 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
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解析】【分析】(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这;拏,撑(船);毳衣,裘皮衣服。 2 本义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结合上下一白可知,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分析示例,是从字形、词义和语境义三个方面赏析词语。字形: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词义:水波荡漾的样子。语境义:结合雨色涳蒙”“晴光等词句可知,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材料一,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写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材料三中,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张岱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冬,日之余——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而普通人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另外,张岱雪夜行,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故答案为: 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①“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提示的理解,结合提示,分析解读文章的内容和解读的角度,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8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节选自《兰享集序》)
【注】修禊()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品类:指万物。信:实在。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泉香而酒洌________ 树林阴翳________ 少长咸集________ 茂林修竹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两文之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清;遮盖;全,都;长,高
2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5)【甲】文的乐是与民同乐,【乙】文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全,都。:长,高。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醉醺醺的样子。这。惠风:柔和的春风。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判断句的翻译。 3)首先理解好【乙】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句子可直接提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作为答案。 4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太守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为众宾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为太守醉。
5)比较两文之的不同点。《醉翁亭记》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及太守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兰亭集序》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写人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写景表现的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
故答案为:清;遮盖;全,都;长,高;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甲】文的乐是与民同乐,【乙】文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

【点评】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嘉枯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黄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软?今李候生长富责,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注】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溜:小水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觥筹交错________ 树林阴翳________
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________ 荫长松,藉丰草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3)【甲】、【乙】两文都在写,【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________与作者的________,【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________
4)【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答案】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
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作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解析】【分析】(1句意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句意为:树林茂密阴蔽。翳,遮盖。
句意为: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遗,赠送。
句意为: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藉,枕、垫或踩、踏。 2
重点词语:其,他们。以,用。句意:醉了能够同大家一同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重点词语:之,的。视,看待。句意:并且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
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每段都有字,故容易在甲文第一段找到滁人之作者之乐则要结合全文内容及第二段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体会。乙文可结合第二段内容来分析李侯之乐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应结合乙文第二段的内容来分析作答。乙文第二段先提出了富贵者之乐山林者之乐两种乐,之后将两种乐进行了比较,指出其不能两得,可是李侯却做到了两得,从而突出证明了选文第一段的李侯可谓贤矣 故答案为: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同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并且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
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做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嘉褚二年,李候凭借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出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喝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漫流那类的水。喝泉水,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的记载去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啊。
取尽天下的万物,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流潺瀑流淌的声音,喝着滴下来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或许(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在心里有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退隐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那些富贵的人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得到隐居山林的乐趣。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吗?现在李候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林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常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都能够到达。他同时获取的东
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

20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 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清河张君梦得: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始得平地________ 余兄子瞻名之曰________ 不以谪为患 ________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选句: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A.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B.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C.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 4)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分析。 【答案】 1)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2)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C
4)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属于古今异义词。
2)这句话的意思是: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连山绝壑/长林
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这句话的意思是: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是承接张梦得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非常的豁达乐观。因此这句话中的更何况表达赞叹的语气。
4)结合张梦得的动作、语言故事分析,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故答案为: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C
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虚词表达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这里找出夏翁、尤翁的相关事例依次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
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62e2c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5.html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易错剖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