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人物分布及演变规律

发布时间:2016-02-03 14:05: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甘肃历史人物分布及演变规律

文史学院 人文教育系二班 李芳 263020217

指导教师 苏海洋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甘肃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历史人物的分布表现出时代与地域间不平衡的特点。宋以前甘肃历史人物数量多,级别高,影响大,宋以后任务数量大为减少,就地域而言任务集中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经济较发达地区。影响其分布的原因主要有区域与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等。

关键词:甘肃人才 地理分布 历史时期

AbstractIn the long historical period, there were many influential Gansu historical fig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Gansu historical figures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age andgeographical imbalance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Song of historical figures before the large number of Gansu, a high level, high-impact, greatl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tasks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area concentrated on the Silk Road in terms of tasks along the mor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The main reason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s, culture, education, folk customs and so on.

Keywords: Gansu Talen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Historical period

甘肃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远在二十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劳动生息;在四、五千年前,甘肃古代各族人民又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甘肃出现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对甘肃、大西北乃至全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然而,要论述甘肃历史人物,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甘肃相当一部分历史没有确切记载,如较长时期活动在今甘肃境内的羌、氐、月氏、乌孙、匈奴以及后来的仇池、宕昌、吐谷浑等政权,均未留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其历史只能从汉族史籍的零星记述中去考求。二是如何对待唐宗室李渊家族的籍贯问题。唐以来的一千三百多年中,所有史籍公认李唐家族为陇西人,但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民国时期提出了李唐家族籍贯陇西是仿冒的质疑。此说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李唐家族又是研究甘肃历史不可回避的重点之一。我认为,应该把个人学术见解和历史定论相区别,在甘肃地方史研究中,不能也不必要否认回避李唐家族的陇西籍贯,应遵从历史定论。

一、 甘肃历代历史人物分布情况

从区域视角出发,研究人才分布、制约因素及其内在规律,有助于了解当地经济、教育、社会结构,以及制度措施对其的影响。而人才数量的多少,也是衡量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准。

王殿、于贤杰所著《甘肃历代名人传》里共有甘肃古代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百人,现在根据其记载列出除宕昌很白银外的十二个市州在两汉到清这一时期有确切籍贯的人才分布情况。

表一 历史人物各市州地理分布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甘肃历史人物的分布具有时代与地域间的不平衡性,与具体历史环境相适应,人物的分布表现出不同时期与不同区域间的较大差异。在时间分布上,以宋代为转折,可以分为前盛后衰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宋以前人物数量比较多。自宋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步步进逼,华夏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甘肃渐渐被文明抛在了身后。最红火的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游牧诸侯的轮番占领,中原兵锋与胡骑马刀的惨烈碰撞,从而导致了宋以后甘肃历史人物的急剧减少。《汉书》、《后汉书》列传中,陇籍人物有126人,占全国人物总数约3%;《晋书》80人,占全国总数的8.8%;而《唐书》142人,加宗室人物共计335人,占全国总数的12%,对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比较多。宋以后,情况则完全不同,《宋史》列传中陇籍人物28人,只占全国总数的1%;《明史》40人,亦只占全国总数的1%;《清史稿》60人,占全国总数的1.2%。对这一历史衰变,明代状元康海在陇西《崇羲书院记》中感叹到:“临(洮)巩(昌)古雍州疆域,非不可比盛于丰镐,然而人才寥落如此,何也?”就地域而言,人物比较集中的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平凉、天水、定西、庆阳、敦煌等地,偏离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陇南、甘南、酒泉、临夏等地则较少。

然而,《甘肃历代名人传》只记录有历代名人一百人,并没有覆盖甘肃所有的历史人物,只能以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分布特点来研究其普遍分布状况。明国学者张维所著《甘肃人物志》所收甘肃历史人物就有394人。据史籍《二十五史》、《甘肃新通志》以及历代高僧传》,包括正史有记载但未立传的人物实际有1400多人。《陇右文化概论》一书所载甘肃历代文人69人,其中包括历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等。现根据《陇右文化概论》所载列出历代名人分布表,如下:

甘肃历代文人分布表

从来,“法由人弘,人由法兴”。佛教在中国流行两千多年,其间高僧大德,代有人出。在甘肃历史名人中,高僧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历代《高僧传》所载高僧分布如下表所示:

历代《高僧传》所载甘肃高僧分布表

由上表可知,文人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庆阳、天水、定西、平凉,其中定西拥有的文人最多,这显然与唐代李唐家族祖籍陇西有着紧密的联系。文人分布较低的地区是兰州武威、敦煌、陇南,而临夏、金昌、张掖、甘南、酒泉则基本没有文人分布,这大抵是由于这几个地区交通不便,所以文人分布较少。而甘肃高僧主要沿丝绸之路沿线分布,把高僧分布的敦煌、酒泉、平凉、天水、定西、武威、兰州等地连接起来,就是一条丝绸之路。

二 甘肃历史人物的基本特点

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和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使甘肃历史人物的产生和活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又充分体现着甘肃悠久历史的纷繁多彩。

首先是时代与地域间的不平衡,时间上以宋代为转折点,空间上以历史人物多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和行政中心。

其次,人物多集中与世家大族。历史上著名人物集中于世家大族,是由人物所处政治经济和教育条件及封建时代的用人制度决定的。汉至唐,甘肃历史人物比较集中的是陇西李氏、天水赵氏、狄道辛氏、安定梁氏和牛氏、皇甫氏和胡氏、北地傅氏、敦煌索氏和记氏级张氏、武威段氏和贾氏等,这些世族之家延续千百年,有些至今仍是陇西大姓。宋元时期,又有静宁吴氏、刘氏,陇西汪氏、礼县赵氏等。以上大家世族人物超过元以前历史人物总数的一半。其中陇西李氏,正史立传130余人,安定梁氏50余人,狄道辛氏、天水赵氏、安定皇甫氏均达30余人。这些家族历代有重要人物涌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如陇西汪氏,历宋金以来,代益显盛,封王者三,封公者十,将相都帅不可胜记”。

第三,陇右多武将。“山(崎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尚武民风及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交错相处的社会环境,使甘肃历史上产生了众多战功显赫的武将。西汉李广、赵充国、辛武贤,东汉皇甫规、皇甫嵩、张奂,三国马超、姜维、庞德,十六国时苻雄,苻融等,皆是功盖当时,名垂永久的武将。北周八柱国中,陇籍就有李虎、李强、赵贵弘。唐代,以战功封郡王者有辛云京、郭英义、李抱玉、李抱真、李晟、乌承玭、辛京杲等7人,南宋中兴名将中,陇籍张俊、刘錡与岳飞、韩世忠齐名,而张俊为当时最高军事统帅;先后以功封为涪王、信王的吴玠、吴璘兄弟。元代汪世显、汪德臣、汪惟正及昂及尔等,具为当时良将。明代彭泽、仇钺统帅大军,名垂朝野,而达云则“名震西陲,为一时边疆之冠”。清代王进宝,“勇略兼优”。岳钟琪被乾隆皇帝称为“三朝武臣巨挚”。

第四,民族宗教人物比较重大。多民族聚居和各种外来宗教首先传入并向中原中转的特定环境,使甘肃民族宗教人物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历史必然。南北朝至隋唐,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陇籍僧人,如僧法护、单道开,释智偐、释慧远,著名的栁公权所书《玄密塔》即陇右名僧释端甫的灵骨塔牌。宋以后汉传佛教日趋衰落,但元明清三代,由于朝廷对藏传佛教的高度推崇,安多藏区佛教亦空前兴盛,涌现出大批声明煊赫的藏族宗教人物,其中法王1人,甘丹寺赤吧10人,西藏摄政王3人。元明至清,甘肃民族地区先后封置了一大批土司,世袭承继,统治地方,其中不乏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会川土司赵重喜、永登连城土司鲁槛等。明清以来,随着以临夏为中心的伊斯兰教的兴盛,先后产生了一大批教派、门宦创始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首领,都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人物类型广泛。武将及名族宗教人物多,但未影响甘肃历史人物整体分布的广泛性,各方面均有其典型性代表。政治家有北魏宰相李冲,唐代宰相牛僧儒、权德舆等,哲学家有东汉王符,文学家有汉代赵壹,明代李梦阳等,艺术家有晋代张芝张昶兄弟及索靖,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医学家有皇甫谧,史学家有北朝刘昞、唐令狐德芬等,小说家有唐李超威、李公佐等,诗人有南北朝阴铿及唐李益等,外交家有北魏宋云、明候显等,方士有八仙之一的唐张果,天文学家有五代时赵延义等。从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来说,有圣主明君,如前凉张轨、唐代李世民;也有个别昏主暴君,如前秦符生。有众多“攻略盖天地,名飞清云上”的文臣武将,也有少数祸国殃民的权臣奸相。有攻过皆著、影响很大的重臣,如宋张俊、清牛槛。同时,还有一大批著名的妇女人物,更为甘肃和中国史增添光辉。如临朝主政的北魏宣武陵皇后胡氏,贤明练达的西凉尹皇后;还有诗人徐淑、小说家李桂玉、著名烈女赵娥等。

人才分布原因探析

根据上述,甘肃历史人物分布的态势和基本特征显然受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民风民俗、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具体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

()区域经济因素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秦安大地湾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民族的发祥,源自西北黄土高原的陇中一代,逐步向黄河中下游发展,形成中原文化。陇东宁县一带的古北豳地,又是周人的发祥地,自公刘至古公儃父七八代皆在此“务耕种,相地宜”。“周道之兴至此始”。陇南礼县古西陲一带,则是秦人的发祥地,先秦先祖历经十四代,不断发展壮大,由非子受封于周之附庸,襄公时正式为诸侯国。

人才分布的时空变化显示出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基本吻合的变化趋势,随着古代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密集区也作相应的变动。在甘肃历史人才分布上,也有同样的规律。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生产生活更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甘肃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流经过的地区相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河谷地带是人们首选的居住地,人口相对也比较稠密,进而也有利于人才的产生。

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到罗马,中间横贯甘肃全境1600多公里。这一黄金地段,汉唐时期空前繁荣,成为沟通中国和亚欧的大动脉。长期的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交流,形成了甘肃境内以敦煌为代表的酒泉、张掖、武威及兰州、天水、平凉等一批重要商埠城市,使临近首都长达的陇右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原和华夏文化传入西方的必经之地。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寺以及遍布各地的大佛寺,显示了甘肃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火花和宗教文化的发达。也由此而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高僧,成为甘肃历史人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 政治因

总体来说,政治因素也在某些方面影响着人才的分布。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大型的教育机构都设在一个省的政治中心。因为这里不只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设备完善,信息灵通,制度健全,对培养人才有极大的便利。此外,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成功者往往被收入官僚集团,在地区行政中心任职。他们中有不少文化精英,这些人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各地文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这些地区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甘肃地处中国西部,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原的西部门户和国都的西部屏障。这里民族众多,人员复杂,常常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势力争夺进退和经营坚守的舞台,王朝或政权的更替和军事形势的变迁,都会对当地产生重要影响。即使是同一王朝或政权的统治,前后期的兴盛衰落也直接造成不同的结果。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时期,人才辈出;反之,社会动荡、经济破落时期,人才匮乏。两汉和唐代政治清明,统治者管理有方,一度使中国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的大国所以那时期人才出现比较多,而且类型广泛。汉武帝发动了三次对匈奴的反侵略战争,在战争中出现了威震边疆的飞将军李广、爱国将领公孙贺和后将军赵充国。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有诗人赵壹和秦嘉、徐淑夫妇等。而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初期,取得政权的统治者,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开拓进取,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社会稳定,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在唐时,河陇地区沃野千里,祁连山下牛羊弥望,胡商蕃客穿行如织,凉州大马名满天下,人谓“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进而出现了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如唐高祖李渊,著名政治家权德舆、牛僧孺等。

兰州是在明清时期才逐渐成为甘肃文化政治中心的,成为政治中心后,经济也相应的发展迅速,因而明清时兰州出现的历史人物比前面任一时期多,也大大多于其他地区。而在明清以前,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地处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而平凉、定西、敦煌、庆阳等地人才出现比较多。

(二) 文化教育因素

一个地区人才集团的出现是以教育为前提的,而教育的成功与否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一般来讲经济发达,教育投入也相应增多,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几率增大,成才的机会也多。教育与人才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反应在清代就是书院与进士分布的关系。甘肃书院最早设于宋代,大盛于明清。“盖自士不居于学宫,则讲艺论道胥惟书院。考旧志甘肃书院凡为八十七,省立者二,府直隶州立者十八,州县立者六十一,乡立者六,而创立于前明者六,院未详阙始十三,余皆清代所立”。

清代甘肃书院分布为:省会兰州2所,兰州府17所、泾州直隶州4所、平凉府14所、巩昌府18所、秦州直隶州8所、阶州直隶州4所、庆阳府4所、凉州府9所、甘州府9所、肃州直隶州3所、安西直隶州2所。从上可以看出清代甘肃书院分布较多的有兰州府、平凉府、巩昌府、秦州直隶州等州府。而据表二所统计甘肃进士分布,庆阳、天水、定西、兰州、武威等地进士占全省比例均在1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进士数量多少与书院分布基本吻合。

(三) 民俗因素

甘肃历来为多民族杂居之地,陇东陇中高原、陇南河谷盆地、河西绿洲为汉族聚居地,祁连山区、甘南草原等为藏、蒙、裕固等民族游牧地,临夏为回、东乡、撒拉等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服饰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风俗各异。所谓“汉敦儒术,回习天方,蒙番崇信佛教,自古至今,未知有改”。蒙古族的风俗,《镇番志》有记载,番夷“其俗质直,不谙中华礼教,然粗知忠孝大义,性嗜酒肉,交易至内地汉人饲以饮食则喜。汉人至其巢,亦如款接。无房屋、床榻,结毡帐聚族而居。无定所,逐水草为住牧地故岁常数迁。以繁育牲畜,征禽角兽为务。冬夏冠赏皆衣毛之属。所得谷止以伴茶,不解作饼粥。藏族风俗和蒙古族相差无几。“县南番夷五族,相传为吐蕃遗种。……虽知奉公,而礼仪不晓,婚嫁讲牲畜,丧葬无棺木;茹荤饮乳,习以为常;拜佛念经,视为重事。”回教民族又有不同的风俗。“其饮食年朔,虽率彼遗风,然未敢梗化,又各有掌教及乡约,以稽查统率,庶无患焉。” “其俗集所在地之教民,按日按时群聚寺内,由阿宏领导礼拜,有衣内不整或规辟不到者,阿宏定有罪,则礼仪整肃,一气一心,诚足令人钦重焉。”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和传统习俗,形成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历代政府并未对少数民族推行同化政策,相反处于稳定边疆的考虑,对少数民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笼络了少数民族上层和广大信教群众,而且能够让少数民族安心生活。统治者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各自的文习俗和价值观念,但少数民族的禁止观与科举入仕的汉地价值观是并行不交融的,当然就不可能产生科举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时间与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是甘肃古代人才分布的基本特点,宋以前人物数量多,级别高,宋以后逐渐减少。在区域上,明清之前人才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一带,而明清时兰州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造成这样人才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农业是中国古代的立国之本,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农业发达区,而农业生产由于自然地特点,对自然环境有强烈的选择性和依赖性,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平原河谷地带都是农业发展的有利场所。所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人才分布比较多,而甘南、陇南等地有很少的人才分布。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个地区人才的大量出现于当地的经济直接相关,但地方传统与社会政治、教育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903876f524ccbff021845d.html

《甘肃历史人物分布及演变规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