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解析

发布时间:2019-08-16 20:22: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2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例

1.(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

【答案】(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主客体两种角度综合描写,使落叶形象具象而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找到第二联的不同之处,其实要强调分析的还是其中的两组词语——“翻思肯信,从中挖掘诗人的积极高昂的态度及立意。值得注意的是,有我无我是文学作品形象刻画的两种主要手段。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4)

:

1

【答案】(2)以松与叶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以及自己不入俗流、傲岸的性格和追求,同时又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实际上是意象分析题,但重点又是落在写法作用上。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结合松万古长青,凌霜傲雪的特性,对照红叶风雨后满地铺撒的情状,诗人当然是运用象征、对比反衬的手法,表达自己不入俗流、傲岸的性格和追求。

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之情。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思远人可以看出是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环境本身以及环境与形象、内容、情感的关系去分析。

(2)“就砚旋研墨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

(2)【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

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

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

:

【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感,久别怀人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是注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的集体文化意识。作品中的杨柳”“飞絮是两个常见的古诗意象,考生一定不陌生。意象的理解关键是要抓住意象特征,

杨柳的依依之形,容易联想惜别之意,飞絮自有漂泊之意。意象含义可能是多元的,所以要联系全诗,注意季候特征和人物活动,从而准确把握。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

:

【答案】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和拟物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李词抒发的是家国之愁、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儿女之情,可见手法和内容都有不同。(2)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鉴赏题。要求将诗作句子与教材相关诗句作比较,可谓源于课本高于教材的典型题例。比较鉴赏要有分类思维的思想,既要有同与异的方面,又要有形(语言、手法、结构)与意(内容、思想、情感)的角度。如此,答题才能全面具体,切中肯綮。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教材(无论必修还是选修)课后练习多有类似题目,平日学习要予以重视。

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 清正廉洁、勤政好学。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勤政好学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立足于作品本身,抓住人物言行。诗歌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细节往往是其刻画的主要手段,因此鉴赏时一定要留心这一特点。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二字作简要赏析。

(4)

: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属于炼字类考查。一般而言,五言诗的第三个字堪称该句诗眼,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数词或活用了的词。赏析时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点明手法,结合内容思想解说效果。

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

度破讷沙(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2)

【答案】边塞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诗歌内容。唐诗有山水田园和边塞两大流派。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另由诗作中破讷沙”“鸊鹈泉”“”“”“寒光”“铁衣”“”“等景象、物象、活动以及营造的意境,不难感受得出: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审题时要注意区分题材体裁两个不同的概念。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

:

【答案】(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是一道综合性鉴赏题。意境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情感综合而成的情调和境界。一般而言,意境题要关涉画面和情思两部分。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三四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继续阅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984ae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81.html

《2012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