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12-11-01 17:13: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不得不说人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身不由己。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我们不能再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去判定他,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要知道世上没有纯粹的好与坏。站在道德至高点,去评价历史人物,是不是太过于苛求。



李鸿章(1823——1901),合肥人,在他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见证了晚清的衰败,他为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献出了一生,背负了一身骂名。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只是一裱糊匠而已,这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他清楚的明白清廷的现状,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鸿章内心的无奈与苦楚,但生逢乱世,时代选择了他,他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如果他选择退出,当时又有谁可以继任,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或者是什么其他人,结局想必并不会比李鸿章好,历史可能会变得更为曲折。



早年的李鸿章跟随曾国藩,为其幕僚,后回乡办团练,一份《参翁同书片》让曾国藩对他越来越看重,也让他在朝廷名声渐起。在剿灭太平军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随后又成功镇压捻军,与其师曾国藩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晚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之后的李鸿章在朝廷中一直位高权重,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上达25年之久。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又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某法而不必尽其用



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便创办了三个。洋务运动后期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转为求富,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其后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洋务运动期间,引进的外来先进知识,创办了大量企业,客观上促进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使中国向现代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大量民用企业的创办也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积贫积弱的清王朝,靠着简单的武装也无法挽救它走向灭亡。



历史就是如此的有趣,一场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让李鸿章由一个中兴名臣成为了民族罪人。军费的缺乏、士兵的素质、李鸿章个人指挥的不利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让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议和,李鸿章成为了赴日议和的唯一人选。战败的议和之路是凄凉的,在日本差点被刺客暗杀。然而《马关条约》上李鸿章的签署,使他成为了国人唾骂之人。可是条约上的内容却是清廷答应的,而他只是一个代言人,一个替罪羔羊罢了。几年后。八国联军侵华,他再一次被推向了历史的舞台,等待他的你不是荣耀而是另一种耻辱。他也想逃避,他也知道以《马关条约》为前车之鉴,不愿再担上千古骂名,可是最终依旧只能是他。1901年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在签订条约不久后,李鸿章便因病去世。从此他才真正的退出历史的舞台。每当清王朝面临**危机的时候,李鸿章便会成为他们唯一必须能用的人。当李鸿章去世消息传到慈禧耳中,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带着一身的骂名离开了,他一生签下了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面对列强的他据以力争,将生死置之度外。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想想,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谈判桌上,面对如狼似虎的列强,他极力的维护着国家的利益。置身历史当中评价李鸿章,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他清楚的知道晚清的局面,它经不起大规模的战争,一味的打下去,对于国家是毁灭性的。他一生寻求维护国家,探寻着救国之路。利用外交的手段牵制着列强在中国的独大,保持一种整体的稳定,让国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求变求图强。李鸿章不是完人,我们不能用民族罪人为其盖棺定论。

他创建的北洋舰队,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铁甲舰队,伊藤博文上船参观,目瞪口呆,惊的说不出话来。伊藤博文,日本首相,说起老同学严复,赞其才华过于他,而命运迥异,在伊藤博文任首相时,严复仅是一名海军学校教员。中国无人乎?非也,用人却中外大异,体制也。如李鸿章提拔自己的老部下丁汝昌,任北洋舰队提督,而丁并不懂海军。中日海战中国败,用人失误是一个。李鸿章负有一定的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

李鸿章,也确实是近代中国开明人士,力主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技,自己还化装成普通人去外国船上考查。外交上,也是据理力争,不失大国风范,只是由于中国整个官僚统治集团,整个社会衰朽不堪,战必败,败必和,和必用李鸿章。无奈也,奈何也,谁愿意去谈判?弱国无外交,谁人不知?国难当头,义无反顾,李鸿章也。

他曾去过德国,见了德国首相俾斯麦,谈论干一番事业,如何才能成功。

俾斯麦直言:皇上一人信任足矣。

李又言:"皇上为别人牵制,无权。"

俾斯麦说:"这就难了。

确实如此,铁血宰相之言是从自身的经历和作为出发,至论也.李鸿章想干一番事业,牵制之人反对之人,多的不可胜数。

中国的改革,自古以来,难度大得很,失败也经常。王安石变法不是这样吗?

李鸿章毕竟是非常人,有非常的见识。果敢行动,创建近代工业,创办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出国,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

记得他出席康有为和荣禄刚毅的辩论会,康有为慷慨陈词,认为变法为当务之急。刚毅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王国,不可变法。李鸿章当时未发一言,但回到家里,说:

"这人想干我一辈子也干不了的事。"

当戊戌政变,慈禧太后下令搜捕维新党人。李鸿章慨然曰:

吾绝不做刀斧手。

其同情维新若此,我由此知梁启超为什么会在李鸿章死后,拿起太史公春秋之笔,写下《李鸿章传》。梁启超在书中表达了对李鸿章是 "悲鸿章之遇,敬鸿章之才,惜鸿章之识。"

梁启超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因此,只要给中国带来新鲜活力的人物,他就要用史家之良知,良识为其正名。在文章的第一段开头说: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

梁启超在文章中还写道:李鸿章必定是十九世纪世界一大伟人。

长期以来,我也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应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事实上,《辛丑条约》的谈判乃至大吐血而死,也可以说他为主上为国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非常悲痛。认为国家失去了一位能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不可或缺的人。外国人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清政府,可见李在当时外国人心目中的影响了,若清政府振作一点,向上一点,洋务运动或维新变法成功了,那李虽死,仍含笑九泉。

这篇人物传记,文笔优美不用我说,只要学习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会知道。

历史学家梁启超的这篇人物传记让你会对李鸿章和书中涉及的人物有一个更清醒公正的认识,这虽是一家之言,但开人茅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cb3002cc1755270722083e.html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