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书》镜头剧情细细品评

发布时间:2018-06-28 01:33: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好的电影就像一本好书一样,可以重复地看很多遍,可以认真地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而且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喜欢,每一次看都有会不同的感受和心情。第一次看《情书》的时候还是高中,当时在贵港石羊塘市场附近的一个混乱拥挤的网吧看的,那个有点炎热的下午,阳光照进来,空气中充满了看得见的灰尘,有点痒,有点热,有点困,更有点烦躁,于是竟然连最基本的剧情也没看懂,看完也不知道影片说了什么东西,唯一记得的场景就是博子对着雪山大声喊着“你好吗,我很好”,还觉得女藤井树的毛衣样式很好看,很温暖。第二次是前些日子,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偶然间就看着了,当时的心情也许比现在更加激动吧,当时的心情也比现在更加满怀想说的话吧。今晚第三次看完,心中却仿佛无话可说,或者说有话说不出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写一些东西纪念一下的,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感情冲动,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情感共鸣,而且这是要作为自己以后有空回忆起来的印记,这更是一个珍贵的回忆吧,是值得珍惜和记忆的。也许手写的会更好吧,清晰的字迹一笔笔写在淡黄色的便签上,写完再夹上一片枫叶,以后回想起来会更美吧。那是当然的,那会增加了很多画面感,色彩感以及历史感,但是我的字很潦草,所以还是打字吧。

 

 

豆瓣和时光上的影评各有千秋,豆瓣更加纯洁,深刻,感性一些,而时光则是华美,有种光与影的交错的美感,那排版,设计,颜色,背景,图片都相当地精美,还有细细地评说。对于我这个年纪,这个经历不多,感情不深,认识不深刻,思想不深沉的人来说,时光上的影评会好看好理解很多。我喜欢的影评首先是可以从剧情,人物,故事,场景,镜头,剪切,哲学,音乐,历史,以及导演的审美观等方面综合地详细地分析一部影片,然后再写点自己的深刻感受,或者把自己的感情穿插其中,这种影评是我这个年纪所喜欢的,因为要喜欢一部电影,起码你得看得懂这部电影,理解这部电影。豆瓣上的影评大都是个人单纯的感受,写得纯洁而深刻,但如果你不能理解电影,你就难以达到共鸣。

 

 

影片一开始博子安静地躺在雪地里,闭着眼,憋着气,仿佛她要假装进入死亡的状态,以此来达到能与死去的未婚夫共同呼吸,共同对话,进入同一个世界的机会,这是一种多么幼稚到可爱的精神状态,可见博子对未婚夫的用情之深。白色的雪无疑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这是无用细说的,在电影后文中,几乎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笼罩着这么一种白色纷繁的世界中。

 

博子在车中与未婚夫的妈妈对话,以及在未婚夫家中蛋糕,毕业照这些小事上,都显示出一种主动和被动性格的对比。博子内敛含蓄,而妈妈则独立自主,勇敢自信。而在紧接下来的剧情中,在混乱而小气的小樽市,邮差和女藤井树也是如此,邮差热情主动,而女藤井树则冷淡退避,那些可爱的神态可以一一表现。邮差叫“啊树”的亲切有力,仿佛包含感情,而啊树则“”怎么啦的不耐烦和讨厌,明眼人谁都可以看得出邮差的心思。看到混乱而小气的小樽市的街道,我想到的更多的是无关剧情的历史和政治,想到隐忍,小气,认真的日本国民性格,想到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想到火柴盒式的房子,“居则养其气”,可能就是因为狭小的空间让日本人的性格中充满了小气,小气包含了认真,细腻和认真到要钻牛角尖的极端。这在日本的教室也可以体现,教室的窗子总是乱七八糟,黑板和墙上同样如此,细细碎碎的东西相当多,这如果在小学,那会显得很可爱,但在高中和大学就显得琐碎和多余了。

 

剧情来到破旧斑驳的女藤井树的家,木头的房子,屋子里煮着药,有烟有雾的灰蒙蒙,女藤井树又带着口罩病恹恹的,头发蓬松凌乱,给人一种很老旧,腐化的感觉,整个色调虽然还淡淡的阳光,但从小缺乏安全感的我害怕这种场景,我害怕得病,虚弱和没力,但我并不害怕残酷和黑色的深沉,那只会让我压抑。

 

一家人共同聊着莫名其妙的信,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阿树还竟然因此烦躁得睡不着起来回信,真是琐碎到了极点。

 

   博子的细腻和浪漫在这里又一次地体现,深深怀念地恋人的她竟然给死去的恋人写信,“你好吗,我很好”,这本来就是一封不可能收到的信,她自己也没有期盼能收到回信,只是作为一种心情的寄托,想问候一下在天国的他“你在异乡还好吗,我想念你,我在这边很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朋友陪伴,父母健在,一切都好,你不用担心”。写信,这么古老的一种传情方式,安静而含蓄,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适合表达她的思念。收到信的博子眼神都有了光彩和亮光,洋溢着幸福和美满,说话和动作都欢快温馨起来了。

 

 这边博子和秋山一起研究信,那边啊树(女)和同事也在一起研究,这真是细腻,更是琐碎和拖沓。

 

秋山刷了点小聪明知道了藤井树的真实身份,在古朴的酒馆里,穿上牛仔服的秋山,披着长发,点着香烟,喝着酒,帅得忧郁得就像是一个艺术家。他大方,勇敢,热情,积极,有又仿佛一个冲动的大男子主义。而在旁的博子仿佛永远都是深深地沉湎在过去的回忆中一直恢复不过来的样子,安静,内敛地不说话,或者在秋山的“敌人”二字伤害到她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最深处时她才激烈地反映,抗议。这时,秋山立即变得伤感忧郁些,悲伤地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博子终究是一个内心细腻敏感而又善良单纯的女孩,终于被说服着去了小樽市。她们的关系一直就是这样,一个积极主动,而另一个被动回应,秋山在主动中又有嫉妒的情绪的作祟,想向博子倾注满腔爱意和热情,但是博子的态度却让他不敢全力放手去爱。博子则又是思想陷在过去的回忆中不能自拔,但身体终归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秋山的热情示爱总是仿佛需要但更抗拒,两人都是这么矛盾,关系总是这么微妙。但秋山总归是一个正常人,犯不着跟一个死去的人吃醋,况且那人还是自己的死党好朋友,给予了博子很大的包容。曾几何时,从小的我就梦想着有一套灰白色牛仔服,看起来潇洒又沧桑,坚强而又有忧郁的流浪的艺术情怀,但终究是一个梦想,到今日也没有实现,或者说已经不想去实现。自己还是太怀旧了,这些年来,新的歌基本没听,新的电影基本没看,弄得自己也深沉忧郁起来,仿佛老了好几岁,从来就没有展现过青春朝气蓬勃的气象,没有展现过阳光灿烂的笑容和斗志昂扬自信满满的意气风发,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我是怎么啦?

 

在漫天雪白的小樽市,热情大方或者说不解风情,木头一样的秋山安排了一切,在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又成了博子,细腻敏感,害怕未知的未来,害怕主动,害怕承担,变成一个深深地缺乏安全感的人,等着一个人来照顾,来关心,来安排一切,处理一切,我要做的就是等待和随从。秋山的行为无疑让我也感到在寒冷的小樽市里的一点温暖。在如此一个陌生的寒冷的城市,真的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啊树(女)的爷爷给我印象并不太好,从一开始在地里蹲着耕种的姿态到跑来开门的神态,矮小的身子,一把眼镜,日本式的胡子,还有那个仿佛是无时无刻的极其难看的马步,一切都透露着猥琐的神情,让我想到淫荡的龟仙人,想到那个恶心的日本AV,想到日本国民性的不好的一面,冲动,极端,动作夸张得幼稚和小气。当然,这是我的一厢情愿的感觉,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还很宁愿这是错误的,我也不希望日本人这样,更不希望自己看到这样的场景和情况。

 

啊树的姑父和妈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导演对死亡的故意的淡化,姑父不记得大舅子什么时候去世,而在博子未婚夫的家中,藤井树(男)的妈妈也说“看到这张照片,树的形象仿佛就模糊了起来”。也是是因为“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博子对秋山说的,所以导演可以淡化死亡给人带来的沉痛和悲哀,这样使得影片的基调就相对温和一些,积极一些。死亡在日本的哲学中从来就是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日本的自杀率一直排名世界前列也是因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命题。这种问题仿佛他们全国民都深入人心一般,青少年就已经很深刻地去理解生存的意义了。这与我们身处正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我最记得的是一个青年女生的生存观和价值观“让生命像樱花一样在最灿烂的时候凋落”,她选择了在生命最美好最灿烂的,一生中用黄金锻造的青春时代,在这豆蔻年华,青春萌动的时刻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认为要保持完美,她不希望自己的人生经历年长之后成熟现实的肮脏和世俗。在日本的歌曲中,经常有很多仿佛来自生命和灵魂深处的声音,悲怆得让人不敢倾听,因为那会使人陷入深深地寂静和死亡的情绪中。在现实中,日本歌曲经常会用A小调,这会使歌曲哀婉,忧伤和悲凉。但是尽管有这种倾向,但是日本人会有两个极端,虽然会经常陷入悲观的情绪,但是真正面对困难的时候,你一点也用不着害怕和怀疑他们承受艰难的能力,他们会在困难面前默默忍受,极端地忍受到仿佛没有半点痛苦,仿佛就算世界末日来临也不动声色,也不去寻求倾诉和发泄,这其实是很不好的。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经常面临地震,火山以及飓风,狭小的国土面积,拥挤的人口,资源的匮乏............你真的压根不用去怀疑他们的承受能力,他们的承受能力甚至达到有点变态的地步,比如军国主义中的自残,比如武士道中的忍者。日本就是如此奇怪的一个国家,民族性在两个极端间来回震荡,自信与自负,狂妄与卑微,我总有一种感觉,日本就像是一个超级国家的试金石,谁能让日本真心地心悦诚服,让日本真正地谦虚卑微下来去学习,那么这个国家就是超级大国。比如现在的美国,比如以前中国的唐朝。

 

高速公路上秋山的“打搅了”又一次显示了细腻。而博子的小心翼翼和静静站在藤井树(男)曾经的家的门口,仿佛在怀念什么,好像又要沉溺到过去的回忆当中,更显细腻。

 

藤井树(男)的家门口写了信,含蓄内敛的博子还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和自己恋人同名同姓的人,在回去的路上,博子再一次展现了她的深深的怀念和用情之深“我希望他很健康,也在工作”,她的希望虽然简单却是那么令人感动,即使不在一个世界了,她仍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能过得到,仍惦记着他过得好不好,心里面也默默地想着只要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这样就已经很好了,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在剧情发展到此时,电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博子和藤井树(女)在街上相遇,博子叫了藤井树,但藤井树回头却不知道是谁叫了他,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镜头,仿佛是一种命运中的巧合。从情景中看到,博子一直低着头,应该没有看到树,但她却突然叫住了藤井小姐。这是导演在思想上暗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命运般牵扯不断,虽然显得奇怪,但是却很有意思,很有创意;另外在剧情上可以用这个场景让博子看见藤井树(女)的真实相貌,为她接下来的剧情确定自己和藤井树(女)真的长得很像,然后去恋人的家去查毕业照的照片,并怀疑恋人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和恋人的初恋情人长得很像做铺垫。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人群,人群是岩井俊二很喜欢用的场景,在《爱的捆绑》中男女主角在人群中激励忘情拥吻,《四月物语》中女主角骑着单车经过成群的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就像吴宇森很喜欢用飞翔的白鸽一样,这是导演的一种偏好吧。人群并没有太多的寓意,更多地只是一种衬托突出的作用,而在《情书》里,人群也就是想让藤井树(女)淹没在拥挤的人潮中,使得她回头没看到博子更加自然(因为人群也把博子包围了),也让她转身离去不显得那么单薄,而显得更加自然,从容。细心的人在这里可以发现,导演在营造两者之间的距离上用了先是两个中镜头交代场景,再变换到两个远镜头表示她们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又变为两个中镜头,恢复常态。

 

藤井树(女)在回忆两人的初中生活时说很困扰,刚开始我觉得有点夸张,除了第一次点名有点冲突之外,值日也没什么的,其他的也没有什么,不过那些孩子们的“藤井树方程式”的说法倒是很可爱和搞笑。

 

到这里突然想到日本情节这个词,林夕有日本情节,写《富士山下》《再见二丁目》,而且看着日剧来写歌词;痞子蔡有日本情节,《雨衣》里面把日本女孩痴情和柔情发挥到极致;郭敬明有日本情节,《幻城》几乎就是仿照着日本漫画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来写的。台湾更加有很深的日本情节,房子的设计,街道,学校,以及少男少女的情节,娱乐圈的流行,很多的很多都深受日本的影响。

 

在藤井树(女)的初中生活,似乎很多电视剧都是这样。女的安静勤奋,学习成绩好,是老师心目中的乖乖女,而美少男则安静到冷酷,基本不说话,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也很差,然后两个人之间就有点火花。

 

藤井树(女)回忆起来是虽然过去曾经有同名的尴尬,但还是轻松愉快的,而博子则深深地浸淫在自己浪漫的幻想里。

 

两个藤井树在图书馆中相处上了,这可能是导演心中一直存在的梦想吧。在如此古香古色的图书馆中,被琳琅满目的图书包围着,仿佛空气中都充满了等待你去理解的精神和灵魂,在如此温馨安全的环境下,无疑对感情的产生和发展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岩井俊二是喜欢书的,也是一个文艺作家,听说他拍电影之间总喜欢把心中的想法写成小说,然后再改编成剧本。但岩井俊二的文学色彩比起哈韩国的李沧东来又要差得远了。小说就是说故事的,而且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岩井俊二无疑是一个不怎么会讲故事的一个人。他的电影故事总是很短很小,而且赋予了太多的哲理和寓意,让人看得很压抑。如《烟花》混乱青春,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约会,但两段故事都稍显奇怪和短小;《梦旅人》则三个精神病人行走在都市的围墙上,一直走,一路虽然有风景,但并没有太多的人物交流和情节;《爱的捆绑》则更是没有故事,来来回回地用毛线,各种各样的绳子和物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捆绑手法表达寓意;《燕尾蝶》稍微有点剧情,但色调灰暗,场景是社会底层和废品回收站,垃圾场,真是压抑,只有沉着帅气,仿佛一切都胸有成竹,淡然从容的狼朗稍微给人安慰。《四月物语》也有点剧情,讲一个高中女孩暗恋学长,为了爱情努力考上学长的大学的故事,情节略显老套和拖沓,画面在故意的营造中很安静华美,但是我却感觉不到这是青春的颜色,这样还不如《假如爱有天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说的是残酷青春,残酷郁闷到连剧情都没看懂,真的不知道谁的青春有这种变态的残酷,《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没有;《花与爱丽丝》故事到挺清晰,但是却莫名其妙而且令人难以信服,具体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主题。中国的影迷说岩井俊二是中国王家卫,我倒觉得他是韩国金基德,虽然金基德出道比他完,但是我是先接触金基德的。但人家金基德每部电影主题都非常鲜明和明确,而且画面还清晰,至少让人看得懂剧情。

  岩井俊二喜欢看书,《情书》中藤井树(男)手里捧着一本书,藤井树(女)的家一屋子都是书,她还是市立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梦旅人》黄毛捧着一本书;《爱的捆绑》男主角一屋子都是书,职业是写书;《四月物语》的男主角是书店的工作人员,女主角也喜欢看书;《花与爱丽丝》的男主角连上学的路上都在看书。岩井俊二还喜欢钢琴,每部电影的配乐都是大段大段的如水的钢琴,有时甚至有喧宾夺主的味道,一部电影看下来,电影没看懂也没记住,脑中却总是环绕着那如水流般流畅连续的钢琴曲,但并不一定就很美,至少,我没感觉出很美的钢琴曲来。

 

温馨的图书馆中,安静勤奋的女孩在埋头工作,劳累之余偶然抬头望去,一个美丽安静的少年倚靠着窗,双手捧着书,神情安静投入,梦幻般的阳光照进来,轻轻的风舞动着雪白色的窗帘,美得就像是一副定格的画。风轻轻地吹动着女孩的刘海,女孩仿佛看得动情起来,眼神温柔而安静,一刹那间,仿佛少年的身影已经深深地印在她单纯的少女的心中,仿佛一刹那间那美好的一丝丝情愫就由此偷偷地产生。华丽的大提琴如梦如幻,一个镜头还显示了男孩的缺失,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仿佛又是再让人做对比,对比有男孩子存在与否时窗子的区别,仿佛暗示着女孩眼中心中已经存在了这个人,一下子没有了这个人,仿佛觉得风景就算再美都会显得孤单,也从这个镜头处,音乐自然地变成钢琴,女孩侧过头望去,窗帘轻轻拂过男孩的脸又落下,她抿了抿嘴角,眼睛因为看得太入神而眨了眨,仿佛要努力将这一刻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但内心终究还有少女的羞涩,她还是低了头,安静写自己的借书卡。

 

深情的博子一直在努力去想分享藤井树(女)的回忆,想要了解恋人过去的点点滴滴,这是多么浪漫和细腻的表现。像赤名莉香在永尾完治的小学教室的墙上,在永尾完治名字的旁边刻上自己的名字,像《好久不见》里歌词写的“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熟悉的街”,像“你的未来我已经不能参与,你的过去我一一挖掘记忆在心底”。曾几何时,在去玩的时候,在树上总可以看到“XXXX”这样的用小刀刻上的字,在凉亭的天花板或者某块石板看到用粉笔写下的“XXXX永远想着你”。曾几何时,自己曾在一个中学的跳远的沙池里写下“XXmy lover”,本来想刻在树上,以便以后回来还能看到那深深的印记,后来想想还是不要伤害树吧。

 

日本的单车还能自行发电,看来资源匮乏的日本人为了节省真的是想尽了办法。男孩为了争取多一点的相处时间,故意慢条斯理地看试卷,还要对答案。

 

回到两个人的回忆之中,女藤井树仿佛被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人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竟然把以前的试卷都翻出来了,看来尘封的记忆对她来说真的是一场难忘的记忆,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是历历在目。

 

男生因为女孩帮别的女生做媒人,生了一点小气,在放学回去的路上,弄了一个恶作剧“报复”女生,这是影片中少有的两人嬉笑怒骂的场景。

 

女藤井树按博子的要求回到当初的操场拍照,此时的回忆仿佛她们两个人同时在分享,但终归是女藤井树的对回忆的感受深刻一些,毕竟那是她自己亲身的记忆,她愉快地在大雪中,音乐中飞舞拍照,那么开心,那么快乐。

 

回到母校,回到曾经的熟悉又陌生的图书馆,女生们知道这是藤井树之后都默契地轻轻发笑,整整87张的借书卡上写着她的名字,这份爱意遍布了整个图书馆,整整流传到了现在,“真是浪漫啊”女生们都这么说。是的,这真是浪漫,这也是岩井俊二最浪漫的时刻了。恋人中想着一个人的时候,在无聊的时候总是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对方的名字。男生是把它写在了借书卡上,这就更加添加了文艺气息,仿佛是自己的爱意通过书作为载体去表达了。曾几何时,我也想把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写在书签上,然后夹在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里,然后放回图书馆,等着有缘有心的人来发现;曾几何时,也曾想写在自习室的桌子上或者墙上,又或者到江边写在漂流瓶里或者写在风筝上,但理智总会告诉我,那样太神经,于是我都没去做。当然,影片中的男生还是借助了与自己同名的契机,不然像他这么内向孤僻的人也不会如此大胆去表白自己的心声。

 

剧情发展到这里,以前的老师告诉了女藤井树关于男藤井树的死讯,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三段死亡连接起来,女生爸爸的死亡,还有蝴蝶的死亡,画面和镜头来回穿梭和切割,使得叙事更加完整。

 

博子还是那么深深怀念过去,还是那么害怕去面对新生活,再去登山的路上,博子再一次似乎很决绝地拒绝登山,害怕继续向前进,在她隐忍卑微的性格中在此处仿佛有巨大的爆发力。她的这些性格简直可以用来代表日本女人,敏感细腻,安静含蓄,内敛勤奋,卑微忠诚,但是内心总有一股很坚定的原则和想法,虽然可能想法幼稚可爱到让人发笑,但她们会为此而坚持,因为,那是她们生存下去的力量和意义。

 

在寒冷的风雪中,关上门,墙边点着火炉,几个人围着桌子,打着火锅,喝着小酒,抽着烟,吃着热菜热饭,安静地聊天,回忆过去,一切显得是那么的温暖温馨和温情。

 

在博子和秋山温暖吃饭聊天的另一边,女藤井树打了一行“我父亲因为感冒延治而去世”字之后就病倒了,仿佛这行字预示着她也要病倒。这边在安静平和,而另一边则在紧张的抢救当中,两边对比仿佛有一种寓意在里面,似乎是要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男藤井树在死亡将至的时刻,在人生的最后一个唱着悠远忧伤的松田圣子的歌,这似乎在表示一种对死亡的冷静对待,一种对死亡的艺术性的渲染。

 

在秋山的创造性的浪漫的启发下,博子一个人走得远远地,在空旷的雪地里,面对着空旷遥远的雪山,此时的她,仿佛处于一种天堂般的环境中,一个人如此深入地进入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在没有人烟的空旷原野,仿佛一种天人交际的融合。在这种环境下,仿佛人的灵魂可以与大自然融合,可以与山的那头已经失去的灵魂对话和融合。“你好吗,我过得还好”短短八个字凝聚饱含了博子多么深沉的思念和爱意,这么平凡的八个字虽显普通,但却那么亲切动人,感人至深。“你好吗,我很好”,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地,大声地呼喊,仿佛用尽所有的力气去倾诉自己灵魂深处的感情,想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的思念和爱意都表达出来,直至掏空自己的感情和灵魂,直至自己呼喊到嘶哑,哽咽和痛哭,此时,博子的感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而在另一边,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在念着博子给她的第一封信的内容,这种时空交错和镜头设置,仿佛让人感觉是在那一刻,女藤井树和男藤井树融为了一体,所以女藤井树收到了博子对男藤井树的呐喊,因为女藤井树收到了呐喊,所以天国当中的男藤井树自然也收到了,在此,导演浪漫而创意地表达了灵魂的交汇,以及感情的交流。而在另一方面,男藤井树的死亡与女藤井树的成功抢救形成对比,表达生与死的交接,表达一种温馨的希望。而静静在一旁的秋山看着博子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也舒心地笑了,那一刻,他也显得那么宽容和博大。

 

男孩拿着书来到女孩的家,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想要女孩帮他还,男孩对女孩的心思到此表露无遗,就要转学了,请她帮自己还书,而且书中有一张可以证明自己心意的卡片,他当然是希望女孩子看到的,这也已经是他那种性格能做到的最明显的表白了。知道女孩父亲去世了,男孩也不禁替自己喜欢的人悲伤痛苦起来,仿佛感同身受,知道恋人家里出事,他心里也很难过,那明显表露而又小心隐藏的表情表明男孩确实是喜欢女孩。女孩看到他这种可爱的表情甚至忘记了悲伤难过笑了起来,这是难得一见的女孩的笑。男孩跨上车,在看一眼女孩,走了,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此时在男孩的心中显得多么伤感,而女藤井树回忆起来也是如此。

 

女孩拿着书回到图书馆,还是那个图书馆,依然有阳光和窗帘,只是没有了那个人,也没有了那阵撩拨心弦的微风,女孩看了一下卡片,终究错过了发现了男孩暗恋自己的秘密。追忆逝水年华,从她走进图书馆的那一刻起她就在追忆了吧。从还书的依依不舍,到最后离去时静静地回望,仿佛她要记住这一刻,仿佛她要从此告别这里。而那曾经熟悉的窗边,阳光在照,风依然在吹动着窗帘,只是窗边再也没有了那个青春的认真看书的少年,而另外一侧,也不会再有安静勤奋看着男孩的女孩,再也不没有了那些曾经的青春,这是多么的令人伤感。

 

导演在这部电影的最后留了很多的希望:一,爷爷种下了一颗名字叫“藤井树”的树,这棵树正在茁壮成长,这仿佛意味着女藤井树以后也会像这棵树一样坚强健康,更加意味着其实“男藤井树”一直没离开,他一直陪伴在女藤井树的旁边;二,妈妈决定不搬家,要呆在这个温暖的地方,这个曾经留下很多记忆的地方,要守候这个家,守候这份温暖,守候这份回忆;三,博子寄回了女藤井树给她的所有的信,表达了要忘掉过去,勇敢进行自己新生活的决心;四,一直是白雪包围门口因为春天来了而变得清新起来,树叶变绿了,风也轻轻地吹着树梢,由冬变春,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的,影片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白雪纷飞的冬天,此处结尾春天来临,万物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春风也吹来了一群轻快的女生,看着卡片后面自己梳着刘海的画,仿佛一道闪电击中了自己。青春单纯的心如同那铅笔的肖像画,青春的情景,男孩的面容顿时变得那么清晰。也许我们在很多年后,在某一个悠长无聊的午后,在整理旧东西的时候偶然发现自己当年片言只语,看着当时幼稚的字体和不成熟的思想,我们都会回忆起那青涩的脸庞,那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那有阳光,有微风,有绿色树叶,有单车,有打闹,有暗恋的青春时光。那真的是一段用黄金锻造的时光。

 

 

一封信牵出两段深厚的感情,一段是博子细腻深情的爱意,一段是青春青涩萌动的暗恋。从各个方面分析,女藤井树当时并没有喜欢上男藤井树,虽然影片中有女孩曾经生气地介绍过女朋友给男孩,虽然有女孩在门口分别时那真诚地发自内心的笑容,虽然有女孩怒摔放在男孩桌上的菊花,以及在图书馆静静地看着男孩,这些都是很明显的证据,但是影片的开头女藤井树自己就说自己对初中生活没太大的印象了,而且就在她差不多完全回忆完初中生活后,她也没有很深深地去怀念男藤井树,说明在她的心中,她对男藤井树只有稍微的好感,并没有那种热切的喜欢。在翻开卡片的那一刻,在知道男孩暗恋自己的那一刻,她的激动和感动更多的是在怀念男孩那安静浪漫的举动和自己美好的青春时光,这是将由博子引出自己去回忆初中时光的最高潮,也是一个总结。如果女藤井树是喜欢男藤井树的话,此刻的她更多的是表现遗憾和悲伤。所以,女孩对男孩并没有喜欢。

 

最后一个镜头本来是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看的时候我思绪万千,可到此时此刻却不知道该写什么。同样的,关于影片的主旨本来也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此时此刻,也还是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其中有两点是不用怀疑的:一,青春时期的暗恋或者说人的第一次情感激发是最最珍贵的,是最值得珍惜也是最值得记忆的,不管在豆蔻年华的我们的第一次是暗恋还是成功的恋爱,在青春单纯时期的情感的激发总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时的情感最真实,最亲切,最纯洁,所以最动人;二,怀念青春时光,这是岩井俊二永恒的主题,几乎每部电影都在描述和纪念青春,他是一个喜欢回忆的人,更是一个喜欢回忆青春的人,也许他的青春过得很值得回忆吧,而我的青春回忆起来却总是如同一场灰蒙蒙的水玻璃,带着一点残酷,带着一点破碎,带着一点灰蒙蒙,王家卫的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而我的,则是所有的记忆都是破碎的。

 

 

胡言乱语写了一大堆,啰啰嗦嗦,细细碎碎,冗长拖沓比岩井俊二的电影还需要耐心,无所谓了,不过是为了抒发感情,并聊以作为记忆的手段罢了,文采,简洁都一边去吧,这里是随性随心的随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f4fc8bd580216fc710afd53.html

《电影《情书》镜头剧情细细品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