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 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10-20 09:22: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所在单元主题为“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本文不但表现了长城高大坚固,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条理清楚地写出了长城长,高大坚固的特点,从生动具体的描写中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点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是一篇充满丰富感情的文章。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及图片导入,渲染氛围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万帅呢?指名说说。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有很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老师这里搜集到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ppt展示图片),你有什么体会?这幅图片是哪里?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老师今天带领同学们去长城走走,看看,开启我们今天的长城之旅。先来检查生字词语的预习。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生字词,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课件出示:

崇山 峻岭 蜒盘旋 嘉峪关

城砖 垛子 屯兵 堡垒

陡峭 凝成 气魄

三、细读精讲

1、远看长城:大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长城 长:比喻句、列数字。)指导朗读

2、近看长城:远看长城气势恢宏,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长城,去领略它的风采。迅速地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描写长城构造的词语画出来。(城台、垛子、望口、射口)突出长城的特点:高大坚固。

小组学习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长城构造的句子,让学生在小组里介绍一下这些构造,再请学生给大家介绍介绍。并明确介绍时从这个构造的位置、样子、作用等方面介绍。

城墙顶: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特点:宽、平)

垛子: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望和射击用。(设计巧妙

城台: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烽火台:承接传递信号)

四、细读精讲第三自然段

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石砖,摸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

让我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 );“陡峭”说明山岭(险)‘没有……没有……’说明当时的(条件恶劣);“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是说(当时建造长城的人多);“一步一步”写出了(修建长城十分艰辛)。

指导朗读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意思是不知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的无限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十分长;“才”表示了建成长城是多么不容易的语气。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指导朗读)

联想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总结全文,体会深意

作者也和大家一样,被长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更被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所以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所以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并点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拓展阅读

欣赏长城图片,写出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布置

1.介绍给身边的人关于长城的故事。

2.搜集关于长城的诗句。

板书设计: 17 长城

远看 像一条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联想 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渗透写作方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设计好理解句子的坡度,是大多数学生可以准备把握句子的意思,积累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长城》效果分析

备课时,我有以下几条思路: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景点说起,引出课题。

二、按照课文原有的顺序,按部就班进行讲解。

三、抛出问题,把文章交给学生去自行解决。

通过对本班学生学情的分析,我最终选定了第一种思路,从学生去过的旅游景点说起,从而引出课题,然后检查预习字词,老师以导游的身份顺利将文章引到了第1.2.3段,让学生在了解建筑的基础上,领会感悟古代劳动人民是用血汗和智慧筑成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老师的指导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同时,写作在四年级也是一个重头戏,鉴于班内学生普遍缺乏写作方法、作文无章法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方法,比如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后文写作时可以运用“前后照应”的方法等,这都是学习如何写作文的良好素材。

语文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在词句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1、师生配合度有待提升。2、读课文不仅要形式多样,更要读出水平,读出效果。3、听说读写在一堂课中都要兼顾到,说的地方也可换做小练笔。4、课堂还需要压缩,老师的话还是太多,应该多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表达、消化吸收。

17教材分析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是,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年轻人,步行走完13000里,用了整整508天,一下子让学生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两三千斤重到底有多重?自己想象一下。那一块石头相当于一辆大卡车的重量,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劳动人民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通过学习名人对于长城的赞叹,让学生自己也谈一下对长城或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表达得还可以。

观课维度:教学环节的设计 观察者:宋玉娇

我主要从教学环节的设计这一维度进行观察,观察中心是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2’)以图片加语言导入,直观简洁。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6’)首先是字词过关,采取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各种形式检查同学们字词的预习情况,点名读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让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做好准备;开火车读可以将扩大检查面;齐读起到了再次巩固的作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通过最后一句话对长城有了一个总的印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089df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eb.html

《小学语文 - 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