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一朵云

发布时间:2019-08-05 08:12: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天边一朵云

作者:张翀

来源:《中国美术》2017年第01

        由陈维骏先生编著的《异云——明清宣德炉集珍》(Enchanted Clou&)出版了。这部堪称当今最重要的明清铜香炉典藏级著作,出品与发行的双方都邀我写点什么,可常被友人挖苦说学问不做三代以下的我又能怎么写呢?盛情难却,于是,只好先埋头读书。

        其实,最早看到这部书的时候,我就想起一件旧事。大约十多年前,我刚刚跟随业师学习古代青铜器,父亲的朋友就辗转求看两件铜器。业师虽面有难色,但也碍于情面,还是看了,几人上门,打开一看却是民间铜香炉,品相年代都够不上好。业师也大致说了几句。或许从那时起,与铜炉的缘分就暗暗结下了。的确,研究古代铜器的自然多在三代之内,过者连汉代铜器都很少涉及,更遑论明清了。但是,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了,作为铜质器物,明清香炉确实是继商周秦汉之后的复兴,宣德炉的形状也多取自上古的鼎、簋、鬲等彝器。不唯如此,从前代礼用之器到近世的私人文房,宣德炉的确是具有非常重要的转折性,而唐宋之间不乏铜质什物,但多未成器。想到这里,我提笔写评的胆量也就长了几分。

        还没见书的时候,佳作书局的朱帅兄就事先提醒,书很大,也很重。当收到书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厚厚一部大八开摊在桌上,谁都会惊艳的。函套是左侧为以四方押经炉局部的侧影图案,色调也选用了皮壳的枣红色,不过经过一些设计处理,有点油画颜料的堆积感,厚重却不失美感。是的,这应该就是整部书的基调吧。其中一版的封面通篇黑色,仅仅是各铭烫了两个汉字和英文单词,冷峻却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像天边一朵异色的云,远远地望着你,让人想起了炉中燃尽却未冷的香屑。正因存在这一点情怀,使得这部书近四百多页厚重却不沉重,也并不只是徒然的美丽。否则,收录72件铜炉也只是为著录而著录了。

        书前,有汪涛、洪三雄、陈维骏、何朝阳诸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撰写的文字。通过不同向度共同构建的宣德炉简史,使我们很快地就知道什么是宣德炉。这在宣德炉的收藏和研究中,肯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篇好的文字并不是背书或是抄书,而是让不了解的人迅速通晓,这才是学术最本质的体现,这也成为本书能够成为最重要宣德炉著作的原因之一。汪涛先生在《说宣德炉及其收藏》中作了一些《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谱》《宣德彝器图谱》三部文献的考证工作。这当然是必须的工作,文献有传抄因袭的问题,也会涉及著录流传等问题。但回归到器物上,有无宣德三年(1428)的铜炉并不是一个主要问题,这就是汪涛所言的在中国工艺史和美术史的一宗悬案,是否真有宣德爐,或某一件是不是宣德炉,这不应该是争论的重点。这一观点极富创见性,这绝不是古董行中的眼松,恰恰是让宣德炉摆脱老式的古董赏鉴,开始成为具有美学标杆的物质文化研究。毕竟宣德炉多为光素,仅靠铜质与线条取胜,所以一点都掺不了水分,好坏妍媸高下立判。光素居多的宣德炉亦使得本书所收每件器物的释文也不那么好做,光洁的器物谈什么,怎么谈?都是难题。可是当你翻阅图录的时候,就发现这些释文的撰写迥然于以往文博式的图录,采用半文半白,古意盎然不说,也在条目化写作中生出若干斐然的文气。每件宣德炉依据各自要点,或是皮铜色,或是器形,或是款章,款款而谈,酷似晚明的小品,但又拿捏恰当,文不害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92d7e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8.html

《天边一朵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