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36-140(附答案与译文)

发布时间:2019-07-03 17:40: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136-140

(附答案与译文)

136鲁君举觞

梁王魏婴觞①诸侯于范台,酒酣,请君举觞②,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③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④,易牙乃煎、熬、燔、炙⑤,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⑥,其乐忘死,遂盟⑥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⑦,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 梁王称善相属⑧。(《战国策·魏策》)

【注释】

①觞(shāng):酒杯,引申为宴请。②举觞:举起酒杯,这里指举杯劝酒。③旨:进献。④不嗛:不饱。嗛(qiǎn),猴子口腔内两侧贮存食物的地方,“不嗛”,就是没有贮存食物。⑤煎、熬、燔、炙:四者都是烹调方法。燔(fán):烧;炙(zhì),烤。⑥彷徨:徘徊流连。⑦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⑧相属:连续不断。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避席 (兴奋)

B遂推南之威而 (疏远)

C遂盟强台而 (不)

D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 (醒,睡醒)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和调五味而进 ②今主君之尊,仪狄酒也

B①禹饮甘之 ②左江右湖

C①梁王魏婴觞诸侯范台 ②有一此,足以亡其国

D①后世必有酒亡其国者 临彷徨,其乐忘死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译文:

②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

译文:

四、你从鲁军所举的几个例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A,站起来。

二、完全相同的C,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在。A①代词,他;②助词,的。B①连词,表顺接关系,不译;②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D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在。

三、①大禹喝了觉得味道甜美,就疏远了仪狄,(并)禁绝进献美酒。②有其中之一在这里,就足以亡国。现在主君对这四种兼而有之,能不引以为戒吗?

四、示例:贪图享受就会毁了自己的事业,我们要以此为戒。

【参考译文】

梁惠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喝到正畅快时国国共公劝酒。君站起来,离开坐席,选择善言(祝酒),说:“从前,夏禹的女儿仪狄酒,酒味很美,(就)把它进献给大禹大禹喝了觉得味道美,就疏远了仪狄,)禁绝进献美酒,说:‘后世一定有因好)美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腹中不饱,易牙就熬烧烤,五味烹调菜肴献给齐桓公桓公饱食美味之后,一直睡到天亮没醒,说:‘后世一定有因贪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之威,一连三天不在朝廷上听政。于是摆脱南之威,疏远了她说:“后世一定有因迷恋美色而亡国的。”楚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上(的景物)(向下俯瞰),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洞庭。(他)登临这里徘徊流连快乐地忘掉生死,于是就在强台上发誓,(以后)不再登览。说:‘后世一定有因陶醉于高台、美池而亡国的。’现在,主君的杯子里,仪狄酿造的那样的美酒;主君吃的美味,是易牙烹制的那样的佳肴;左边是美女白台,右边是美女闾须,都南之威那样的美貌;前面拥有夹林,后边拥有兰台,都强台那样的乐苑。有其中之一在这里,就足以亡国现在主君对这四种兼而有之,能不引以为戒吗?”梁惠王连续不断地称好。

137原谷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①,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讶之,曰:“汝何以收此凶②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渊鉴类函》)

【注释】

①舆(yú):手推的小车。②凶:不吉利。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父母厌,欲之( )( B谷年十有五,父曰(

C义也 D父不

E,收舆 )( F无需作此具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捐祖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B子墨子闻之,起鲁。

C指通豫南,达汉阴,可呼? D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

E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F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G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译文: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译文:

四、在括号中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①父不从( ),( )作舆

②( )乃载祖归养

③谷随( ),( )收舆归

五、原谷是怎样说服父亲赡养祖父的?根据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参考答案】

一、A厌恶,憎恨;丢弃,抛弃。B规劝。C违背。D听从。E跟随,跟从;回家。

二、选CC与例句都是介词,到。A介词,在。B介词,从。D介词,比。E介词,向。F介词,对。G介词,给。

三、①怎么能(嫌他)年老而抛弃他呢?②你为什么要收拾这不吉利的手推车?

四、①原谷的话;原谷的父亲。②原谷的父亲。③父亲;原谷。

五、示例:原谷为了说服父亲赡养祖父,首先晓之以理——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不能因为他年老了而抛弃他,因为这样做事没违背情理的;在劝说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他又动之以情——你抛弃祖父,等你和母亲年老了我也要抛弃你们。在他的劝说下,父亲终于幡然悔悟。

【参考译文】

原谷的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讨厌(他),想要抛弃他。原谷(当时)十五岁,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怎么能(嫌他)年老而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原谷的)父亲不听从(原谷的话),(就)制作了(一辆)手推车,(把原谷的)祖父(连同手推车一起)丢弃在野外。(当时)原谷跟着(父亲前往),(把)手推车收拾回家。(原谷的)父亲(对)此很惊讶,说:“你为什么要收拾这不吉利的手推车?”原谷说:“有一天(我的)父母年老了,(就)不需要再制作这东西了,所以收拾它。”(原谷的)父亲(听了很)惭愧,(很)后悔自己的行为,便(又用手推车)载着(原谷的)祖父回家赡养。

138钱可通神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①。知有一大狱,颇有寃滥,每甚扼腕②。及判,使即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③复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復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幽闲鼓吹》)

【注释】

①张延赏,本名宝符,玄宗赐名延赏。早年任职,勤身率下,颇有政绩。曾受代宗褒奖。贞元元年,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当宰相。逐渐矫情掩饰,做事武断;而使群情怨叹,有负众望。度支,财政。唐代设“度支使”或“判度支”,掌管国家的财政收支。度支的本意是量入为出。 ②扼腕,表示情绪激愤。 ③帖子,柬,信件。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知有一大 B旬日须()

C视事 D不问此狱()

E命两日须

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有寃滥 ②每扼腕

B、①公大怒,促之 ②公

C、①明日,帖子 ②子墨子起,

D、①相国张延赏判度支 ②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判,使即召狱吏,严诫之

译文:

②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译文:

四、对这桩案件,张延赏的前后表现有何不同?请用简要的话回答。

答:

五、上文所写的一桩案子最后不了了之,是张延赏被金钱打动而贪赃枉法呢?还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因为害怕殃及灾祸而“不得不止”呢?

答:

【参考答案】

一、A案件。B了结。C早晨。D请求。E了结。

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①是副词,将要。②是动词,率领。A“颇”与“甚”都是副词,很。 B“更”和“益”都是副词,更加。C“复”和“再”都是副词,又。

三、①(等到他亲自主持)审理这件冤案的时候,便派(人)把狱吏们召集在一起,并且严厉地告诫他们。②我是害怕(拒之)会惹出祸来,不得不放下这个案子。

四、示例:张延赏对这个案件一开始还能坚持原则,后来被金钱打动(或怕殃及灾祸)而放弃了此案。

五、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相国张延赏将要兼任判度支职务,知道有一重大案件很有冤屈,常常感到愤慨。等到他亲自主持)审理这件冤案的时候,便派(人)把狱吏们召集在一起,并且严厉地告诫他们,说:“这件案子已经拖得很久了,十天之内必须结案。”第二天,他到官署处理公务,(看见)桌上放着一小信,写着:“(送)钱三万贯,请求不要过问这个案子。”张延赏大怒,更是催促狱吏赶紧办理)这个案子。又过了一天,又看到桌上放着信,信上说:“(送)钱五万贯。”张延赏愈加发怒,命令狱吏在两天内一定要了结此案。到第三天,又发现办公桌上小封信,写着:“(送)钱十万贯。”张延赏说:“送的钱增加到十万贯,连神都能买通了,天下没有不可挽回的事情。我是害怕(拒之)会惹出祸来,不得不放下这个案子。”

139以不贪为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

①子罕:宋国大夫。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匠人。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A宋人得玉( B子罕(

C子罕 D玉人(

二、下列各句中的“故”字与例句中的“故”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敢献之。

A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马无亡而入胡

C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时有物外之趣 D既克,公问其

三、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四、你认为子罕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一、A或:有人。B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把它……”C弗:不。D示:给……看。

二、相同的是C,该项与例句都是“所以”的意思。A旧的。B原因,缘故。D原因,缘故。

三、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玉当作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我们俩)都失去了宝物。不如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宝物。

四、子罕不贪赃枉法,是一个为官清廉的人。

【参考译文】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器的匠人看了,匠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玉当作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我们俩)都失去了宝物。不如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宝物。”

140鬼避姜三莽

景城①有姜三莽者,勇而戆②。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③,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④,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亦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⑤乘人之畏。姜三莽确信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⑥矣,其气焰足以慑鬼⑦,故鬼反避之也。(《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景城:地名,河北献县的一个村庄。 ②戆(gòng):卤莽。 ③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宋定伯捉鬼的故事见于干宝的《搜神记》。说宋定伯夜里走路遇到一个鬼,骗取鬼的信任,得知鬼怕人的吐沫。他就对鬼吐了一口吐沫,鬼就变成了羊,意外赚了一千五百钱。④荷梃(tǐng)执绳:扛着棍棒拿着绳子。⑤恒:常。⑥蔑如:没有。⑦慑鬼:使鬼感到害怕。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听说) B吾今知鬼可缚 (才)

C而牵卖于屠市 (晓得,知道) D足供一日酒肉矣(费用)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句是(

A 如猎者伺狐兔 B故鬼反避

C即素称有鬼 D盖鬼侮人

三、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懊恨 ②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①佯醉寝诱之 ②屠惧,投

C①晓而牵卖屠市 ②箕畚运渤海之尾

D①如月余 ②日中不至,则无信

四、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亦散去

A山不在高,有仙则 B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明月别枝鹊,清风半夜 D春风又绿江南岸

五、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

译文:

②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之,亦寂然无睹。

译文:

六、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要讲的道理寄托在一个故事中,让人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来。有的寓言所蕴涵道理已经很明白,作者就不再加以说明。但是有些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不是那么明白,作者怕读者体会不出来,就加以说明。有的寓言是开头就讲出道理,然后再说故事;有的是在篇末点明道理。说说这篇寓言属于哪种类型?

答:

七、鬼为什么要躲避姜三莽?请你用一句俗语来概括。

答:

【参考答案】

一、有误的是C,天亮。

二、相同的两句是AD,两句中的“之”字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代词,他。C结构助词,的。

三、完全相同的是C,两句中的“于”字都是介词,到。A①连词,表修饰,不译;②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B①连词,来;②介词,把。D①代词,此,这样。②判断词,与现代汉语的“是”字相同。

四、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B,都是名词作状语。星,像星星一样;面,当面。A名词用作动词,有名,出名。C动词的使动用法,惊,使……惊;鸣,使……鸣。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

五、①于是(姜三莽)每夜抗着棍棒,拿着绳索,悄悄地行走在荒墓之间,象猎人等待狐狸和兔子一样,竟然没能遇到(鬼)。②便走到一向传说有鬼的地方,假装喝醉了酒躺在那里,来引诱内鬼,(但是)也毫无动静,什么都不见。

六、篇末点题。

七、鬼怕恶人。

【参考译文】

景城有一个姜三莽,既勇敢又鲁莽。一天,(他)听到别人谈论宋定伯捉鬼卖钱的故事,非常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知道鬼事是能够捆绑住的!如果每天夜里捆绑住一个鬼,吐口吐沫使它变成羊,天亮牵到屠宰市场上去卖,(就)足够一天的酒肉钱了。”于是,(他)每天夜里扛着棍棒拿着绳子,悄悄地行走在荒坟之间,(就)像打猎的人守候狐狸(一样),竟然不能遇到(鬼)。即使是一向(人们)称为有鬼的地方,(他)假装喝醉了酒躺在(那里)来引诱鬼,也静悄悄地没有看到(鬼)。一天晚上,(他)隔着树林看到几点磷火,跳跃地奔跑着前往。(可是还)没到那里,(磷火)也就像星星一样消失了。(他)懊悔遗憾地返回来。像这样(守候),有一个多月,一无所得,才停止。大概鬼欺负人,常常乘着人们(对他)害怕(而施展伎俩)。姜三莽确信鬼可以捆绑住,心中已经没有鬼了。他的气势足以使鬼感到害怕,所以鬼反而要躲避他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cc5e8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2d.html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36-140(附答案与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