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1)

发布时间:2020-07-21 16:06: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沁园春长沙教案

作业内容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赏析,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诵读,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3、感受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上阕,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难点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讲授

1、抓住关键词,从顺序、视角等方面赏析上阕,突破重点。

2、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解决难点。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一些诗词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咏蛙》                                 《立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介绍词的知识

1.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种特殊体裁,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慢慢发展,逐步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2.词有很多调子,每调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则为词牌名。因为配合不同的乐曲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格式。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所以又称之为长短句。

3.不同的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一定的字数、句数、格律。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  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

课题“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三、齐读全词。正音。

1. 词朗读时的节拍停顿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

(4)四字句按“二二”停顿。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

2.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四、了解大致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五、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

①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立、看、怅、问、忆

②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它们分别统领哪几句?请找出来。

上阕看     下阕忆 

③这首词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是什么?通过哪些地方感受到?

有气势;壮阔;有激情          景物、用词

④用两个四字成语概括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

绚丽多彩   生机勃勃

⑤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红楼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1929.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相关

《诗经》“诗言志。”诗品如人品。诗人品格、胸襟、气度之高下决定诗歌境界之高下!

毛泽东浊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六、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e67e9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da.html

《沁园春长沙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