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与自主教育》

发布时间:2019-06-03 16:15: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总序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重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14年,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努力造就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而支撑起教育光荣梦想的,是千百万的教师。

时代呼唤好老师。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出名师、育英才、成伟业,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好学校、好教育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好老师。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教师有理想、有爱心、有学识、有高超的教育艺术,那么硬件设施即使有些简陋,家长、学生也会心向往之。教师是中国梦的奠基者。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为每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并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每一间平凡的教室,每一节朴实的课堂,都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接续、人生梦想的起航。正是有亿万个孩子梦想的放飞、绽放,中国梦才更加光彩夺目。如果说中国梦最坚实的土壤是在学校,那么教师就是最伟大的“筑梦师”,他们用默默无闻、孜孜不倦的智慧劳动,让每一颗年轻的心灵都与中国梦激情相拥。

倡导教育家办学,造就一批好老师,首先要尊重、珍惜我们的本土智慧、本土创造。教育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扎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同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从而创造出独特而生动的教育实践、教育智慧和教育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不但形成了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话语体系,而且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优秀的教育家,有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的孔子,有“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韩愈,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教师。他们痴情教育事业,坚守理想信念和教育良知,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刻苦钻研,同时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正是他们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创造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经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宝库。原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现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具体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从书》,就是要向这些可贵的本土创造性的教育经验致敬。

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深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中小学教育的头等任务。可以预见,中国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适合中国土壤、具有中国智慧的教育理论,就不可能为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育要向“中国创造飞跃,必然要首先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理论,而不是“言必称希腊”或者老是贩卖欧美的教育理论。170多年前,美国思想家、诗人爱默生发表了著名演说《美国学者》,号召美国知识界:“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他国的长期学徒期时代即将结束。在我们周围,有成百上千万的青年正在走向生活,他们不能老是依赖外国学识的残余来获得营养。”由此,美国迈人精神立国阶段。

如今,我们也面临与爱默生同样的情形。随着我国GDP已从世界第二向第一迈进,我们的经济崛起已成为事实,但在道德文明、文化精神等方面,我们还需急起直追。没有文明的崛起,经济崛起就难以持续当务之急,是我们需要化解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摆脱对他国文明的精神依附,觉养成强烈的“中国意识”、独立的中国文化品格,并由此去俯视世界,去改造本土实践,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养料——这在教育界显得尤为紧迫。《教育家成长从书》,就旨在把我们本土教育实践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提炼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再以此去关照、引领、改造中国的教育实践,为伟大的教育改革提供经验、理论支持,也为未来的教育家提供丰富、可资借鉴的精神养料。

让我们为中国教育的伟大未来一起努力吧!



       2015年3月9日



前言



见证着中国基础教育半个世纪的春华秋实,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最高成就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闪耀着李吉林、窦桂梅、吴正宪、张思明、洪宗礼、唐江澎、邱学华、于永正、孙双金、薄俊生、龚春燕等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名字,而上述这此中小学教师的杰出代表恰恰都是《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中最受读者喜爱的名师,都是《教育家成长丛书》的作者。

《教育家成长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在第20个教师节前夕,“为了研究、总结、宜传和推广我国众多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伯订先进教育思想和鲜活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和杰出的教育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教育部党组安排,由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一套凝聚着一大批教育家成长智慧的大型教育丛书。

《丛书》自2006年问世以来,不但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而且先后印刷多次尚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当你翻开《从书》,每一部著作都讲述着一位教育家成长的故事。这些著作主要从“成长历程”“思想概述”“课堂实录”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全景式反映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的形成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这是教育家成长的基本素质所在。

当你沿着教育家成长的足迹走近他们的时候,你会融进这些带有“草根色彩”,

扎根中华教育实践大地,充满田野芳香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中。

当你从《丛书》中,这些当年和自己一样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今天受人尊敬的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启迪,当你触摸自己的爱心,把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紧紧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会真切感受到教育家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你用整个身心蘸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品味《丛书》中的每部著作的“成长历程“时,在其浓缩着一位位名师在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学科教学的求索足迹中,会读懂“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的丰富内涵。

当你研读《丛书)中的每部著作的“思想概述”,和每一位名师展开心灵对话的时候,都会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对教育独立的理解与执著的追求有多么重要。从思想成就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今天受人尊敬的把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未从思想成就一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受人尊敬的教育家的过程中,你会读懂“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的深刻含义。透过《丛书》,你会看到代代教师用爱与智慧塑造民族未来的教育理想。

随着我们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视野已拓展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感悟“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应该把爱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让爱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与智慧在学生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这是(丛书》给我们的启示,也应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胸怀和视野。

时代呼唤教育家。为了进一步把我们本土教育实践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提炼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以此去关照、引领、创新中国的教有实践并在更大范围加以推广,《教育家成长丛书》将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家研究院维续组织编写,希望能够在更厂大教师的心田中播种教育家成长的智慧,从而出更多的名师,更多的英才.成就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这是时代赋于广大教有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如果广大教师能在每位教育家成长、探索教育智慧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则是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初衷。



《教育育家成长丛书》

编委会2015年3月

我的成长之路】  

 第一章  求学:四十年上下苦求索



四十年求学路,从学生到教师,又从教师到校长。在教育路上, 每一段学习经历,每一个研究历程,都为我的教育生涯带来难以估量的收获。我所坚持的“自主教育”,正是建立在学习、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节点,却远远未至终点。

一、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路

我出生在重庆市铜梁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安溪乡,距县城约60公里。由于地处三县(铜梁、璧山、永川)交界且以丘陵为主,人多地少,十分贫穷,加之交通极为不便,大家称之为“铜梁的西藏

小学:最后一学期换了六个班主任

我于1974年读小学,当时学校尽管是全乡唯的中心校,但学校占地面积并不大,约20亩的校园,不仅有小学有初中,甚至还有高中。学校坐落在当地一个大地主的庄园里,不通公路,离乡政府约两公里,周边全是农田,教师的配备上十分短缺,不乏代课老师。

我清楚记得,五年级下学期(当时小学只读五年),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生小孩儿保胎去了,连续两个月,隔两周就换个新老师。他们都是临时从当地农村有高中文凭的年轻人里择优征选来的,尽管都十分努力,但委实难以胜任这份工作,不久就又换一个新老师。大约换到第六个,才终于固定下来,由一个“文化大革命”被打成右派的公办老教师担任班主任,直至毕业。可想知,当时的教学质量是多么让人担忧。

小学毕业时,全乡有12个毕业班(其中乡中心校2个班,10个村小各一个)全乡初只招收两个班。我所读的班仅考上了3人(同在乡中心校的另一个班却考上了30余人)而我居然还考了全乡第2名。



      初中:“安溪小学的老师生儿行,教书不行”



      上了初中才知道,由于诸多原因,学校从办学起直到我读初 二的1981年,初中应届生里从未有一个学生考 上过中专、中师或铜梁中学,就连转到另外学校复习,最后考上这三所学校的学生都寥寥无几。恰好,那几年好几位年轻老师都生了儿子,当时农村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头胎生儿子是令大家十分钦羡的事。而老百姓为了表达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满,便常常抱怨道:“安溪小学的老师只生儿行,教书是不行的。”



      校长、老师们心中都憋着一口气,在我初二那年择优组建了一个班,想尽一切办法挤挪学校仅有的空间,让最优秀的十来个学生住校。大家都在教师食堂搭伙,除了两个女同学,其余的就在教师宿舍里打地铺睡觉。老师们天天在煤油灯下,分学科给我们轮流辅导,同学们也学得十分刻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我们班就有三个同学考上了铜梁师范(当时为了脱离农村户口,吃供应粮,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首选中专、中师),个同学考 上了铜梁中学,其余6个同学都考上了片区高中。消息不胫而走,全校振奋,全乡轰动,老师们洗去了“耻辱”,学弟学妹们看到了希望,这至今仍是母校办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至于我,则走进了中师。



      际遇结缘“自主学习”



      人的际遇实在很奇妙。回头看从前,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跟“自主”二字竟早在不知不觉中就结F了不浅的缘分。



      中师:遇见影响我至深的两位老师



      说实在的,中师是干什么的?直到人学一个月之后我才终于明白,原则上中师的毕业生只能当小学教师,甚至完全有可能到村小包班。心中有过一一丝后悔,但很

      我纳成长之路.5快调整了过来,一是我历来很听父母的话,根体谅父母的苦表,二是确实感觉中师的师资、环境、同学远比小学、初中好多了,我本是很喜欢学习的人,怎能不珍惜如此好的条件。三是直觉告诉我不妨顺势面为,何必折腾自己和家人呢。



      我的学习生涯中,曾遇到许多好老师。而在中师的职前教育阶段,际遇令我有幸结缘对我教学生涯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



      第一位是在中师二 年级教数学的 王凤仪老师,她毕业于华东师大物理学系,也是当时全校八位讲师之-。王老师” 头卷发,干练非常,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话语简洁,条理清楚。她治学严谨,课堂上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每节课的例题,总是给予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全体同学独立尝试,然后巡视全班,针对性地让一两个同学上去板演,奇妙的是,这些同学要么有典型错误,要么有巧妙解法,接着让其他同学观察,发现,进行点评,最后,她再予以精讲。所有同学都十分专注,优秀学生之间更是暗暗较劲。于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能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实在是了不起!我也常常被抽到板演或点评,因为有这样的好老师,大大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当时的数学成绩一直居年级前列,也为自己后来成为数学特级教师打下了尤为坚实的根基。



      中师二年级,我遇到了另外位影响我至深的老师一一新班主任、 语文老师罗德刚。那时每周一都有班会课,他从未“拿”去让我们做作业,而是想方设法利用起来,或者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各种剪报读给我们听,让我们讨论;或者把他用心收集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师兄师姐的来信片段与我们分享,总令我们特别感动。



      每一个月,罗老师都会上一节主题班会课。我还记得,他针对班级凝聚力差的情况,让全班38个同学各自剪一个五角星组成两个红色大字团结, 38 颗“红心”紧紧凝聚在一起的画面,深深触动了我们,让大家激动了很久很......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班会课应该怎么上,领悟了德育的价值。



      因此,自我担任副校长起,尽管分管全校教学,但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尤其担任校长后,我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带领团队对初中三年的德育主题进行了全面规划,还创造性地周周召开主题班会研讨会,让全校班会课不再出现无序化、空泛化、低效化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发动优秀班主任编写了初中主题班会校本教材一《闻道巴川》, 终使学校的德育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

V

6郭洪●自主教育

教师引导 与学生自主实践形成的

异曲同工的是,从两位老师身上,二字的巨大能量。我都看到了合力,头回感受到“自主”

专科铁释“特许”进人教师阅览室

年工作下来,渐渐萌生了想要提1985年,中国华后我被分配到先的单校任职,10又调人水加中学,”是升自己的念头,我决定考大学。州教育学院数学系脱产进修专科。来之不易的机会,作下提江了当华成人青考理下美全县第 二名的成绩加思考四川省油我特别珍惜。除了课上认真听讲外,自由安排的时间我主要用于阅读,我把学生网览室有关中学数学的杂志几乎看了一遍,并且摘抄了几本厚厚的笔记。我不满足,于是就向系里的滕发祥主任申请,希望能去教师阅览室。很快地,我得到了答复,系主任特许我进人教师阅览室学习。

就这样,我在书堆单如饥似渴,阅读S大量有关中学数学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文章,为我的初中数学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中师的两位老师令我明白了“白主学习”的魅力,那么专科的那段日子,大概就是我“自主学习”的实践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F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教师的素养很大一部分来自书本,而钻研书本则全靠自身的主动性。



三、勤学不辍,教育路上终圆梦

专美组斯说,职业本身就费成个教师孜我不像地提高自己,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这一点,即使我已经成为教师,也不曾忘记。职后学习

半点不轻松。我庆幸,自己终是坚持了下来。见  如同一-场人生马拉松,

本科:学期末被直接进人“点球”中学任教期间,身边很多教师都在参加丽授学习,

月,顺利考人了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三年制函授学习班。我也趁着年轻,



在1994年7

      我的成长之路  7为了解决工学矛盾,学院把集中学习时间都安排在了半期和寒署假.半期往往是两周,寒假三周,暑假四周。说实在的,能够坚持三年下来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一方面,集中学习时学习任务十分繁重,生活条件又很差,为了省钱,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与本科生同吃同住。寒假总要学到腊月二十八九,那时回家的乘车之难,至今仍记忆犹新:暑假更是热得难以忍受,几个大电扇不停地摇,上课 老师还是讲得汗流浃背,辛苦却又感动不已:回校教学时,不仅要完成作业,准备考试,还要为“还课”加班加点工作,其间的艰辛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1996年11月中旬,由于家里有特殊情况需要赶回去处理,我只能冒险逃课,可还是被查到了。回到重庆师范学院后,同学告诉我:“你已经被直接进人“点球’了。”原来,请假或缺席到达一 定量的时候,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直接参加补考,同学们戏称为“点球”。当我看到有关补考的校告时,脑袋-阵发懵。没有办法,唯有硬着头皮更加努力,所幸最后还是一-次性考过了。



      这一段经历, 无论对毅力还是心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为我灵活地处理矛盾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不能不说,这样的经历也为我在之后无论多么困难都能坚持当校长,莫定了决心和勇气。



      硕土:终圆儿时梦



      小学的时候,父亲就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读研究生。当时,根本不懂“研究生”的含义,却牢牢记住了这个词儿。后来,等我们几兄弟都工作了,尽管也都拿到了本科文凭,却没有谁是读到研究生的。我心中一直在想:两个弟弟读研几乎不可能了,而我还有希望吗?



      2004年7月,我开始担任巴川中学校长。为了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特别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签订了“名师、名校工程”协议,我也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靳玉乐、朱德全、易连云、陈恩伦等多位教授。在他们的帮助下,也赶上了教育部直属院校试点招收教育硕上的绝佳机会,2008 年我有幸进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师从彭智勇,朱德全教授,攻读“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至此, 终于圆了父亲的梦,当然更是圆了我的梦。



8  郭洪●自主教育



      博士:“我要把你培养成重庆市中小学第~ 个博土校长!”



      近十年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教授和他的团队对巴川中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用大家的话说:“朱部长从未对哪” 个学校的发展这样用情和用心过。”朱老师不断鼓励我,为了学校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作为校长的我都应当更上一层楼 攻读博士。为了“逼”我,也“逼”他自己,朱老师还在公开场合讲:“我要把郭洪培养成重庆第一个中小学博士校长!”于是,我踏上了考博,读博之路。2012年9月,我开始在西南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师从靳玉乐教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8822b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f.html

《《郭洪与自主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