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捷追问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0-04-22 23:18: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丁捷追问读后感1000字

《追问》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反腐警示录,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下面是给大家的丁捷追问读后感1000字,欢迎参考~

丁捷对文化的关注以及文化使命感的建立,是从新疆开始的。

xx年,作为援疆干部,丁捷任伊犁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在新疆,他首次提出了“文化援疆”的概念,并成为这一概念的践行者。

12年前,初到新疆,在一番调研之后,丁捷发现,中国西部的艺术创作水平特别高,但是没有市场。

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将新疆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往东部推荐、宣传,动员内地藏家去新疆购买画家的作品。

一系列的努力之后,新疆的艺术品,终于有了“价格”。

“当地艺术家的作品价值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价格。比如,一个官员去看画家的展览,看中某件作品,当地文联干部就会示意画家:赶紧送给领导,这是你的荣幸。”丁捷说,画家的辛劳创作,就这么都送掉了。

丁捷培养了一位画家,叫帕尔哈提。十几年过去了,丁捷依旧记得当年去帕尔哈提家里看到的情形。

帕尔哈提家里很穷困,他的画室是在城乡接合部的家中搭建的一个简易的棚子。“到他的画室一看,我立马就惊呆了。帕尔哈提的画,放到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里面都不差。”根据自己的艺术素养,丁捷迅速给出了准确的判断。

帕尔哈提原来是名警察,因为喜欢画画,就辞去公职,隐匿边城,默默无闻。

丁捷问帕尔哈提:“你这画卖吗?”

一起前往的文联领导立马说,看中你就拿两幅去。听到领导示意,帕尔哈提自然也是赶紧表态。

但丁捷说:“我看中是看中的,但拿不行。”

随后,丁捷嘱咐帕尔哈提,把画作整一整:“过几天,我来挑。我要买十张。”

后来,丁捷利用一个星期天,只带了一名司机,八万现金,买下了帕尔哈提的十张画。

“那个地方,当时我这个级别的干部一个月工资是4000块钱,我认为帕尔哈提的一张画值我两个月的工资。当时帕尔哈提看到这么多钱,吓呆掉了,他不肯要,在那儿推搡了半天。”

从那时起,新疆年轻画家的作品有了价格。而对于丁捷来说,也是那时起,他认识到,文化是一个纯净的东西,可以赋予它价格,但不能赋予庸俗、罪恶,更不能用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被造假。

目前,丁捷和江苏的朋友们收藏了帕尔哈提五六十幅画作。但他,对帕尔哈提有个未曾兑现的承诺。

在新疆时,丁捷与帕尔哈提有一次聊天,丁捷认为,内地绘画的原始素材不如边疆好,但是内地画家的技艺非常纯熟,著名的画家也多。当时,他郑重地向帕尔哈提承诺,要带他到内地交流。

“当时他也很渴望,但是,十年过去了,我没有兑现这个承诺。”

在各种条件成熟的今天,一次画家交流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丁捷回来之后,经过了反复考虑。“我认为,帕尔哈提还年轻,一旦放进这个大染缸,很可能会污染他的心灵,花花世界也许会摧毁他创作之中原本纯净的东西。”

虽是遗憾,但丁捷要保有自己的初心,也要保护一位年轻画家的初心。

三年援疆归来后,对照内地与新疆画家的状态,丁捷对文化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文化不能无底线庸俗化,物质化,为什么《追问》中这一部分叫‘风雅殇’,风雅都堕落到这个程度。应该呼唤党和政府,关注和整治艺术品市场。”

他知道,到最后,文化腐败坑的还是普通的收藏者。

最近反腐文学有点热,但我写作出版《追问》不是为了蹭热度来的——这部书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有幸亲历亲闻我党猛撕“老虎”画皮,把诸多腐败分子打回原形,正义的舞台前我们无法抑制的激动喝彩;是我个人对反腐认识循序渐进深化的结果;是一个作家加纪检工作者有视听要正传,有感悟要由衷,有警钟要捶打的责任驱使必然。

我的切入点是挖掘各类涉案官员浑浊的内心世界发展,还原其精神裂变的路径。这种内在蜕变,往往有一个比较隐秘、漫长的过程,需要用他们真实的人生经历来演绎,需要设计生动的人生行为来表达,需要一种“文学的真实”,需要一种让广大读者感到亲切的文字力量。纪实文学不是新闻报道,不是案例直叙。严肃的文学细节刻画和典型性处理,是为了聚焦人心和人性,而不是为了故事化的猎奇。选材上,我只对应事,不对应人,事情为人物形象的丰满化服务,努力使每一个人物都具备代表性、概括性,但杜绝对号入座的八卦。如果以严肃之心写就的这部作品,还是不幸被八卦、被娱乐,我想恐怕是网络时代,某些读者可悲的阅读消费习惯使然,请允许我对此表示遗憾和失望。

一直以来,总会有一些舆论认为,那些所谓的“精英”,从人上人,“一夜之间”跌入阶下囚,其人生的急转直下,也许令人费解,也许情有可原。凡“突然”的事,难免让旁观者惊愕,甚至疑问。“委屈”“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运气不好”等说法甚嚣尘上。也有落马者自称“一时糊涂”,是不小心栽了跟头。我在研读了数百个案例,并与一些涉腐官员面对面交流后,发现并没有真正的“突然”翻车,也不存在跌得鼻青脸肿是“一时糊涂”。他们几乎都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腐败“酝酿”,最终用病变的心理,畸形的人格,扭曲的价值观,低下的品德,混乱的生活逻辑,把自己炼成了彻头彻尾的腐败分子。

作为一名作家,我觉得向读者传达反腐现实,激励一场同仇敌忾的斗争,义不容辞。在我看来,反腐报道真实,却过于简单,让受众的感悟局限在皮毛,其新闻力量更容易被信息海洋淹没。反腐小说则受困于过多的情节虚构,容易滑向娱乐。因此,我选择了纪实文学的手法来实施。尽管纪实文学区别于新闻报道,但它还是以文学的手段来呈现真实。就是说故事起因是真实的,结局是真实的,但不等于从情节到人物,完全对应现实里面的某一个人,人物形象还是经过一些文学处理与艺术加工的。

我写这本书,是想将其作为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的文学读本。广大党员干部可以用来照镜子,看看你跟书中人物是否存在同样的病理特征。而老百姓看清弄权贪官必然灭亡的下场同时,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警示录来看。在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千万不能过于物欲,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我觉得人生应该是一个相对安静、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而不是书中人物这样的大跳跃。这些官员,就是妄图在财路、前途和情感方面要的比一般人多得多,速度快得多,满则招损,最后导致毁灭。我想通过正反观照告诉读者,真正有持久生命力的,还是一颗腾空了私利,装进了奉献,保持着纯真的强大初心。

看完了《追问》剩下的五个故事。不得不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能力来说,都不是平庸之辈,其中还有不少人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看着他们一步步堕落的过程,心里有一股郁结的感觉。感觉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真不好说。余华说过,真正的作家写作时能让人看清自己真实得内心,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过程。而本书作者丁捷也写到,写这本书差点让他崩溃,因为搜集到的材料包含着大量人性的负面。我可以想象作者的感觉,因为我就算阅读这本书,心情都受到影响,想要点上一支烟缓一下。

这些人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是却合情合理,有的因为感情创伤,有的因为怀才不遇,有的因为沉浸爱好,有的因为追求浪漫,有的因为晋升失败,有的因为爱慕虚荣,有的只是顾及夫妻,有的沉浸权利。先不谈爱慕虚荣的那位和沉浸权利的那位不谈。另外六位,围绕着事件发生的,是社会关系,也就是兄弟,夫妻,朋友关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换位而处,就像《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一样,如果你的爱人追求物质,你难道就断绝夫妻关系吗?我国是非常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作为一个官员,难道要斩断人伦,断绝七情六欲,变得刀枪不入吗?先国后家这种事,要求的是官员用看不见摸不着精神对抗。就算成圣的王阳明尚且处理不好家事,而官员只不过是普通人。不由感叹,个人对抗环境真是太难了,或许,需要什么东西帮自己一把。

剩下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大学校长,一个是国有企业董事长,他们各自打造一个独裁组织,却以清廉勤劳的假象示人。按他们的原话来说,做到这个位置,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根本没有人能管。甚至掌握控制权,称为团队的独裁者之后,纪委这个职位的人,是自保都自顾不暇的。分享一段大学校长的做事原则对我没有名没有利的事不做,有名无利的事委托给别人做,有利无名的事亲自参与做,有名有利的事发动资源号召做。而国有企业董事长这个故事,令我感觉十分震撼,根据他的争夺权利的手段,堪称企业管理层的厚黑指南。

这本书还给我另一个想法,这些人虽然最后下场不好,但是其实都是很优秀的人,毕竟还是给国家带来不少贡献的。然而官场上,还有很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整天素位尸餐的乡愿。他们并不犯错,也不怎么干实事,往往对国家并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比如某位铁路部的涉事领导,虽然因为贪腐下马,但是我国铁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其中他的贡献,功不可没。真的很难说这种领导和碌碌无为的混子,哪个对国家利害更大。

相关文章:

1.丁捷追问读后感1000字

2.丁捷追问读后感范文

3.党员读丁捷追问有感

4.读丁捷追问有感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e933b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da.html

《丁捷追问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