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发布时间:2012-04-14 12:37: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30,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曲折起伏的阶梯状特征;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东西间差异最大, 中西间差异最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 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关键词: 改革开放;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变动; 经济影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 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三个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基本趋势

观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大体看来,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前后连续的各个期间呈现出类似梯级的变动趋势或轨迹。

第一阶段: 1978~ 1984,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变大。

1978年我国处在是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还在实行带有平均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这一阶段,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经济的自由独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递增,但同时, 差距开始拉大。

第二阶段: 1985~1991,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这一阶段,由于农村受到劳动力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影响,

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致使广大以务农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而沿海和部分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的以多种经营、多渠道就业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急速拉大。

第三阶段: 1992~1997,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时大时小且变动不大的特征。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其原因在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 改革开放早、力度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相对而言, 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对新政策反应迟缓, 经济发展

较慢、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阶段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小城镇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农村居民获得收入来源的机会增多, 从而抑制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

第四阶段: 1998以来至今,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缓慢扩大。近十年来, 农村家庭农业收入减少, 而部分进城务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导致收入差距缓慢扩大。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状况

用五等分法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 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中比较流行, 近年来我国也常采用。2000~ 2006,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各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占农村人口总数20%的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其他各组收入户的差距相当大, 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接近中高收入户的2,超过低收入户的6倍。从2003年开始, 高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比值突破72004,由于国家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 直接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农业获得大丰收, 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

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 其中,东西间差异最大, 中西间差异最小。改革开放初期, 农村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没有带来地区间收入差异的变化, 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而农业产出上的差异主要在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这种差异没有累积效应,所以, 三大地带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1985年以后,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水平大幅提高, 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致使东中部、东西部、中西部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且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 东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最大,东中部之间其次, 中西部之间最小。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实施东靠西移、梯度推进的政策,对东部地区实行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加之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使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起来,使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明显高于中部地区, 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从三大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发展的趋势来看,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起伏中趋于缩小。这充分说明, 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起伏中逐渐缩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始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直接的联系。相对于东西部、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 东中部地区之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还在缓慢上升,两地农村居民收

原因主要是, 东部地区的非农收入所占份额最大, 且不断扩大,其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份额高于中西部地区; 同时, 广大西部地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诸多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经济影响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开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念, 鼓励人们勤劳致富,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1978,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34, 2011年达到6977, 后者是前者的52.1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农村居民纯收入显著提高。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正效应

5显示,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10871亿元和16084, 分别上升了5685. 2%4121. 5%; 而表1显示,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为0. 37, 与改革开放初期的0. 21相比,上升了76%。将表1和表5联系起来考察,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持续扩大的20多年,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最快的20多年,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20多年。毋庸置疑,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形成的。新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分配体制的创新改变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也建立起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

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分析变量, 运用中国1978~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式(1)

LC= 1. 34+0. 76* LY+0. 93AR( 1) (1)

( 1. 86)( 7. 76) ( 13. 65)

Š R2=0. 9952, D. W. =1. 3923, F=2897. 2350

其中, LCLY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自然对数; AR( 1)表示一阶自回归项;等式下面括号中的数值为对应参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在式(1),各参数估计值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T检验,说明各参数估计值显著地不为0;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52, D.W. 值为1. 3923, F值为2897. 2350, 说明回归方程对

数据样本拟合得比较好。LY前面的估计系数值为0. 76,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 其消费支出将提高0. 76个百分点。这与西方经济学提出的收入是影响农村

居民消费最直接、最具决定性因素的结论是一致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表明, 消费需求不仅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而且还与消费倾向正相关。在收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由于消费倾向递减, 从而消费需求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减小。在1978~ 2006年间, 中国农村居民的APC(平均消费倾向)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波浪式下降过程,其中1989年达到最高点0. 8893, 1999年达到最低点0. 7138。为了寻找其变化原因, 笔者以1978~ 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基础计算出其APC, 并建立APC与收入水平Y和收入分配差异GN(农村居民省际间基尼系数)的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见式( 2)。其中, ln表示对相关变量取自然对数, 以消除回归分析中的异方差。

Ln(APC) = 1. 30–0. 28ln(GN)- 0. 20lnY (2)

( 3. 97) ( 2. 97) ( - 5. 30)

Š R2=0. 5898, F= 21. 1260

在上述回归结果中,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和F统计量分别为0. 589821. 12606,表明虽然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不够好,但是上述因果关系是显著成立的。各待估参数的估计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 且基尼系数和收入水平两个变量前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 0. 28- 0. 20,这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0是一致的。一般来说,高收入者对日用品和低档品的需求相对得到满足后, 其生活消费倾向就低;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高, 但因购买力有限,需求的仅是低档品和日用品, 这种状况造成工业品需求不足, 因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容易导致国内工业品的市场狭小, 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异的扩大, 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而后又减小的过程, 这意味着由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引发的消费需求不足的机制已经形成。近年来, 约占人口总数2/3的农村居民, 消费支出还不到全国消费总量的1/3,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所导致的消费市场疲软, 使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 导致农业投资不足; 农业投资不足又影响社会总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本状况严重,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收入差距扩大使教育投资水平

差距呈扩大化趋势,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 政府、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十分有限,农民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统计, 截止2004,欠发达地区农村84%的劳动力只有初中文化或初中以下文化, 劳技参训率不到15%。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带来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的扩大,形成教育投资水平与收入水平间的循环效应,给未来低收入群体的构成埋下了伏笔。其二,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流失, 进而影响未来人力资本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欠发达地区的大批农民为摆脱自身困境离开家乡, 进城务工。由于走出农村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体魄健壮、智力较高的中青年,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 严重影响了农村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新技术的推广。目前, 全国约有1. 2亿精壮农村劳动力在沿海地区或中心城市务工,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的是, 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城务工甚至陷入/打工种地两头误0/贷款打工忙还贷0/虽缺技能无力学0/打工怪圈0。进城务工既没有使欠发达地区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状态,更没有起到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作用。同时,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了空壳村、空巢老人、空巢儿童等现象,留守子女缺乏家庭这一重要教育环节, 生活、学习均受到影

,势必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未来人力资本发展。可见,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 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又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差异, 从而形成人力资本投资减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循环怪圈。

参考文献:

[1]李实、赵人伟、张军: 5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6,5管理世界61998年第1期。

[2]李楠: 5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及其对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6, 5江汉论坛62005年第2期。

[3]吕耀、王兆阳: 5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6, 5中国农村经济6, 2001年第6期。

[4]张贡生: 5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比较研究6, 5福建农林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0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37541e10a6f524ccbf85e6.html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