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猫》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18 00:07: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目标

1.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观看小猫游戏视频。

很多同学喜欢小猫,下面观看视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趣的视频,相信你你一定会更加喜欢小猫的。

这真是一只贪玩的小猫。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作家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细微的事物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

一、自学指导 预习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生难字词

duó yù sǒng yǒng quán

chéng sè líng chǔ

下断语wàng chàng yuān biàn

2.词义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忧郁:忧伤愁闷。

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 自由读课文。

2. 想一想课文分几层?概括层意?

1-2)第一部分:第一只猫很可爱可病死了。

3-13第二部分: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

14-34第三部分: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3.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写了 “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三、合作探究 文本研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文本研读

(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学生自由填写,合作完成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

天生忧郁,不活泼, 懒惰

地位

喜爱当做宠物

亲爱的同伴

不大喜欢若有若无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二)细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体会三只猫的不同命运。

1.找出描写第一只猫外形和“我”们得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1)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品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小猫讨人喜爱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更显出小猫活泼可爱。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品析: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找出描写第二只猫性情和“我”们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1)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品析:“乱跑”“爬树”“扑过去捉蝴蝶”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出第二只猫的活泼可爱,也为下文“它被过路人捉去”做了铺垫。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品析:写出全家人对小猫的态度和情感。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爱猫之情渗透在细致的描写之中。

3. 找出 “我”们对第三只猫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品析:与前两只猫形成对比,“若有若无”写出了猫在我家没有地位,我们不喜欢它。由于第三只猫不活泼大家都不喜欢它,连最喜欢猫的三妹也对它不太感兴趣。这就注定了它悲惨的结局。

4.找出认定猫吃鸟后我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解析:越认定是它干的就越觉得像是它干的:“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人的心理反映描写得非常好,这更激起了“我”的愤怒,导致了棒打猫的发生,而且打了都不解恨。

(三)分析三只猫死亡或丢失后,“我”的不同态度。(找出原文再谈一谈你的体会。)

1. 第一只猫死亡后“我”的心情怎样?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把小猫说成“小侣”可见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和它死去的忧郁与辛酸之情。

2. 第二只猫丢失后“我”的心情怎样?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了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怅然”“愤恨”“诅骂”表现“我”对小猫亡失的悲愤、失落之情。可以看出“我”对小猫的留恋。

3. 第三只猫死后“我”又有怎样的感情?

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作者认为第三只猫的亡失与自己的武断有关,因为家人冤枉了它而又无补救的机会,“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因而痛苦更深。

深层研读

对比,体会主旨。

1.找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两句话。

思考:这两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形之后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第二只猫死后 “我”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无端地失落而下定决心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表达了“我”因为守护不住生命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

第三只猫死后 “我”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全家人误解、冤苦、害死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它。抒发了绝然的情绪,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深化了。

2.品味“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最后一句既呼应前面“好久不养猫”,而且以沉重决断的语气表现了一家人无尽的悔恨。

揭示主旨: 弱小者总是不幸的!所以对待弱小者要实事求是,不存有偏见和私心,要宽容。

3.郑振铎的《猫》写了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第三次养猫是重点,那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次养猫的经历,而要先写前两次呢?

说明理由:第三只猫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理由一定要充分,要言之有理。

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文章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猫的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抓住特征细致描写,描写逼真传神。

作者写了三只猫,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不仅乱跑,还会爬树,会扑蝴蝶,会捉老鼠。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晒太阳。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常常“蜷伏”,还钻到火炉底下,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对三只猫的描写都抓住了其最明显的特征,且描写逼真。

3.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流浪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第三只猫形态和前两只猫形成对比;三是第三只猫懒惰的性情,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形成对比。将大家对第三只猫的冷淡的感情与对前两只猫的喜欢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第三只猫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 就更加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印象深的语句。

2.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动物,你和它之间的故事。可以适当穿插议论抒情的语句。(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郑振铎

第一次养猫:难过、酸辛

第二次养猫:怅然、愤恨

第三次养猫:受伤、愧疚

教学反思

《猫》以平常的题材表现出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记叙的是作者三次养猫的故事,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悔恨。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a42431f3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b.html

《部编版语文《猫》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