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网络流行话语、搞笑语句

发布时间:2016-06-04 19:00: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

《今传媒》供稿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从2008年的“打酱油”、“很傻很天真”、“做人不要太cnn”、“俯卧撑”到2009年的“躲猫猫”、“欺实马(70码)”、“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被……”,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并在公众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一般网络用语。主要是以象形、谐音、比喻、缩写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汇。如互联网诞生初期人们对某些网络名词的形象化表达,像“斑竹”、“大虾”、“菜鸟”等。近两年出现的“雷”、“山寨”、“囧”、“杯具”等词语也可以归入此类。第二类是网民自创、流传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某种社会情绪的蔓延,体现了网络大众文化的特点。第三类是基于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如“躲猫猫”、“欺实马(70码)”、“俯卧撑”、“楼脆脆”等,是网民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自主解读之后创造出来的词汇。本文分析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第三类。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话语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创造的一种特殊话语,其本身包含着复杂的意义生产和含义建构过程。费斯克认为,话语是“一种被社会化发展出来的语言或再现系统,以赋予和传播一整套有关某一重要话题的含义”①。后现代思想家福柯也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

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②。话语生产赋予事件以特定的含义,代表了话语生产者的态度和主张,是权力的体现。网民从网络媒体中获得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拥有的话语霸权地位,在传统媒体话语之外,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网络流行语无疑是这种网民自主话语的集中体现。

在前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占据着话语生产的主导地位,向受众输出话语以灌输某种意识形态。囿于传统媒体有限的交互性,受众缺少便捷的话语表达渠道,声音十分微弱,更多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同时,受众对媒体文本的解读更多限于个体层面,较为分散,未能表达出来的话语在舆论中呈现隐性状态,难以产生实际效果。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网民有机会自主生产话语,充分彰显解读信息含义时的“受众力量”,参与信息含义的构建。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作为话语生产主体自主创造出来的意义符码。这种意义符码的影响力从个体层面蔓延至群体层面,形成热点舆论,并影响大众传媒。例如,在“瓮安事件”中产生的流行语“俯卧撑”,反映了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地方政府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信息发布迟缓、不全面的不满。而这一词语也进一步引申为“避重就轻”、“含糊其辞”、“置身事外”、“做立场中立状”等含义的代名词,在一段时间之内,其出现频率之高,适用范围之广,堪称“俯卧撑帖遍网络”,蔚为壮观。在网络之外,一些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广告语中也出现了“俯卧撑”一词。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力量不容小觑。

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解码与编码

英国著名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曾提出电视媒体话语意义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他认为,电视节目的传播者通过具有明示和隐含意义的符号构建讯息,并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而对讯息进行选择性编译。而电视节目的接收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野,通过变通或对立的解读来抵御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理论虽为电视而设计,但也适用于其他的大众媒体。霍尔的理论

肯定了媒体内容接收者的能动性,即编码后的讯息并非常常等于译码后的含义③。接收者可以不按编码者的设想和意图来进行解码。

如果用霍尔的理论来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进行观照,就会发现,网民在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集接收者与传播者的角色于一身,同样经过了“解码”与“编码”两个阶段。网民在接收到关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的信息之后,会根据自己的某种观念、经验或框架对信息的要素进行再组织,即对信息进行“解码”,再将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用特定的话语表达出来并在网络中以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传播,即“编码”。当这一特定话语被广泛流传并在网民中引起共鸣的时候,网络流行语就产生了。网民会在各种场合提及这一特定话语,也会在类似事件中套用这一话语,网络流行语的强大舆论效应由此形成。

霍尔曾提出三种解码假设:“支配—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他认为,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④。“支配—霸权立场”假设受众会按照传播者的意图来解读讯息,传播者的传播目的能得以顺利实现。“协商立场”是受众在解读过程中,既对传播者“赋予”的意义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又会自主引申出原编码之外的意义。“对抗立场”是受众根据自己的认知与经验对于讯息进行重新诠释,使解读出来的意义与编码者想要传递的意义完全相背。文本解读是一种社会谈判过程。在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中,网民对讯息的解码方式更倾向于“协商立场”与“对抗立场”。这两种解读方式蕴含着强大的话语生产动力。正是因为网民无法完全认同传播者给出的讯息及为讯息赋予的含义,才迫切需要表达出自己的话语,并试图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2009年发生的“杭州飙车案”中,网民对警方给出的关于肇事车辆速度为70码左右的说法表示质疑,并展开热议。“70码”随之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根据其谐音,网民还创造了“欺实马”这一“新物种”,用来讽刺欺骗诚实大众的行为。而该事件最终的调查结果与网民的舆论监督是分不开的。又如“华南虎事件”中产生的“周老虎”、“正龙拍虎”两个流行语,是网民在对事件进行解码之后的重新编码。在荒诞的社会表象背后,网民看到了因利益驱动而蓄意造假的实质。这两个流行语被用来评价类似的通

过造假来愚弄大众的现象。在一些论坛中,我们会看到诸如“不会又是一只周老虎吧?”、“真是正龙拍虎,这个社会还有多少真相可言?”等言论,网民的自主编码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网民创造网络流行语的动力

在对传媒话语生产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市场与商业需要构成了话语生产的巨大动力,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其运行机制则是由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规范结构所决定的⑤。那么,网民在创造网络流行语时,其内在动力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网民争夺话语权的需要、网民心理情绪宣泄的需要是网民创造网络流行语的两大主要动力。

首先,网民争夺话语权的需要促使网民热衷于通过话语表达来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在传统媒体的格局中,话语权通常掌握在传媒或精英阶层手中,媒体倾向于用预设的框架来反映现实,体制内的约束和相对刻板的报道模式有时会使真相无法得到完全的展示。当新闻事件被置于网络媒体中,网民的自主解读和话语生产打破了传统媒体或官方机构对事件的单一阐释,两者形成话语权的争夺,促使事件的本质和真相尽快得以呈现。在“躲猫猫”事件中,网民将矛头直指事件的荒谬之处,表达了对公权机关的质疑,对媒体与官方形成了舆论压力。网民通过争夺话语权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被掩盖的真相重见天日,规范和约束了权力的运行。

第二,网民心理情绪宣泄的需要使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表达“适度愤怒”的出口。任何一种话语的制造和意义的生产都隐含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网民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网络流行语无疑是一种相对曲折、隐晦的评论话

语,它是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情绪的折射。在现实社会中,利益分配的不均、社会阶层的分化、公权力的滥用、社会公德的缺失、民众权利的被漠视,都会使民众产生不满和愤怒的情绪。借助某些社会公共事件,网民用简洁、俏皮、诙谐、调侃、戏谑的语词表达“适度的”愤怒,代表了一种“温和的”、“非暴力的”轻微呐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疏通和化解社会负面情绪的载体。例如2009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被……”被网民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情境当中。该话语的出处是最初发表在天涯论坛当中的一个帖子《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作者“酱里合酱”说道:“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于是,“被就业”一词诞生了。之后,类似的词语如“被自杀”、“被代表”、“被自愿”、“被捐款”、“被增长”等多种“被……”词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一个简单的“被”字,道出了网民在面对某些社会现象时的无奈和愤怒,也揭示了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网民在运用这一流行语时获得了宣泄的快感,虽无力改变现实,却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心中的郁闷,并能在网友中引发共鸣,形成某种情感支持和同病相怜的认同感。

当然,除了上述两大主要内在动力,网民张扬个性的需求及网络草根文化崇尚娱乐至上的特质同样是网民创造网络流行语的动因所在。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自主参与传播意义建构的一种话语体现。它对单一传媒话语产生制衡作用,有利于社会信息传播朝着更加透明化、公正化的方向发展。它通过实现某一意义的大范围共享,对传媒及官方机构形成舆论压力,使某些社会公共事件的内涵得以突显,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权力的运行进行了监督。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网络流行语中存在的对社会事件的“过度阐释”和“话语狂欢”现象,这削弱了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意义和传播价值,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篇二:网络流行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网络流行语

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陪你去看流行语落在这地球上,杯具的寂寞留在哥的;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出现了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昭示了人们思想的解;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语出20097161059分,在某游戏吧;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句话起源于猫扑网大杂烩,由某网友“不要迷恋哥”;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

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

“陪你去看流行语落在这地球上,杯具的寂寞留在哥的肩膀??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出现了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言”。它们就如天上的流星雨一般,带着人们的愿望、恶搞以及无聊落在了我们的身边,落在茶余饭后人们网上的聊天里。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昭示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反应了社会的进步,表明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提升。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最好的见证也许就是这些流行语。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语出20097161059分,在某游戏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贴在一天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贴,点击数百万,回帖数十万,并引发了一场众多网友参与的网络集体狂欢,以及社会各界和媒体们对此话题的深度分析。“贾君鹏”这么短的时间内走红于中文网络堪称是个奇迹。可以说是毫无背景毫无预兆,一个网络热词就可以被数以亿计的中国网民所推崇。也许背景早已有之,有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后有知情人士称这是某网络推广公司的杰作,利用人们网络心理特点,加以推广,一呼百应,许多网友都加入了“贾君鹏”的队伍中。但无须质疑,这的确是一次成功的网络营销推广事件。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这句话起源于猫扑网大杂烩,由某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大量恶搞图片的蜂拥而至,随后,许多猫扑网的高管也加入恶搞的行列,因此网友们纷纷开始参与。一句话之所以会广为流传,必定尤其特质,而这种特质一定符合其传播人群的心理特征。“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总让人感觉有股青春的味道,言说者对自我充满了自信,稍带张扬,但其戏谑的否定句式却消除了整个华语的负面感观。经常把此话挂在嘴上的,应该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们。

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餐具(惨剧)和洗具(喜剧)! 易中天因为在某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视频图并传到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网络签名档。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人的祸福观有很多种,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观,也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阿q观,也有摆满“杯具”和“餐具”的茶几观。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功用在于消除大祸临头带给个体的冲击力,因此多说也无妨,何况人生的确像是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

和餐具(惨剧),当然还有洗具(喜剧)。

我爸是李刚!

2010101621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20111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1021日上午,歌曲作者声琴相拥表示,这首歌从创作到视频剪辑一共花了8个小时,当日凌晨2时才发到网上,目的是为了代表广大网友唱出心中的愤怒。对于“我爸是李刚”的流行,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张洪

忠认为,“造句行动”看似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讨。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对权力阶层的痛恨。

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都是浮云”乃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而这一句式的流行则来源于国庆期间红遍网络的 “小月月”事件2010年国庆期间,一则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中,“小月月” 横空出世,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而“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便可组成万句式,推之四海皆可用,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如:加班就加班,神马都不要说,说了也是浮云。所以,在神马和浮云面前,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 “小月月”事件让网友们将“神马”和“浮云”联系在了一起,诞生诸如: “用任何词语来形容她,都根本乏味得很,神马网络豪放女,浮云!都是浮云!”的感叹。而“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了一起,便可组成万能金句,推之四海而风靡。网络即为无规则的土地,谁也不知这块乐土上会长出怎样的果子?总结一句“神马都是浮云”!

给力!

六集《搞笑漫画日和》的《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一集中,画面一开始,师徒三人(动画设定为八戒仙去了)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弄得师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悟空的这番话也成为后来“给力”一词的渊源。有网友根据“给力”造出一个新的英文单词——ungelivable(不给力)。自从世界杯这个词突然被放大后,毫无疑问,已经成为2010年度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词汇了,甚至连最最严肃的《人民日报》也不能免俗了。这个词汇毫无由头毫无征兆的流行,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力量。互联网,太给力了。

羡慕嫉妒恨!

五个字,三个词,叠加在一起,不仅意味深远,而且极富预感,朗朗上口,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

流行语是时代的衍生物,它最具有时效性和传播性。借助媒体,在事件发生后,迅速传开,当前流行语能得以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前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得益于有一个比较宽松的语言政策,这为流行语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有流行语,不过不是老百姓嘴里所认可的。

流行语也具有强烈趣味性,人如“蚂蚁”,居如“蜗牛”何其可怜可悲可笑可恼。躲猫猫的儿童游戏居然掩盖的是人命被枉杀。简直是黑色幽默。比如属于教育行业的“被就业”—那是继“被自杀”后,作者说“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这句子是自我嘲笑,也是自我期许,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这是部分高校“采取措施保证就业率”的花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如同一粒稗子??说荒诞剧太轻巧,说杯具太庄重。一粒稗子得到了稗子的命运而已”流行语引领口头语的时代潮流,从一个侧面揭示社会、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某些变化和发展。

流行语非常富有的凝练性,用语简要精炼、高度概括。一个“裸”字,含义多么丰

富,多么传神,因此公众对之反应剧烈、迅捷。不妨设想一篇洋洋洒洒的报告,能流传开吗?这里有多少的辩证法在期间起作用。想在几个汉字里转述某条新闻、描述某位红人、宣示某种心态、传播八卦乃至痛扁某件雷人雷事,流行语短小精悍,将海量信息装入小小的容器,语言伎俩乃至思辨萃取力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最好的演讲如同超短裙,越短越好”(林语堂)

流行语的大量涌现,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流行语的存在和流行是客观事实,既是一个文化的现象,又是一个语言的现象,而且常常是一个临时的现象,对语言来说,它的存在并不说明它必然会成为语言中的合法成员。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流行语是词汇丰富发展的一条途径,也是某种社会文化和情感宣泄的通路。从消极的一面来讲,由于流行语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包括大量糟粕,它们污染语言,传播低级趣味,散布封建迷信甚至黄毒思想,这需要疏导和规范。流行语出了通过社会的过滤,还要求大众传媒不能以民俗民风、地方特色和丰富词汇等为借口,对流行语中的糟粕和污染语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要审核把关,严格使用,使流行语言得到健康发展。

1,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2、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 [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 [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 [d]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2 [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 [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1 2、理论观点综述: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具有和其他领域的流行语一样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独特语言学领域的特色。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比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 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的;还有研究者从语言中的修辞角度进行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各级语言单位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有的则是从审美观点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适应时代发展,更加迫求文明、美感和高雅。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和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引起学者的重视。

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发展入手,借鉴先前研究学者的经验,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12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2.20124月撰写初稿。 3.20125月修改完成。 主要研究内容:

一、 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 二、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的合作原则 (二)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三、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 (一)语音手段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 2、同音法 (二)词汇手段1、词语的缩略法2、旧词新用

3、借词的大量增加 1)音译词 2)意译词 3)音译兼意译

4、数字或字母代替汉语词语 5、方言词的运用 (三)语法手段 1、词序的变化 2、词类的发展

3、语法中的类推作用 (四)修辞手段 1、隐喻的大量使用 2、借代的运用 3、仿词的出现

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二)来源于网民自创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五、网络流行语的 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条件:借助学校图书馆查阅一些与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的大量信息作为参考;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方法及措施:首先,掌握大量与网络流行语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第二,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文献,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好相关笔记;第三,在不同年龄段网民中间做一系列问卷调查,用来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实际使用情况,用以支撑论文观点;第四,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其在理论及应用上篇三:网络恶搞

摘要 本文时网络恶搞现象的特征、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键词 网络恶搞 特征 原因 对策

2006年初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馒头血案”开始,越来越多的恶搞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愈演愈烈,越来越离谱。从视频到文本,从人物到事件,从流行歌曲到诗词歌赋,甚至公众英雄人物等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一、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

恶搞是人们以调侃、幽默或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事物(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网络恶搞则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对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行为。

1 传播成本低

2 传播速度快

网络技术提供的免费传播、兼容共享、自由下载等便利,一时之间,使恶搞成风。一般来说,除了明确署名的网络恶搞作品,大多数恶搞作品很难找到最初的制作者和传播者。第一个传播者通常也是制作者,他将制作完成的恶搞作品投放到网络上去,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最初的传播者在这里起到了激活传播网络的“第一次推动”作用。每一个接受者对于下一个接受者来说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的角色被无限延伸下去。

3 传播娱乐性强

娱乐性是恶摘作品的最基本特性,是恶摘作品传播力所在,不能给网民带来娱乐的恶搞作品会很快在网络上销声匿迹。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恶搞作为网络传播中流行的一种文化,其传播内容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娱乐与消遣功能。受众在接受恶搞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娱乐。

4 内容戏仿成分多

网络恶搞作品的戏仿性是指它以原有历史事实、文化作品、集体情绪、大众体验、公众人物以及社会事件为母体进行再创作,它需要借助接受者现有的认知结构并配上必要的“注脚”才能够实现对母体意义的解构。依托原有作品的文化胚胎和雏形,将原作品文本或事件体现的意识片段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这己经成为恶搞最常用的创作手段。以《夜宴——同学会惨案》为例,这个恶搞作品在制作上充分运用了这一技巧。它先是借用

cctv《焦点访谈》的外壳,直接挪用了其制作样式、片头预告、播报方式、用语习惯、演播室镜头、甚至是节目主持人,但却掏空该节目原本具有的真实、客观、严肃的内涵,然后填充进一部离奇荒诞、匪夷所思的闹剧。在这出闹尉里,许多原本不相关联的人物、场景、画面、动作、语言、音乐被有组织的拼贴在一起。

二、网络恶搞形成的原因

从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鸟笼山剿匪记》,从“后舍男生”恶搞“假唱”到“非常真人”的“真人漫画版”,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一系列恶搞视频短片正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在网络上传播,网络恶搞涵盖了文学、艺术等几大方面。这一切聚成一种氛围,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娱乐文化形式。

1 大环境是网络恶搞形成的“土壤”

随着民众休闲娱乐的大众需求大大增加,恶搞也成为表达意见、发表观点、展现自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电脑技术的迅速传播。制作手段的方便快捷,创作不再为专业人员独享,普通网民也可以便捷地进行创作,并同时兼顾创意、素材等方面,这些都为网络恶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宽松,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都为恶搞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90年代以后的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释放为内在基础,娱乐化为表现形态的享乐消费文化。这种与传统文化消费方式截然不同的娱乐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与当前社会发展带来部分人的大量闲暇相关。同时,作为一种忙碌而紧张的竞争时代的精神调整心理修复手段,大众也希望看到一些新鲜有刺激的东西来满足审美疲劳的神经。

2 社会热点是网络恶搞发展的基础

大部分恶搞视频短片,所涉及到的事件和人物与社会热点事件、热点问题、公众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对电影《无极》的重新解构。胡戈以一种嘲弄、调侃的方式对《无极》进行了重新解构,“解读出了陈凯歌费劲心思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内容”。其成功与陈凯歌这一名人及《无极》有很大的关系。《春运帝国》则关心民生疾苦,具有较强的现实感。作品以调侃的语气将春运困难、黄牛党猖獗等现象进行了另类解析。就是最没有“内容”的“后舍男生”对口型假唱,他们所选择的歌曲也是在乐坛上非常流行的。所有短片中所涉及到的事件、问题及人物都与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和公众人物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才造就了那些短片及创作者的成功,才有了那些短片能得以广泛、快速地传播的现实基础。另外,在网络传播环境下,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专业传播组织不再能垄断传播平台来自民间的不登大雅之堂、具有肆无忌惮风格和充满反讽意味的“草根文化”则有了大行其道的空间。

3 受众是网络恶捕的最大动力

互联网是年轻人娱乐的天堂,我国网民构成明显呈现低龄化趋势。互联网娱乐化、强调个性,作为网络多数用户的年轻人,他们是恶搞作品的追捧者,也是恶搞作品的积极创作者。

浏览和制作恶搞作品成为许多年轻人寻求娱乐的主要方式。这些人激进、容易接收新事物、爱好娱乐等等都是网络恶搞迅速壮大的很大动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受众也希望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甚至是有刺激的东西来满足处于审美疲劳的神经。这个时候,网络恶搞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娱乐神经。恶搞俨然成为青年言说心声的一种手段,成为青年们解构权威的一种方式,成为青年大众集体娱乐的一种文化行为,甚至成为无名小卒一夜走红名扬天下的一条捷径。恶搞制作者在用一种亲切的甚至是暖睬的方式体验着时代的娱乐精神。虽然恶搞作品在总体技巧和思想上都还稚嫩,但在“恶搞文化”的魔棒操纵下。在受众审美的需求下,恶搞作品充斥整个网络,各式各样的恶搞组合,石榴哥哥、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恶搞人群铺天盏地而来。在恶搞迷中也有一部分年龄稍大的人群,但心态年轻,推崇创新、冒险、浪漫、自由、思想多元化,厌烦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多从事具挑战性的新锐行业,接触的是最前端的科技信息。正是这些人掌握了恶摘文化的精华要义,并对此进行深刻剖析和利用,大胆地借助游戏精神为外在形式,并赋予其具有冲击力的内容,最终将恶搞成为一种文化。

4 心理满足是网络恶搞的根本原因

中国目前最大的播客网——土豆网,在20063月曾经开展过主题为“恶搞”的活动,其口号就是“三月土豆让你尽情颠覆再颠覆,化经典为神奇。将电影恶搞到底。我们的口号是:创意无限,恶搞有理!”这个活动让我们见识到了恶搞的魅力所在,无数的恶搞作品在一瞬间就充斥了整个网络,让我们了解到了“恶搞”的动力所在——崇尚创意,追求娱乐。无论是热衷于恶搞的恶搞族,极力追捧恶搞的网友,表面看来是追求娱乐的效果,但是如果将这一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向其背后挖掘,网络恶搞现象的产生究其本质还是心理因素。网上文化的自由使自由的人性在网上暴露无遗,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人性反而在这种方式下更充分地暴露。网络恶搞对权威、明星等等的亵渎表现出了人类某种狭小的心理,在恶搞的面纱下展现了恶搞作者的心理满足。

受众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有巨大压力,却缺少发泄的渠道,压力最后转化为压抑的情绪,网络恶搞提供了宣泄社会性情绪的通道,成为减压的阀门。无论是制造者还是共享者,网络恶搞提供给他们减压的方式和减压的养料。网络提供了平等的文化平台,大众的自我可以在网上得到展示,自我实现的愿望成为受众热爱网络恶搞的动因。

恶搞内容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网络的零门槛使得普通民众能够自由进入网络文化空间,并能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绪,网络空间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网络恶搞现象也成为大众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人性非常复杂,人性的阴暗面和促狭面都在网络恶摘现象中展现出来。但对于大众而言,重要的是自我在网络中实现,并获得被阅读和接受的机会,从而满足了大众展示自我的愿望。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前后,“牛郎没钱买房,不能娶织女”之类的恶搞成为焦点话题。《恶搞国足——大腕版》中对国足不如人意的恶习以及赛场表现所做出的嘲讽,让“很铁不成钢”的郁闷的中国球迷酣畅淋漓,其长久积蓄的怨愤和不满在阅读这个笑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后舍男生”系列心理动机其实就是满足自我的展示愿望,并由于网络传播导致名声大噪,因此实现自我。

三、应对网络恶搞的策略

1 引导网络恶搞的有利因素

网络恶搞现象刺激了一部分受众的创作积极性,青年是网络恶搞文化的主要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大众文化的兴盛为他们提供了制造网络恶搞作品的舞台和生存路径。一种新的媒介现象产生后,我们应该谨慎地分析其发展的合理性。

(1)恶搞以“娱乐为王”

娱乐是网络恶搞的最高原则,在娱乐中体现“恶搞无度,娱乐无限”的精神。离奇的人物、荒诞的情节、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所有这一切共同制造了让受众不得不笑的娱乐精神。网络恶搞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神圣性或者不易性,通过“恶摘”,往往能在瞬间抽掉这些“崇拜物”,从而使受众体验到因为极速心理落差所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2)搞展现社会问题

网络恶搞通过看似认真却是调侃的态度,运用搞笑幽默的台词和情景,加人大量时尚元素展现当今社会问题。这种方式也正在为人们所熟悉,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得到教育,收获领悟。如《春运帝国》中反映的买票难,《满城尽是加班族》中反映的自领加班过多产生亚健康问题,都成为了网络恶搞的题材。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恶搞的批判功能是在一种轻松、搞笑的氛围中实现的,如《中国队勇夺世界杯》,以不存在的“实事”,讽刺了中国国家队队员的无能和中国足协的官僚作风。

(3)恶搞要有一定的“度”“恶搞”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个人范围而波及到了整个社会。“网络恶摘”的存在是否合理,如何扬其优而祛其害。许多问题尚在探讨之中。然而,一些网络恶搞作儡毫无底线,没有尺度,恶搞成疾,无疑已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了社会和公众的批评。有些网络恶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篡改史实,腐蚀了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其表象背后。实质反映出有的青年对现有文化价值的混乱、困惑、迷茫状态。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发展时期,对我们来说;还有那些崇高的、庄重的传统文化不能失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断创新,它们也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改造其传播模式,重新发现和整理已有的文化价值。

2 弃“恶”为善,实现良性发展

(1)强化媒体与传播者的自律

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增强网络虚拟空间的自律意识。媒体要坚决抵制因利益而丧失自己的原则,以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引导公众文明上网,多创造富有内涵和教育意义的网络作品、影视作品,做一个负责任的媒体。

(2)加强监控体系建设

对于参差不齐的网络恶搞作品,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编辑的把关,加强对作品的内容审查,过滤不健康的思想内容。绝对不能放任自流,有效的遏制网络恶搞。必须进一步优化网络监控体系,如当前很多网站都装备了网络电子警察,一旦发现有黄、赌、毒等相关信息,网络将会自动反映,有利于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绝大部分的网络恶擒作品,都涉及到知识产权或个人隐私权等法律争议,但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和网络方面的法律规范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要,网络的自由使恶搞作品不受法律约

束,但任何的自由都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度。所以对当前网络方面的立法规范是迫在眉睫的,只有对侵权的网络恶搞依法惩处,才能警示他人并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c72d99fe4733687f21aaaa.html

《荒诞的网络流行话语、搞笑语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