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

发布时间:2014-02-27 17:19: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浅谈诗歌教学

摘要

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二、从诗歌本身的字词出发,研究其用此字非彼字的理由,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有助于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四、学会并运用想象把握诗歌的内涵,以完成与诗人心灵的对接。

关键词: 诗歌 教学 心灵世界

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

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古今诗歌,尤其是经典作品,无不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对生活的认识的高度概括。我们在教学中应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浓缩的生活以本来面貌。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和“那榆阴下的一潭”的象征意义。当我们从诗歌意象的特点入手,去寻求这些意象与诗人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几个意象所具有的柔美、飘忽、自由、湿润的特点。比如河畔的柳树,饰之以金色,描绘它在夕照中呈现的形象;软泥上的青荇,赋之以柔美,活画其在水底招摇的姿态;还有那拜伦潭倒影着彩虹的景象,不正活脱脱地表现出诗人重返康桥后的喜悦心情?问题在于,为何异国的康河令徐志摩如此神魂颠倒、难舍难分?徐志摩曾两次到英国,都是怀着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因为与当时炮火连天、灾难深重的祖国相比,英国的确是一块自由的乐土。徐志摩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热情奔放的性格与国内的黑暗专制、因循守旧、万马齐喑的现实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而与英国社会的民主自由、剑桥大学的活泼开放,康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则达成了天然的默契。于是在诗歌中,他便把对自由民主的眷恋表现为对康河的眷恋。他笔下的柳树、青荇、水潭等诗歌意象便有了柔美、飘忽、自由、湿润的特点。下面这段话可以明证:“志摩是一个理想义者,他有理想,他力求实现他的理想,他在冷酷的现实世界力求实现他的理想,他在遍地荆棘的途中力求实现他的理想。他有他的倔强。他要朋友帮着他对时代宣战。他的理想是自由。”假如我们不是追求诗人的生活足迹,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就很难了解到这些诗歌意象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10b00c31126edb6f1a1053.html

《浅谈诗歌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