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发布时间:2018-11-22 18:44: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触龙说赵太后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章的诵读技巧,根据教师的诵读要求,强化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2.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体会本文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

3.整理和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和文言知识。

4.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讨论、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五、教学设想

教学要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3.讨论课文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4.讨论触龙的劝谏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语言”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用权者曰:‘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三、文体知识;

《战国策》又名《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的编者是西汉的刘向。它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四、简介文章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上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以幼子长君为人质。

五、指导自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强(qiǎn)谏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此处可占用相当时间)

(二)诵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的诵读: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游说的巧妙。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研习课文第一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正音:(shuì) (qiǎng)

实词:用事,执政。质,人质,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强,竭力、尽力。左右,代指身边的大臣。

虚词:以,把。乃,才。者,……的人。

句式:赵氏求救于齐(介词结构后置句),“于齐求救”,向齐国请求救兵。

2.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一共四句话,各交代了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回答。

明确:第一段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一句,写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第二句,交代了赵国的对策——“求救于齐”和齐国出兵的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第三、四句,交代了赵国内部的情况:大臣强谏、太后坚拒。

思考:第一段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学讨论、回答。

明确:第一段的语言简明、扼要,既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又为后文即将出场的触龙做必要的情节上的铺垫,给读者一个悬念,如此困难的情况触龙该如何应付,同时也对下文触龙高超的论说技巧起衬托作用。

()研习课文第二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正音:(shèng) (zēng) (xì) 恃(shì) (niǎn)

实词:揖,《史记赵世家》作“胥”。“揖”当是“胥”字传写之误。“胥”通“须”,等待。徐,慢慢地。趋,小步快步。当时臣见君,按理当小步快步。自恕,自己原谅自己。郄,不舒适。衰,减少。步,慢慢走。和,这里指舒适。解,消。

虚词:曾,放在“不”字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得无,类似现代汉语的“该不会”。乃,这里当“却”讲。少,副词,稍微。益,副词,更加。

通假字:耆,通“嗜”,喜爱。

词类活用:日,每天,时间名词做状语。

一词多义:

:①道歉:“至而自谢”。

②凋谢:“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③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④辞去,离别:“闭门谢客”。

⑤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疾病:“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③强,猛烈:“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厌恶,憎恨:“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

⑤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在第一段交代的背景之下,自告奋勇的左师触龙如果和其他大臣们一样“强谏”,必遭“唾面”之辱,那么,他是怎样展开话题的呢?

同学讨论、回答。

明确:第二段一开始就交代,太后对触龙是“盛气”而待,触龙要想说服太后,先要缓解气氛,因此不便直接切入正题。

触龙先是有意识地显出老态,“入而徐趋”,接着又“至而自谢”,自我道歉,说明自己行动不便,所以少来谒见,但即使是这样对太后的健康仍非常关切,这样就从情感上把太后给软化了。左师公利用自己的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等种种有利因素,从本身的体衰多病说起,以同病相伶的切身体会来打动太后。两人的对话很自然,先由此及彼,由左师公的走路引起太后说她“恃辇而行”,然后又由彼及此,从饮食问起,从太后的“侍粥耳”又回到左师公本人谈到本来饮食不香,结果靠轻微锻炼(每天走三四里路)来增强食欲,使身体得到好处。“老妇不能”,是指不能像左师那样靠走路来引起食欲。这样“东拉西扯”,终于使太后脸上的怒色“少解”了。…

另外,左师公还很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因为从太后个人的角度来看,她也有很多难处:丈夫刚死,国君年少,国家大事都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强国虎视眈眈要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盟国出兵的条件又牵扯到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而关键时刻大臣们却只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丝毫不体谅自己,只知一味“强谏”……就在这时,触龙出现了,对太后充满了同情和关心,而且说了半天并未涉及长安君的事,不由得从精神上就放松了警惕。而“太后之色少解”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是左师公劝说胜利的开始。

()研习课文第三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正音:(mò) (hè) (ǎo)

实词:贱息,对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不肖,不贤,不成材。衰,衰老。怜,爱。古汉语里,“怜”和“爱”在亲爱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没死,就是昧死(“昧”通“冒”)。敬诺,等于说遵命。几何,多少。及,趁。填沟壑,指死后没人埋葬,尸体被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谦称自己的死。丈夫,男子的通称。媪,对年老妇人尊称。贤,胜,超过。过,动词,错。计,动词,打算,考虑。持,握。踵,脚后跟。后,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虚词:得,表示客观情况的容许。于,介词,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也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也”表判断,“哉”表反问,语气的重点落在后面的“哉”字上。

词类活用:闻,使动用法,使闻,即禀告的意思。

一词多义:

:①使,派:“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②下令:“今操己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③命令,法令:“令初下,门庭若市。”

时节,时令:“群葩当令时”。

⑤美好的:“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即使:“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

⑦用于称对方亲属的敬辞:“令尊”、“令郎”。

⑧古代官名:“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句式:

“甚于妇人”,介词结构后置句,“比妇人甚”。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玉也哉?”,反问句,难道不是作长久打算,(希望)燕后有子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

2.分析理解。

思考:对文中母亲送女儿出嫁“持其踵为之泣”应怎样理解?出嫁后又祈祷“必勿使返”的道理何在?

同学讨论、回答。

明确:“持其踵”有二说,一是居者送行者,居者匍伏于地,持行者之踵而泣,表示舍不得而挽留的意思;但作为母亲,似不宜伏地持女儿脚踵,这里面有个尊卑的等级关系;另一说是女儿登车之后,母亲立于车下,古代车身甚高,车下的人正好可以抱持车上人的脚踵。同样表示舍不得让女儿离开的意思。

“勿使返”,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公主嫁到另一诸侯国做王后,只有因废黠而被逐,或丈夫的国家灭亡了,才不得已而返回娘家。所以,太后才为女儿祈祷“必勿使返”。

思考:气氛缓和了,敌对情绪消失了,触龙是否开始他的正面游说了呢?为什么?

同学讨论、回答。

明确:此时的触龙仍然没有提去做人质的事,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入宫当禁卫军。这一下更引起太后的错觉,以为左师公是为自己的小儿子来“走后门”的,不是为长安君,这更使她感到这个年老的大臣跟自己有共同语言,都疼爱小儿子,因此彻底放松了警惕,而且还对左师公表示同情。态度也由“盛气而胥之”而脸色“少解”,最后竟然情不自禁地“笑”了,但这时触龙仍故意说反话,说太后其实疼爱儿子比不上疼爱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说到这儿,事实上已上了左师公的圈套,接触到矛盾本身,可太后却并未觉察。触龙此时得以继续论述自己的观点,按照读者的一般想法,以为下文总该说到长安君了,谁知仍不然。触龙说道赵太后平日祈祷自己的女儿千万不要回来,意思是她在燕国不仅做皇后,而且丈夫死了还可以做太后,同时国家也越来越兴旺,她在燕国可以永远受到尊重。这使太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为女儿想得很远,似乎更疼爱的确是女儿而非小儿子。而左师公这段话又包含了对太后深明大义、眼光长远的赞扬,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矛盾眼看着就要解决了。

()研习课文第四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正音:(xiè) 膏腴(yú)

实词:三世,就是三代,父子相继为一世。继,指继承人,就是后嗣。劳,功劳。挟,持。膏腴,肥活。予,给。山陵崩,比喻君主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比喻赵太后死去。以,认为。

虚词:微独,不仅、不但。

通假字:奉,通“棒”,指俸禄。

词类活用:

尊……之位,使动用法,使……的地位提高。

侯,名词动用,做诸侯王。

继,动词活用为名词,继承人。

句式:

“封之以膏腴之地”,介词结构后置句,以膏腴之地封之。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反问句,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以何自托于赵?

2.分析理解。

思考:第四段也是双方交锋的最末一个回合,触龙是如何使赵太后完全被说服,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自己的观点的?

同学讨论、回答。

明确:这一段从文章设计上讲,用的是欲擒故纵的手法。到此时,左师公仍没有点明主旨,转到长安君的事情上来,而且还越说越远,先说“三世以前”,然后说到赵由三家分晋自成一国开始成为赵国的时候,甚至说到其它诸侯各国,仿佛不着边际。但从广泛举例中终于得出一条必然规律:即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如果他不是王位的继承者而只是作为旁系的贵族公子,那他迟早会丧失了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降而成为非贵族,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

到此时,已经水到渠成,这才指出目前太后对于长安君的一切“照顾”,恐怕也会蹈前人覆辙,使她最心爱的儿子遭到更为严重的不幸后果,“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反而把他的前途给葬送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使“长安君有功于国”,利用这次机会使他将来就能立住脚跟,可以“自托于赵”。这才是真正为自已最疼爱的孩子做出的长远打算。

这种欲擒故纵的说理方式巧妙地打中了对方要害,赵太后毕竟是那个能说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一代名主,虽也会一时割舍不开,但也不是个不懂政治的糊涂女人,因此不等左师公把话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而且表示长安君的一切都由以左师公为代表的大臣们去处理、支配。矛盾彻底解决了,左师公触龙以他的智慧和口才最终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

()研习课文第五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一词多义:

:①名词,抵押品,作为保证的人或物:“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动词,扣押:“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③质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问,质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⑤通“贽”,古刑具:“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2.分析理解。

思考:最后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同学讨论、回答。

明确:最后一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语言极其简练,主要矛盾解决了,文章就嘎然而止了。由此也可看出本文在写作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特点。

二、总结分析。

()人物形象

触龙:

触龙是赵国一个爱国爱民、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有胆识,有谋略,能从长远角度出发,他的胜利与他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

赵太后:

赵太后虽是一国之主,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可她毕竟还是个母亲,她不愿意自己的儿女遇到危险,这导致她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固执、任性的决定。但最终她还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接受了触龙的劝说,说明她还是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的。

()写作特点

1.曲折委婉、深人浅出的游说方式。

本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全文在人物对话中展开,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2.轻松得体的语言,生动细腻的描写。

与《左传》、《国语》相比,《战国策》在语言上显得非常轻松,人物刻画也很细腻生动,这都来源于作者使用了恰当的艺术夸张。今后在学习《战国策》的其他文章时,也要注意细心体会。

三、课文小结

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佳篇之一。其所以能千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

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善于用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人物委婉亲切的说辞,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评曰: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君,危词警动,便尔易人。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课文鼓励子女培养独立奋斗、创业立功的自立精神,而不应依仗父母财产权力的荫庇坐享其成的重要思想,这一点对今天也有深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比较阅读下文,体会《左传》与《战国策》在语言上的不同风格特点,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

附录:

文言知识:

字音

触龙说赵太后:shuì

强谏/乃自强步:qiǎng

盛气而揖之:yī

曾不能疾走:zēng

玉体之有所郄:xì

恃辇而行:shì niǎn

少益耆食:shì

没死以闻:mò

媪:ǎo

乘:shèng

少益耆食/色少解:shǎo

最少/少子:shào

和于身也:hé

和诗:hè

和牌:hú

和面:huó

和药:huò

重点字词

赵太后新用事(刚执政)

必以长君为质(把……作为)

有复言令长君为质者(有……的人)

大臣强谏(竭力劝说)

太后盛气而揖之(怒气很盛) (等待)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徐行) (道歉)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脚有毛病) (连……都不能)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私意) (病痛)

老妇恃辇而行(依靠,依赖)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很)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渐渐)(通,喜爱)(舒适)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消解)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对子谦称) (不成材)

没死以闻(冒着死罪) (使闻,禀告)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趁)。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则为之计深远(打算,考虑)

持其踵为之泣(握) (脚后跟)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也”表判断,“哉”表反问)

通假字

1.日三四里,少益耆食(通“嗜”,喜欢)

2.必勿使反(通“返”,回来)

3.奉厚而无劳(通“俸”,俸禄)

一词多义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质地 底子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3.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 屈原列传》 “质”通“贽” 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4.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的砧垫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1.夜半雪愈甚《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2.不若长安君之甚《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4.以为且筮己也,甚恐《黔之驴》 非常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2.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史记 西门豹治邺》 稍微

3.自经丧乱少睡眠《列子 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4.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山海经 精卫填海》 年少的

1.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2.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异

4.太后笑曰:“妇人异甚。”《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5.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 梁惠王》 不同

1.及返,市罢《韩非子郑人买履》到……时候

2.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趁

3.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子列传》比得上

4.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表并列,和

1.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史记孙子列传》做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隆中对》变为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叫

4.必为有窃疾矣《墨子公输》:表判断,是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因为

6.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7.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对……

8.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古今异义

1.触龙说赵太后(shuì 劝说。今为“说话”“讲话”)

2.太后明谓左右(侍从、近臣。今为方位名词)

3.老臣贱息舒祺(后代指儿子。今为叹息、休息)

4.窃爱怜之(爱。今作“可怜、怜悯”)

5.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古代指男子的统称。今仅指妇女的配偶)

6.至于赵之为赵(到、上推到。现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7.至而自谢(告罪、道歉。今为感谢)

词类活用

1.没死以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2.赵王之子孙侯者(名词作动词,称侯)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尊贵)

4.其继有在乎(动词用作名词,继承人,后嗣者)

5.质于齐(名词作动词,人质)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非弗思也(表否定判断)

②宾语前置

君何以自托于赵(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提前)

③状语后置

赵氏求救[于齐]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和[于身]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君何以自托[于赵]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固定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推测,“恐怕……吧?”“莫非……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10fda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0a.html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