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4-01-05 07:29: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创刊号(19781223日),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这首诗是北岛早期的诗歌,是北岛最着名的诗作。此时的诗人还在地下进行着神圣的诗歌创作,和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那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作。诗题取名《回答》,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答的对象。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就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那充满悸谬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中国内乱的十年(1966——1976),给了北岛太多的感触,而他的朦胧诗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试图给自己的灵魂有一个负责的交代。《回答》展现了北岛一代的知识青年对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也是一个隐喻句,简单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词的“通行证”沾上了“卑鄙”的负面感情色彩。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若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在这个短句内,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
下,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有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或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混淆、黑白颠倒、道德沦亡的地方!接下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紧密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墓志铭”是指墓碑上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是死者家人或生前友好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的原因。结合这两句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的世界啊这明显是给“卑鄙者”和“高尚者”处境的一个负面的评价。如果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上来看,这两句用了对比和比喻手法。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用比喻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反差,使这两诗行形成了横向的比喻关系,以及纵向的对比关系。就这两句,已能很好地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a405ce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